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线:全程约283.9公里
起点:阳光高第
1.临沂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0米,右转
2) 行驶30米,左转进入金源路
3) 沿金源路行驶210米,左转进入沂蒙路
4) 沿沂蒙路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金雀山路
5) 沿金雀山路行驶4.6公里,左后方转弯进入东兴路
6) 沿东兴路行驶3.9公里,过右侧的百货超市约200米后,右前方转弯进入G205(旧)
7) 沿G205(旧)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北京东路
8) 沿北京东路行驶7.6公里,过右侧的东方副食超市,直行进入S342
9) 沿S342行驶8.2公里,朝G25/天津/南京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公路
3.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33.6公里,朝济宁/日照/G2/G1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730米,直行进入日兰高速公路
5.沿日兰高速公路行驶74.8公里,朝烟台/连云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日照立交
6.沿日照立交行驶990米,过日照立交约560米后,直行进入沈海高速公路
7.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90.3公里,朝青岛/济南/G2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胶南枢纽立交
8.沿胶南枢纽立交行驶490米,过胶南枢纽立交约520米后,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9.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12.2公里,朝胶州湾大桥/青岛/红岛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胶州湾大桥
10.沿胶州湾大桥行驶520米,过黄岛枢纽立交,直行进入胶州湾大桥
11.沿胶州湾大桥行驶25.4公里,在城阳/机场/瑞昌路/市南区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李村河互通
12.沿李村河互通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环湾大道
13.青岛市内驾车方案
1) 沿环湾大道行驶5.5公里,直行进入杭州支路
2) 沿杭州支路行驶2.8公里,朝内蒙古路/长春路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杭州路立交桥
3) 沿杭州路立交桥行驶120米,右转进入沈阳路
4) 沿沈阳路行驶80米,直行进入内蒙古路
5) 沿内蒙古路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华阳路
6) 沿华阳路行驶1.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辽宁路
7) 沿辽宁路行驶8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穿越侏罗纪
侏罗纪从极点俯瞰1.7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的地球,我们发现它比如今更为温暖,地形更为单一。侏罗纪时期的两极,可能没有冰盖儿,温和的环境使得海平面大幅上涨,导致干旱陆地面积变得更小,而产生的大量富含生命的内陆浅海。泛大陆开始分裂,人们比较熟悉的现代大陆,比如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开始出现。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先后出现,与此同时,古特提斯洋开始闭合。
