湖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湖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第1张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不仅富甲天下,且具有极好的人文环境,是酝酿茶文化的沃土。湖州曾被称为是“唐代中国东部茶都”,就算是到了现在的经济时代,湖州的茶文化也是文化气息大于商业气息。我带你一起来了解下湖州文化中,湖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湖州茶文化的繁荣有四大历史因缘:

一是诗僧皎然介入茶事,成为著名茶僧,并引禅入茶,体悟“茶禅一味”的境界,率先提出“茶道”的概念,打造了中国茶道的第一块奠基石;

二是陆羽移居湖州,更多地从“形而下”方面研究茶文化,与皎然的悟道互为表里。由于陆羽的建树,使唐代茶道在“道”和“器”两方面法相皆具;

三是大历五年(770)唐代宗“命长兴均贡”,置贡茶院于顾渚山;

四是大历年间颜真卿刺湖州,出现了鼎盛一时的湖州“大历茶风”,将湖州茶文化的气象推向极致。——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

湖州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美誉,又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湖州就产贡茶“温山御舛”,唐代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与流传,加速了茶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成了世间饮茶之风盛行。同时,也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也是湖州名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据载:唐代朝廷在顾渚山专设贡茶院,每岁进贡紫笋茶数额达一万八千四百斤。后人赞湖州为中国贡茶之冠,名茶之源。湖州的历史名茶有:温山御舛、湖州紫笋、顾渚贡焙、丹邱仙茗、金字茶、罗茶、洞山茶、太子茶、霞雾茶、碧岘春、梓坊茶、九亩甜茶、莫干山芽茶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湖州茶业更加欣欣向荣。

湖州陆羽茶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正在引起茶区各级政府的重视,陆羽墓、三癸亭、陆羽故居--青塘别业、顾渚山贡茶院等一批陆羽茶文化景点已经或正在得到恢复和重建。如白茶谷、白茶园区、顾渚山野生茶基地等一批新的茶区生态旅游项目和景点正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开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湖州的安吉白茶有龙凤之分,色泽嫩绿鲜活,光亮油润,香气鲜爽馥郁,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白脉翠,可谓形美、香醇、色明、味鲜,其氨基酸含量为5--10.6%,是普通绿茶的3--4倍,具有较高的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减缓衰老之功效,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称赞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长兴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多次考察研究,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同时把金沙泉水也一并列为贡品。为了贡茶,顾渚山脚建造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占地约10多亩,房屋分两厢三进,60余间,紫笋茶是我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作贡时间最长、茶叶品质最好、贡茶数量最多的名茶。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到顾渚山督造贡茶,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诗“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自唐至明,连续作贡八百余年。

莫干黄芽产于德清南路乡,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名茶之一。早在晋代佛教盛行时,即有僧侣上莫干结庵种茶。清乾隆《武康县志》载:“莫干山有野茶、山茶、地茶,有雨前茶、梅尖,有头茶、二茶,出西北山者为贵。”西北山即为莫干山主峰塔山。清道光《武康县志》载:“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

你可能会喜欢:

品味独特的汕头茶文化

城市美味:徐州特色菜

常州特色菜分别有哪些

不可错过的南昌特色菜

"斗茶",亦称"茗战",即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始创于唐末福建茶区民间。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从中可以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方法,为生活增添乐趣,因而很快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因此,斗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唐代北方盛行禅教,饮茶开始兴起。陆羽《茶经》云:“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封氏闻见记》亦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此时,上层社会品茶已有定序,成为一种道艺。唐人品茶,重品沫、品色、品位。

晚唐五代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此法较煎茶法简便易行,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入宋后“点茶”大为盛行。唐人冯贽《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曰茗战”,说明晚唐闽人开始有了斗茶的习俗。

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点茶”广为流行,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从福建掀起的斗茶风在北宋中期以后逐渐向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斗茶”时尚,也为统治阶层、文人士大夫和富商阶层斗奢比富提供了机会。

斗茶之风盛极一时,与北宋的北苑贡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皇帝、皇室和高官贵显的需求,官府不计成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生产各种茶叶精品。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得帝王的欢心,每逢新茶时节,重金收买各种名优茶进贡,促使斗茶风行。徽宗皇帝亦常与臣属斗茶,并著《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下“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

饮茶在这时有了一种超乎自然使用价值的新文化内涵以茶为题材的故事、茶诗、茶歌、茶学专著非常之多。宋唐庚《斗茶记》云:“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寄于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苏辙《和子瞻煎茶》有“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说的是福建人的斗茶之风。苏东坡曾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元代上层社会的饮茶沿袭宋俗,但斗茶之风已渐渐退出宫廷和上流社会,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茶坊、茶肆等成为当时市民阶层进行社会交往、充实文化生活的场所。

当时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泉州,不仅“梯航万国……四海舶商,诸番琛贡”,国内外各种高档奢侈品全部汇集于此,而且还是国内外“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其繁华程度“号为天下最”。元代在泉州的权贵、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斗茶兴致极高,斗茶成为评比茶叶质量高低的一种富有刺激性又有趣味的活动。曾经左右过泉州港命运的铁腕人物、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的兄长蒲寿宬,在其《心泉学诗稿》多首咏茶诗里,体现了泉州饮茶之风。

