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
2、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黄堡镇。创烧于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窑影响专烧青瓷。宋金时期是极盛时期,金末走向衰落。主要特点: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闪黄。
3、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始烧于五代,一直到清代才败落。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青瓷。瓷胎胎土致密、玻璃质感强,胎色灰白釉色水青。
4、定窑
定窑的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经五代、宋金成为庞大的白瓷体系。
5、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
6、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主要特点:胎质细腻,釉层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还有红蓝窑变。
7、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五代,至今仍在烧造。主要特点:不同时期烧造品种不同,但瓷器质量较高。代表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窑
建窑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
我国古代四大名窑有: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
1、越窑。主要生产青瓷,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2、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纹饰刻得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终于民国。
3、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
4、定窑。主要生产白瓷,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
一、历史脉络不同建窑遗址处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吉州窑遗址处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一带。
建窑的黑釉瓷(也就是建盏)烧制技艺成熟期从北宋就开始了;吉州窑的烧制技艺到了南宋才开始发展。两者成熟期不同。
二、胎釉的不同
建窑烧制的黑釉盏胎骨呈灰黑色,质感粗砺古朴,压手感很强;吉州窑的胎偏黄白色,质感较为细腻。
建窑烧制的黑釉盏由于釉料中含铁量也比吉州窑高,所以釉面呈现出绀黑之色,而吉州窑没有建窑烧制的黑,呈现的是黑中带褐的色彩。
三、烧制工艺的不同
建窑的特点是铁系结晶斑,通过自然地自由结晶,产生玄幻莫测的斑纹,窑工无法掌控茶盏在窑内的釉面变化,可以说是天工之作。
吉州窑则带有人工装饰,如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等。将树叶处理后贴在黑色底釉上,烧成之后就会显现出树叶的形状,树叶、叶脉都清晰可见,非常有趣。将剪纸贴于釉面之上,烧成之后各种花色透着浓浓的民族风。
四、器型的不同
建窑烧制的黑釉盏从宋朝开始,束口盏便是最为典型的器型;吉州窑的黑釉盏则以斗笠盏和敛口深腹盏为典型。
在圈足部分,建窑的还有盏圈足较矮,挖足浅;吉州窑所烧的黑釉盏圈足较低调,在修坯时沿平底边缘切一圈,形成近似无足的圈足,且吉州窑施全釉,建盏多施半釉,露胎。
唐代窑址。位于建阳市将口镇将口村北2公里处,1991年3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福建著名古窑遗址。窑址分布在仙奶岗、郭龙山二处,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1977年发现,1985年6~7月间福建省考古队在仙奶岗窑址发掘了长达52米的唐代龙窑基址一座,为国内最长的唐代龙窑。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和窑具。瓷器胎质大多数细腻纯净,多呈黄白或灰白色,釉色以青绿和青黄为主,颇有“千峰翠色”之感;釉层普遍较厚,施釉往往不及底,部分器物上采用了先进的釉下褐彩装饰和刻花装饰;装饰题材丰富,既有飞禽走兽,也有花卉草木等,形象古拙简练,多为随意之作。出土产品均为青瓷,器形有碗、碟、钵、盆、罐、盘口壶、执壶、灯盏、水注、器盖、枕、炉、秤砣等10余种。1985—1986年期间,建阳县文化部门修筑了围墙并加盖顶棚加以保护。将口唐代窑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唐代龙窑的空白。参考:http://www.7suj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