1温暖的两极 尽管尚未发现证据可以表明侏罗纪时代的两极被冰盖覆盖,但几乎可以肯定会有冬雪和冰块存在。从西伯利亚大陆和阿拉斯加发现的恐龙及植物化石表明,即使是靠近两极的陆地,其气候也相当温和,尤其是植物化石的类型表明,当时的年平均气温在2~8摄氏度。虽然地球气温温暖,但由于冬季两极白昼短暂,这意味着,一年之中这个时期的植物日照量非常少。
2覆盖欧洲的浅海 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如鱼龙和蛇颈龙化石,都来自于英格兰和德国的侏罗纪早期的灰岩和页岩。这个地层由当时淹没欧洲部分地区的浅海沉积而成。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将劳伦大陆分割成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同时形成了海洋。
3南大西洋的开端 在侏罗纪时,一股来自地幔炎热的熔岩喷薄而出,将冈瓦纳大陆南部(现今非洲南部和南美洲东部地区)地壳拉伸开来。这是裂谷形成的开始,也是南大西洋开始形成的标志。
4泛大陆北移 在侏罗纪时期,冈瓦纳大陆北移。在时属冈瓦纳大陆的南极洲,多数地区与南极有着相当远的距离,该大陆上植被繁盛,足以在某些地区形成博博的煤层。人们在南极洲山脉高达4000米的岩石中发现了恐龙化石。
5冈瓦纳大陆火山大爆发 到了侏罗纪末期,南极洲,非洲南部和北美洲东部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大量玄武岩溶液溶岩喷出。这些火山喷发活动,必然将大量烟尘排放到大气中,太阳光线被部分遮蔽,全球气温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导致了标志着侏罗纪结束的生物灭绝事件,迎来了白垩纪。
6侏罗纪的由来 侏罗纪命名来自于法国和瑞士之间的灰岩山侏罗山。这些灰岩形成自当时覆盖当地的浅海沉积物堆积。还有大量的海洋生化石,尤以菊石居多。
7美洲各行其道 在侏罗纪时期,原属泛大陆的南北美洲大陆开始分离,西部海平面上升,产生了分割两块大陆的新海洋,在遥远的东部古特提斯洋扩张而形成墨西哥湾。海洋生物在美洲附近的浅海中的珊瑚上大量繁殖,尤以副热带地区居多。
尽管这个时期以“恐龙时代”广为人知,但这也是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和有花植物演化的时期。
从2亿年前到1.46亿年前 这段长达5400万年的时期,在地球 历史 上被称为侏罗纪,该时期命名自西欧侏罗山中发现的岩系。尽管前一个时代三叠纪的末期,许多物种在大灭绝事件中损失惨重,到了侏罗纪中期,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又恢复到了原先的水平。这恢复标志着长期物种繁衍的开始,这些持续到了中生代剩下的时间段。
全球变化 在侏罗纪时期,超级大泛泛大陆开始分崩离析,冈瓦纳大陆向南退,在现巴拿马地区为古特提斯洋开了一条向西的口子;劳伦大陆(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离,南北美洲的连接线断裂。这些变化对环境的差异化和南北半球动植物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侏罗纪开始之初,全球温度和湿度下降。然而之后,这一趋势逆转,到了侏罗纪末期,全球已经向更加温暖的温室型气候迅速发展,海平面起又落,但逐渐上升,并总体保持比三叠纪较高的水位。这一变化,淹没了大陆海岸地区,随这这些新形成的水域通向大陆,大片的陆架浅海形成,这里水体温暖,而且阳光充沛,是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海洋生物的理想繁殖场所。从侏罗纪早期开始,大型珊瑚重新在浅海中生长起来。浮游植物(水中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处在许多食物链的底层。与许多后来的物种,如现在的双边藻类和微型浮游生物休戚相关。
到了侏罗纪末期,硬骨鱼逐渐演化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它们被侏罗纪海洋中庞大的海怪,比如食肉的鱼龙和蛇颈龙当成食物。
