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道格拉斯. 罗宾逊的后殖民翻译研究,具体讲什么的,不要百度百科。主要是资料都找不好啦!

什么是注册资本2023-05-28  26

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有关道格拉斯.罗宾逊和後殖民翻译研究的资料,部份要收费,亦有部份是免费。本来想把所找到的资料的网址链接贴在这里,让楼主自己去看。不过,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贴出网址链接後,很多时都会令整篇帖文被送到宇宙深处,不知何日才能重返人间。所以最後决定只把我认为最有关的一篇论文贴在这裏。如果楼主也需要其他资料,可以用私信方式通知我,再设法把其他文章、资料等给你。

以下是我所找到的资料中,似乎是最接近楼主要求的一篇论文。

---- 论文开始 ----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 帝国 政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1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

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最先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近些年,后殖民翻译理论也在国内受到追捧。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将翻译与后殖民理论关联在一起似乎有些不能让人理解。传统的翻译理论通常是考察语言层面上的、以及文本之内的问题。“准确”、“忠实”、“可译与不可译性”一直是传统翻译研究者讨论的首要问题。待到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对翻译的研究也就跳出了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然而,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理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后殖民理论的历史使命中寻找。在较长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话语逐渐为被殖民者认同,产生了集体自卑感。后殖民理论的历史使命就是解除殖民化,解除殖民状态下集体自卑情结的渐进过程。后殖民理论者的目的是透过对文本的历史追溯,揭开文本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穿殖民者话语中的谎言,还原民族自信心。“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翻译研究的一个命题。

后殖民翻译理论本身超越了语言局限,从权利、政治视角研究翻译问题。可以说,后殖民理论最先关注的不是翻译本身,但它的提出却给传统翻译理念带来了冲击。它侧重于分析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第三世界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和政治参与、关于种族、文化或历史的表述,揭露西方形而上学话语的局限性。确切地说,后殖民翻译就是第三世界要借此来促使本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的文化束缚,改变本土文化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与帝国》中解读的后殖民理论

翻译的后殖民视角是当代国际翻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的《翻译与帝国》(Translation and Empire,1997)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极全面的总结,是较全面且系统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文献。《翻译与帝国》第一章中,作者阐述:“翻译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力量服务的有效工具。”并对后殖民理论及兴起做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从后殖民理论修订全球的空间问题便是把文化差异的定位从民主政治的多元性空间转移到文化翻译的边界谈判。第二章对权利差异的翻译及如何越过权利差异建立理论做出了说明。第三章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以前,帝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并说明其特征。第四章阐明了翻译与殖民主义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三本关于翻译与殖民帝国发展的关系的著作,将关键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度和菲律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作者从翻译的积极作用来研究翻译在殖民统治时期反抗殖民统治所起到的作用。最后,道格拉斯.罗宾逊发表了自己对翻译与帝国主义发展关系的观点,即一是翻译在殖民化和非殖民化中的作用;二是对非殖民化而言积极有利的翻译方法。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后殖民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空间,摆脱了单一语言研究的束缚,构筑了翻译批评的新范式。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发现了“权力差异” 这一因素。它是影响翻译实践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发现,将翻译活动放在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探讨了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使翻译研究这门学科获得更为深入发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平等关系,使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受到挑战,也促使西方人改变了长期以来对东方的偏见,使第三世界国家认清自己在世界翻译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各国反思自身的文化。

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本身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探讨。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迥然不同,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很难建立系统的翻译理论。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要想使得翻译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也绝非易事。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的激烈言论,过于保护本民族话语权,采取较为极端的翻译策略,也易使后殖民翻译理论成为狭隘民族主义发展的因素。

五.结束语

道格拉斯.罗宾逊所著《翻译与帝国》一书从后殖民的角度审视了政治和文化对译者的影响。作者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典律,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述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从翻译的实践角度讲,正如罗宾逊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Douglas Robinson, 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2]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 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5] 何绍斌.后殖民语境与翻译研究[J].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王禹思然(1985.4-),女,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

---- 论文结束 ----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036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