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张公洞洞灵观

宁波美食2023-05-26  21

张公洞洞灵观在宜兴城西南约24公里的盂峰山中,离湖㳇镇南仅三华里。张公洞高六十仞,麓周五里,三面皆飞崖绝壁,北向一窦,广逾四寻,嵌空可入,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区阳羡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张公洞因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八仙之一张果老隐居之地而闻名。

早在春秋时,老子的弟子庚桑楚就隐居盂峰山张公洞修道,著有道教经典"亢仓子九篇"传于世。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传说汉天师张道陵早期修炼得道在张公洞,天洞口至今存有"汉天师张公福地"石刻。唐代道教学者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把张公洞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并亲至张公洞石壁留书"洞天福地"四字。

  历代曾有五朝皇帝派官员至张公洞投简封龙,其中有唐开元年间玄宗帝派万惠昭天师投简;北宋天禧元年宋真宗派银青光禄大夫郭允恭投简;北宋治平年间英宗帝派王说投简;北宋熙宁年间神宗帝派楚泰投简;宋乾道六年孝宗帝派内侍刘能投简。唐代以前,洞灵观曾为佛教寺院。唐开元初,唐明皇御赐匾额为“洞灵观”,属县城内道教的通贞观。

洞灵观亦为唐时生产贡茶的“茶舍”,古有“茶舍碑”,记载张公洞培育紫荀茶为皇帝修贡之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七•古迹》云:“李栖筠为州,有寺僧献佳茗,陆羽以为芬香冠绝他境,可供尚方,始贡香茗万两,置舍洞灵观。韦夏卿徙兹地,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五代十国时,洞灵观遭兵毁。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徵绘图奏请,遂赐营建。宰相韩熙载撰碑记云:“青龙将关尹重来,白马共胡僧却去。”又云:“奋御笔以题额,赐洞灵之美名。”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帝赐金帛一新洞灵观栋宇。乾道六年,内侍刘能入道,请晋升洞灵观为宫,孝宗帝赐额"天申万寿宫"。元代,三十八代掌教天师张与材到此寻祖朝真,留有诗句:“秋风吹衣草树凉,巨灵守护神丹光。袖携天香入洞府,散作云雾空苍茫。柱杖铿锵响微步,石髓垂垂润甘露。时当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宛转表述了祖师在此地证悟大道而被封为天师的事实。元末,天申宫废。明洪武二年,道士陈清源复建,又废。宣德二年,道会谈惟一在原址出资构屋数楹供传道。清康熙三十三年道士潘朝阳募资在洞灵观址重建,改名朝阳道院。民国23年,乡绅储南强重修张公洞时,同修了朝阳道院部分道室。到抗战期间,道院遭损毁。

1994年7月,宜兴市政府风景园林管理部门负责筹资重建洞灵观。重建后的洞灵观依盂峰山旁张公洞,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自山脚至山顶,重门次第,殿宇巍峨,红墙黛瓦,绿树掩映,高耸的阶梯间矗立灵官殿、玉皇殿、天师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堂,殿内29尊神像熠熠生辉。三清殿处于洞灵观最高位置,两侧分别是慈航殿和财神殿,分别供奉火德真君和财神。在这个三清殿广场上有一棵大树,树上系满红绸,大抵是信众或游人许下了各种愿望,让仙风神气吹拂着帮助实现。站在殿前极目远眺,山下屋舍俨然,绿树成林,远处山峦起伏,白云袅袅,真是此山不与他山同,登临送目皆仙风。

  洞灵观不愧是通天彻地的神仙古源,汉天师至此立道教,张果老驴游登仙界。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在张公洞洞灵观修真问道三年五载的,有南朝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宋末元初的南谷子杜道坚;隔三差五到此云游的还有句曲外史张雨、铁笛道人杨维桢、幻霞子倪云林等等。当代 则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师敏绪,无锡道教协会会长李纯民都曾经担任过重新开放后的洞灵观住持。

“乱石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著名道教先师的圣灵之光投射在这里,使道学文化、旅游文化、茶文化和陶艺文化融和一体,交相辉映,更加彰显道教智慧的灵魂而声名远播。近者悦而远者来,不亦乐乎!

宜兴张公洞又名庚桑洞,它是著名石灰岩溶洞,是宜兴“三奇”之一。位于宜兴城西南的孟峰山麓。该洞的大小洞穴多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各不相同,因此,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也曾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

为世罕见的江南古迹

张公洞面积约3200平方米,入洞便是“海屋大场”,怪石峥嵘,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沿着石级向上走,便是烟雾缭绕的海王厅,又称作天蓬大场,为洞内景观之精华所在。其周围还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盘洞、一线曙光洞等美妙的洞穴。

张公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从海王厅沿“云梯”、“天桥”而上,从“天洞”出来,便到了孟峰山顶。岩壁上有元代杨维校的题刻。洞顶有“望湖亭”,可远眺太湖的风帆。下洞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名为海屋大场。天洞以海王厅天师台为中心,因为洞顶朝天,故名为朝天洞。

因为张公洞景色异常奇美,所以享有“江南第一古迹”之誉。玉泉洞与张公洞毗邻,长300余米,沿着曲折的水道顺流而下,有四个石厅,厅内景致各异,钟乳、石笋晶莹洁白,如冰凌垂地,似玉笋接天。伏流出洞,汇成甘泉池,明代史际曾在此建甘泉精舍与甘泉碑。一山两洞,咫尺相邻,洞内景观各具特色,的确为世所罕见。

张公洞的传奇历史

面对有“洞天福地”之称的张公洞,有多少善男信女、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甚至天子贤臣因仰慕洞天福地的山山水水,而在此驻足盘桓、虔诚朝圣、吟咏抒怀。

相传春秋战国时,老子亲传弟子庚桑楚不愿做官,隐居在此潜心修道,道成仙去,并且著有《洞灵真经》九篇。此洞也因此得名“庚桑洞”,并成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道书《白龟经》云:“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汉代,张道陵出生在宜兴,年轻时就在洞灵观修道,后来到江西龙虎山创立“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早在唐代之前,张果老曾在洞灵观修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吃了盂峰山中的千年何首乌,从此便骑驴仙去。因为张道陵和张果老先后都在此修道,所以又名张公洞。

今天的张公洞风景区,经过经营者的精心策划、投资建设,已是焕然一新。“和合赐水”的神奇、五百米“地下河探险”的惊险、一千五百米“江苏第一漂流”的刺激、“大型立体水幕电影”的震撼,“陶吧”参与制作的乐趣,以及充满道文化氛围的“张公山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溶洞旅游理念,将自然、历史、道教文化、娱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风貌、文化历史、精神思想的共同需求,也适应各阶层、各类型、各年龄段游客的不同需要,处处给人新、奇、特的感受和体验。

张公洞所在地宜兴物产丰饶,濒临太湖,盛产银鱼、白虾、溪蟹等湖鲜,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东部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以百合为原料制作的特色食品畅销海内外;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等果品;宜兴山区特产金针、山鸡、野兔等山珍野味,也是宜兴食品的一绝。

张公洞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0694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