大量繁衍的植物群和动物群 在陆地上,数种三叠纪的爬行动物灭绝了,哺乳动物大量繁衍,不过仍然危机四伏,下孔类(哺乳动物的古代近亲)却在这个时代灭亡了。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飞翔爬行动物(如翼龙)不断演化、多样化,天空变得越来越拥挤,到了侏罗纪晚期,这些翼龙又有的带羽毛的恐龙伴侣,其中有些还能飞翔,于是,鸟类的演化开始了。
地貌逐渐被新的演化的植物转变着,装饰着。侏罗纪时代最关键的一次事件莫过于被子植物这种复杂的有花植物出现和多样化,它们最终成了陆地植被的主宰。
侏罗纪海洋中的爬行动物 19世纪早期,人们在英格兰西南部的莱姆里杰斯发现了海洋爬行动物骨骼化石,以此事为契机,人们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曾经存在的生物有可能在如今灭绝了。这些鱼龙和蛇颈龙的骨骼化石与当时科学家们所知道的任何生物都不同,他们显然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因为发现他们时周围全是典型的海蛤、海星、菊石和其他类四乌贼的头足动物的壳。自从早期古生物学者称它们为“海龙”和“无尽软泥中的居民”之后,这些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就一直在激发公众的想象力。
深海怪物鱼龙,一般体长15米。某些种类的鱼龙头骨巨大,长有类似海豚的独特下巴,带有一排典型的爬行动物的恐怖牙齿。这些微小、尖利的锥形牙齿,或许是在生吞鱼类和头足动物之前用来捕获和抓取他们的理想武器,因为人们发现在鱼龙的胃容物化石中含有鱼鳞和许多触手上的钩。
鱼龙已适应深海潜游,它们硕大聚光的眼睛适宜在深海中猎食,眼眶的骨圈能保护它们免受深海压力的影响。鱼龙的身体呈流体学外形,与现存的海豚相似,能够快速巡航并追逐体型较小的游动较快的鱼类。
人们起初认为这些大型海洋生物在陆地上产卵,直到科学家们在一种鱼龙体腔内发现幼龙,人们才意识到鱼龙与哺乳动物一样,把受精卵留在体内,直到胚胎发育完全再直接产到海中。
蛇颈龙身长2~14米,演化的极适合游泳。它们四肢宽大如桨,颈部细长灵活。大多数体型庞大的蛇颈龙头部较小,有着长长的鼻子,且需要到海面上呼吸。它们的上下颌部布满排列紧密的与鳄鱼相似的牙齿,这些牙齿有利于抓取滑溜的鱼类。考虑到它们体型庞大,游泳速度慢,蛇颈龙可能是潜伏捕猎,用它们长脖子抓取浅海中游弋的鱼类。
另外,还有一种短脖子的蛇颈龙,被称为菱龙。菱龙的头骨相对较大,锋利的长牙从颌部向外突出,与长脖子的蛇颈龙相比,它们游动速度较快,有些体长能达到12米,因此它们可能以大型鱼龙,小型蛇颈龙以及鱼类为食。
侏罗纪的鱼类 海生爬行动物与多种多样的鱼类共同生活的海洋中。现存的大多数鱼类与侏罗纪的鱼类一样,都被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代,真骨鱼开始演化,但仍比更为古老的全骨鱼逊色,后者身体厚实,有着厚重的骨质鳞片,许多全骨鱼在白垩纪就灭绝了,但有一些(如雀鳝)到今天仍在繁衍。
另外一种古老的硬骨鱼,叫做软骨硬鳞鱼,鲟鱼便是其中之一,鲨鱼或鳐鱼等软骨鱼类也在数量和品种上逐渐增多。
冲上云霄 今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在侏罗纪晚期曾被一个巨大的泻湖所覆盖,湖中点缀着低洼的岛屿和古特提斯洋中的珊瑚礁。人们在这个叫索伦霍芬湖的湖底发现了颗粒均匀的灰岩,而这是保存化石的绝佳媒介。陆生动植物的尸体被卷入水中,沉积在湖底,后背灰泥覆盖。索伦霍芬灰岩中含有脆弱的昆虫,比如蜻蜓、翼龙、小型恐龙还有著名的始祖鸟的化石。
早期的鸟类 1861年,当人们正对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激烈辩论时,始祖鸟的骨骼化石出现了。尽管它也具有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但这种带羽毛的动物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不久之后,人们在同一地点发现发现了小型两足恐龙美颌龙的化石,始祖鸟与爬行动物之间的物种,便被发现了。美颌龙是最小的一种食肉恐龙与始祖鸟体型相似,但没有羽毛。
