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朗粑、卖朗粑, 朗粑来了......”只要听到文明铺古镇上这吆喝叫卖声,从一岁多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会停下赶集的脚步,都会购买这道当地独有的传统小吃,带回家里和家人一起分享这道舌尖上的美味小吃。
文明铺古镇,车水马龙,是祁阳县最早设立的三镇之一。相传明朝时一文姓老人在此地文明经商,待人和善,后与他结邻的人增多,逐渐发展为市镇而得名“文明铺镇”。40多岁的祖传工艺凉粑制作继承人文湘夫妇,每天的早上到中午,都会准时出现在这条古老的街上。一框凉粑加上不断的动听吆喝叫卖声,形成一道古镇独特风景。
“凉粑”在文明铺镇当地话说成“朗粑”,是糯米制成的小糍粑,加上花生芝麻薄荷油口感香甜沁凉,是祁阳县最具地域特色的小吃。
朗粑小吃历史悠久,价格低廉,深入人心,在祁阳,祖、父、子三辈都能深情回忆起小时候有了几毛钱买一份凉粑吃的那种美妙滋味。作者也是在文明铺镇长大,在深圳工作八年时间里,每次回家都不忘买些朗粑带回深圳,因为小时候经常吃这道朗粑小吃。在外工作时心里面总惦记朗粑的味道,总想着要回到老家去买些,所以每次回到老家都要多带些家乡的味道“朗粑”过深圳。
因为“朗粑”的制作工艺复杂,又卖不出价钱,现在很少有人传承“朗粑”制作的传统工艺,但文湘夫妇却坚持了20多年,说来他们的手艺,还是跟他老公公那学到的,文湘夫妇说:“这种特产小吃现只有文明铺镇在做,“朗粑”也是从本镇而闻名全国,但其它地方没人会制作,制作手艺快要失传了”。
文湘夫妇坚持用传统手法来制作每一道工序,从糯米的泡发到朗粑的成型需要经历八道工序,花费十多个小时。首道工序就是精选带韧性的糯米,用井水浸泡十二小时。为了能在镇上赶集时间能出售,晚上二点多就起床用石磨出糯米浆,经过沙布袋过滤沉淀,去掉多余的水分,上蒸笼蒸一个半小时,这时的秘诀在于火候,火候太大,糯米粉就会过硬,火候不够,糯米粉又太软,只有软硬适中,制作的朗粑才有弹性,又不会软塌。蒸好的糯米粉,文湘夫妇趁热冲锤,石臼杵舂,这道原始的工艺十分费力气,文湘夫妇却固执地坚持不愿用机器替代,他认为原始舂出来的糍粑,比机器打出来的糍粑要好吃得多,文湘夫妇俩相互交替的舂,一锅糯米浆也得舂上半个小时。
文湘夫妇:“我觉得他的粘度,舂的时间越长会越好”。磨浆煮浆舂浆,做完这些已经凌晨5点马上天亮,来不及休息,还得准备捣成糍粑团和酿夹心馅料。老文和老伴一次做500个朗粑,捣成糍粑团、挤压,馅料、摸黄油,两个人得从五点多一直忙到八点多,才能制作好朗粑并拿到集市沿街叫卖。文湘夫妇的朗粑做的实在,人也实在,三个二块钱,从不还价。
凉粑--现做新鲜最好吃
朗粑最佳口感时间就是制作出来的12小时内,运输保存不放便,同时凉粑手艺得真传者较少,若能一尝文湘夫妇凉粑,实为幸事!
垄上佳园糍粑最正宗,位于黄陂区前川街五里村,是湖北省五星农家乐,也是武汉最美巾帼农庄。从武汉出发,途经岱黄高速、木兰转盘后,往双凤大道方向前行3公里即可到达农庄,整个车程约45分钟。糍粑是南方地区的小吃,在贵州、重庆、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都有,其中在江西吉安和福建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各地打糍粑的时间、做法都有些许不同,有在腊月打糍粑,也有在中秋节前或者重大节日时打糍粑。
糍粑是南方各族小吃,它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一种食品,在我国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等地都有,每个地区打糍粑的时间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太相同,很多地区的人都习惯在腊月打糍粑,也有在中秋节前或是传统节日时打糍粑的。
客家人有在传统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打糍粑的习俗,它是将糯米蒸好后捣碎,再将捣好的糍粑放在花生、芝麻黄糖等佐料上滚一圈制成的,做好的糍粑吃起来柔韧、香甜。
不同地区糍粑的吃法:
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区的人们也习惯在腊月里打糍粑,将糍粑切成长条状保存,待吃时再切成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