安溪“茶王赛”是宋元民间“斗茶”传统风俗的文化遗存,上可追溯于明清。

找不到没有水印的版本

明时,安溪境内大部分地区遍植茶树,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的发明,给安溪茶业注入活力和发展空间。清雍正、乾隆年间,安溪茶农发现并培育了名茶铁观音,道光十年至光绪六年(1830~1880年),乌龙茶良种如本山、毛蟹、黄金桂、梅占、大叶乌龙等品种在安溪也相继培育成功。尤其是铁观音的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在茶叶日益商品化的进程中,茶农种茶制茶积极性高涨,对品质的讲究越来越高。每逢新茶登场之时,茶农们挑选自制的上好茶叶,自带炭火、茶器和山泉水,兴致勃勃地聚集到一起。现场生火煮水冲泡,一溜十几个、数十个排成一行,进行斗形、斗色、斗香、斗味,由茶师轮流品鉴所有参赛者泡制的香茗,评出高低,名茶纷纷问世,品茗、斗茶开始流行于乡村邻里。

通过一次次斗茶,互相泡饮、交流切磋,有助于制作技艺进一步提升,增添生活情趣。源自民间自发的斗茶成为茶乡的习俗,有的家族或乡村甚至组织互相评比。到后来,民间斗茶逐步演化成茶叶优质赛和“茶王赛”。

清末民初,斗茶逐渐发展为各类名茶的茶王赛。茶王赛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有民间赛,也有官方赛,还有境外主销区举办的各种茶评赛。安溪铁观音产品素来畅销台港澳和东南亚市场,20世纪初,安溪铁观音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举办的茶评赛中,屡获殊荣。如:民国五年(1916年),安溪人王西配制的“万寿桃牌”铁观音在台湾举办的茶叶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安溪人王联丹配制的“泰山峰牌”铁观音在新加坡摘取茶王桂冠。1950年,安溪王登记茶庄配制的“碧天峰牌”铁观音在泰国获特等奖。安溪铁观音茶、安溪茶商屡获殊荣,为安溪铁观音在海外树立了品牌。时至今日,安溪铁观音仍然是许多东南亚华侨心目中的最爱。

随着茶叶生产责任制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溪铁观音从之前的基本上外销转为一部分在国内销售,安溪茶业出现了崛起的新态势。对此,安溪县委、县政府把茶王赛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对茶王赛的主题、内涵、机制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茶王赛也逐步发展成为由村、镇、县统一组织的大型赛事。每逢茶王赛之际,制茶高手和经营厂家选送精品参赛,茶赛主办方聘请著名茶师作为主评。经过品鉴角逐,当场评出本季、本地区及各个品种的“茶王”,对获奖者颁发奖牌和奖金,给予鼓励,有的还敲锣打鼓把“茶王”迎送回家,选为“茶王”被制茶人视作一种无尚的荣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的茶王赛逐步走出安溪。1996年11月,安溪四大名茶茶王赛在广州举行;1998年11月,安溪茶王赛在上海隆重进行;1999年春秋两季,安溪铁观音茶王邀请赛北上北京、南下香港分别在两地举行。茶王赛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与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表演、茶王拍卖会、产品展销会结合起来。茶王赛奖金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邀请在场的领导为获奖者颁奖,大大地激发了茶农的参赛积极性。

1986年西坪镇松岩村举办新加坡的“魏氏首届铁观音茶王赛”,1992年10月西坪镇松岩村举办了第二届铁观音茶王赛。自1993年以来,安溪在厦门、广州、上海、南京、北京和香港等地成功举办了多场茶王赛。1993年秋天,泉州评出的铁观音茶王,以500克1万元拍卖被抢购。1995年5月茶王拍卖价500克5.8万元。1996年毛蟹茶王拍卖价500克7.2万元,500克铁观音茶王拍卖价16万元。1998年11月在上海评出的铁观音茶王100克拍卖价4万元,相当于500克20万元。1999年在北京的铁观音茶王100克以7万元的价位拍出。2001年在广州的铁观音茶王身价高达100克12万元。2002年在南京、香港评出的铁观音茶王100克拍卖价分别为3.2万元和12.8万元。

安溪本土的茶王赛活动也连年不断。2000年12月在安溪成功举办了“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铁观音乌龙茶节”活动,2001年12月举办了“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特别是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由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国家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安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第二届“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活动内容不断创新,参会人员不断增加,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举行茶王赛的同时,“铁观音杯”《中华茶韵》全国摄影大赛、广场文艺表演、文艺踩街、焰火晚会、烛光品茗会、国际茶艺表演、全国最佳茶艺小姐大赛、十佳茶艺之星大赛、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论坛、茶叶订货会、产品展销会、投资项目洽谈会、千店寻韵、游湖品茗等系列活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及欧洲茶叶委员会等国际茶叶机构官员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安溪县委、县政府又组织开展“安溪铁观音神州行”活动。6月,“安溪铁观音南国行”活动在汕头、广州、深圳、长沙等地开展了安溪铁观音的大型宣传活动及茶王赛事活动。11月,“安溪铁观音北线行”活动又在北京等地展开,所到之处,不仅受到当地社会各界、铁观音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得到了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而且取得了多方受益、影响巨大的良好效果。

随着近年来安溪茶叶小包装应用及贮存技术的发展,如今在安溪乃至整个闽南斗茶成风。工作之余,每人怀揣几泡茶叶(一般每泡7克),一起斗茶论道,其乐融融。这股斗茶之风,已开始在福建的其他地方,乃至广东、上海等地流行起来。

安溪茶王赛事活动持续举行,茶王赛结合了茶艺、茶歌、茶舞表演、文艺踩街、茶王拍卖会、产品展销会以及安溪铁观音定点企业授匾等内容,全面展示安溪铁观音及茶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文章节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41245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