感官与爪子 始祖鸟是体型中等的鸟类,与喜鹊相似,从鼻尖到长尾的根部重长为50厘米,身高为25厘米。始祖鸟的头骨上有大大的眼睛,脑中有发育良好的视神经,表明他们的眼睛是关键器官。始祖鸟像鸟喙一样尖尖的下巴上长有间隔很大的尖利牙齿,前肢上长有极长的手指,每根手指上都长有一根弯曲的爪子。始祖鸟的后肢与现代鸟类相似,内趾生在脚的后部。关于始祖鸟的栖息环境和飞行能力常常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它能够爬树,在树枝间滑翔寻找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滑翔可能演化成了以翼驱动的飞翔。也有人认为,由于鸟类是从敏捷的小型食肉龙演化而来的,所以他们可能要从地面开始飞翔。
人们现在已经明白,索伦霍芬泻湖环境中并没有生长着许多大树,因而并不适合滑翔鸟类生存。而且始祖鸟翅膀上羽毛的空气动力学分布表明它确实是可以飞翔的,因为不能飞翔的鸟类,并没有这样的身体特征。
会飞的爬行动物 始祖鸟与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一起翱翔在侏罗纪的天空。最早的翼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在整个侏罗纪不断演化。它们中空且轻盈的骨骼非常适合飞行,翅膀的前沿保留着三根绞短的手指,但是最重要的特征则是前肢上有一根特别长的第四指,是翅膀的翼梁。
起初,翼龙长着能够在飞行中提供稳定性的长尾巴,但机动性太差,到了侏罗纪晚期,翼龙的尾巴已经变得相当短,于是,他们就成了更加迅捷的猎食者。到了后来,翼展达到40厘米的体型更小的翼龙出现了,或许它们已经能够在飞行中捕捉昆虫为食。体型较大的翼龙则以鱼类为食,它们会潜入水中,将鱼类赶到水面。有化石表明,一些翼龙的翼展能够达到12米。
最早的哺乳动物 如今的哺乳动物很容易辨认,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毛发、恒温且胎生出能够吃奶的后代。然而这些众所周知的特征并不是同时演化出来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由于它们的软组织特征并没有通过化石记录保存下来,因而每一个特征出现的时间并不容易确定。
从石炭纪晚期的类似蜥蜴的小型爬行动物身上,能看到最早的类似哺乳动物的特征——牙齿分化(适合不同用处的不同牙齿)和头骨变更已经出现,这都是哺乳动物发展趋势的部分特征。
到了三叠纪中期,出现一种叫做犬齿兽的哺乳动物近亲,它的口中就长许多带有切割边缘的牙齿,另外还有长有骨质腭板(次生腭),以保证他们在咀嚼食物的同时,还能够持续的呼吸。颌的变化使它们的脑壳变大,也演化出了耳朵,令它们能够用比爬行动物更为复杂的方式来辨别声音。小型犬齿兽能够打洞,黑暗中生活导致它们头部周围演化出类似胡须的结构,这些结构也方便了它们 探索 地道中的线路。
最早的真正哺乳动物 早期的犬齿兽,有来自北美洲的和来自中国的锥齿兽,尽管它们并非如今的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却也能让我们对早期的哺乳动物 历史 有所了解。然而,美国和中国的哺乳动物化石都不完整,科学家们不得不用更接近现代的哺乳动物来推断它们可能会有的生活方式。发现于非洲南部的巨带兽,体型与鼩鼱无异,小到可以放进火柴盒里。它们的身体长而矮,活动灵活,四肢很长,以原始的下蹲姿势朝两侧外扩。如今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也都有这样的身体特征。另外,摩尔根兽的骨骼也说明了最早真正的哺乳动物是如何生存的。摩尔根兽身长15厘米,发现于英国和中国侏罗纪早期地层。它具有原始哺乳动物特征,但是它的耳朵结构更加发达。
摩尔根兽的牙齿最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它们幼年时的乳牙在成年时换一次,爬行动物的一生中要换若干次。它们的颊齿也于后来的所有哺乳动物一样演化成了前臼齿和臼齿。它们咀嚼时要用到下颌的三角运动,而不是像高级犬齿兽那样简单的上下前后运动。从牙齿可以看出,摩尔根兽是食肉动物,可能在晚上捕捉昆虫或虫子,此时食肉蜥蜴,相对活动较少。
摩尔根兽行动迅捷,但不能长时间奔跑。夜行的生活习性要求它们能够从内部产生体热,而这是通过牙齿和颌来实现的。它们的牙齿和颌能够在食物到达胃部之前,将其粉碎,是高蛋白的使用,迅速释放出能量。为了在夜晚保持体温,它们要有一层毛发,但从目前的化石记录中,人们尚未找到这种关键的软组织证据,这些小型哺乳动物作为一个类群生存了4000万年。
纵观整个中生代,在恐龙统治陆地的同时,有20多个哺乳动物科在演化,且与大量的爬行动物默默共存。
球果 这棵松柏类的球果已经变成了化石,被溪水带着远远的漂离了母体。这颗球果来自南美洲巴塔哥尼亚的类似南美杉的松柏类。
侏罗纪的“蛇石” 从阿尔卑斯山脉延绵到苏格兰西部,侏罗纪的灰岩和页岩遍布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缓坡和谷地。自中世纪以来,这些岩石就已经被开采用作建筑材料,挖掘出来的化石以“蛇石”、“雷霆”或“魔鬼的脚趾甲”等名字被人们流传开来。然而,直到19世纪早期,人们才意识到这些化石可以用来把地层断定为一个截然不同的地质时期——侏罗纪。
带有板甲的恐龙 剑龙来自侏罗纪的北美洲西部地区,曾是最大的食植动物,其颈部和背部部分布有两排菱形板甲器官,背部有两对尾椎。
琥珀 自侏罗纪以来,有些松树能够分泌琥珀色的松脂,偶然被困在松脂内的昆虫也被保存了起来。如这个来自欧洲波罗的海的标本。
海相地层 英格兰西部布莱姆里杰斯附近的悬崖上还有侏罗纪早期地层,其中布满了海生有壳动物的化石,如菊石类、双壳类、头足类、鱼类和稀有的爬行动物。
侏罗纪海洋公园 在侏罗纪时期水下生物与陆地生物一样“肮脏”、“愚钝”、“短小”。海洋中住满了浮游的头足类生物和鱼类,如腔棘鱼,它们都是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猎食的对象。这些食肉动物包括有长喙的鱼龙和长脖子的蛇颈龙,还有短脖子的菱龙。螺旋形带壳的头足类也以小鱼为食。
寻找海怪 19世纪早期的一些最最重要的化石,都是自学成才的玛丽·安宁和她的家人发现的,地点在英格兰莱姆里杰斯的海岸悬崖。安宁一家靠在悬崖上发掘化石,然后卖给上流游客养家糊口。1811年至1830年间,他们挖出了一具最早的海洋怪物的完整骨骼。他们发现的这些鱼龙和蛇颈龙使我们对史前 历史 的生命有了革命性的认识。
优雅的猎手 鱼龙是一种游动迅速的海洋爬行动物,身长达两米,以鱼类和乌贼或头足类动物为食,它们用像鸟嘴一样的喙和尖利的锥形牙齿来抓取食物。
与龙相似的动物 这种庞大的白垩纪苍龙名叫普世海王龙,它那牙齿狰狞的头骨与神话中的龙极为相似。龙头的形象取材于人们对蜥蜴的认知,而多数的苍龙都是以灭绝的海生蜥蜴。它们的颌长将近一米,身体全长大约为十米。
鱼中活化石 腔棘鱼属于古老的动物类群,与四足动物是近亲,首次发现在泥盆纪的岩石中。过去,人们认为它们早已灭绝了,而直到1939年在印度洋中发现一种“矛尾鱼”,人们才改变了之前的想法,科学家们现在可以近距离的研究它们。
奔跑迅速的动物 美颌龙体长只有70厘米,它有着突出的双爪前肢,是一个奔跑迅速的食肉或食腐动物,它的头骨与始祖鸟儿极为类似。
侏罗纪的虾 它拥有一对长长的触须和十条腿,长20厘米,很明显是一只虾,十足目甲壳动物,它被保存在侏罗纪晚期有细密纹理的灰岩中。
始祖鸟 始祖鸟化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之一,它具有小型恐龙的许多特征,如长有骨质的尾巴和带有牙齿的颌部。然而,从翅膀和飞羽来看,这是一种会飞的鸟儿。
与老鼠类似的哺乳动物 羽齿兽是类似啮齿兽原始哺乳动物,栖息在三叠纪早期的北美洲,它属于已灭绝的多瘤齿兽目,可能以坚果和种子为食。
欧泊(多水二氧化硅)化的牙齿 这是白垩纪早期哺乳动物的颌部碎片化石,发现与澳大利亚。它的牙齿特征将它与单孔类哺乳动物联系起来,如现存的针鼹。它被埋进沉积物中后,原先的骨质分解空洞,被一种与燧石成分类似的硅氧矿物蛋白石填充,成为具幻彩的玉石欧泊。
牙齿复原 普尔加托里猴是一种最早的哺乳灵长动物,它只留下了一颗牙齿,这颗牙齿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白垩纪晚期岩石中。普尔加托里猴是一种以昆虫为食,体长十厘米的动物。以上的复原图是根据其它的原始灵长动物做成的。
蒙古的胎盘类哺乳动物 古猥兽是最早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能够生产发育完整的后代)之一。这种类似鼩鼱的动物于白垩纪栖息在蒙古地区,与现存的象鼩一样,都有着长长的后腿。
象鼩 象鼩属动物和其它象鼩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古近纪。人们过去常把它们看作原始的食虫动物,但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却是大象的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