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名吃地址在那?

南阳名吃地址在那?,第1张

南阳市区的著名小吃

南阳市区的著名小吃1、红庙路西头的“东来顺”饭店的唐河凉粉,鱼香茄脯。

2、红庙路与文化路交叉处的胡糊汤、水煎包。

3 、红庙路二十二中路口的羊肉汤,二十二中道里和长江路东头的牛肉汤。

4、农校后门那个三甲卤馆大家都去过吧?喜欢吃那里的鹅脖子,猪蹄,罗盖肉,鸡翅,油而不腻...

5、永安路向北有家小四川饭店的酸菜鱼与回锅肉,夏天的凉面。

6、人民路老体育场上坡的辣不怕里面的3蒸(土豆,大豆,条子肉)。

7、人民路体育场上坡的豆腐油茶。

8、人民路南航五哥烩面旁边有家浆面条。

9、人民路与建设路交叉路口的果园的锅餮!

10 人民路农科所楼下,津鱼头火锅的鱼头不错!

11、人民北路金岁月一分利特价菜,麻辣鸡10元,鲈鱼10元,海鲜汤5元,很多人只要特价菜还打包。

12、人民北路南航那里有个特香包的休闲小站 里边最新推出了地道的重庆菜!菜量多啊,而且味道绝

对一流。特色菜有一兔三吃、泉水兔、泉水鸡。

13、人民北路在口腔医院边上有家“鱼米乡”很不错,尤其是他们的米很香!它还有两家分店,一家在文

化路和八一路那个十字路口,一家在人民路和七一路那个丁字路口附近,七一路口快到玉阳桥的鱼米

乡,鱼做的不错。

14、新华东路金汉丰错对面旋转楼梯旁那家小店的芝麻叶绿豆面做的不错,还有羊蹄味道也是相当不错

的.

15、新华东路王府饭点对面有一条道里面有几个很小的店,也没名字,我只记的原来有一家好像叫夜游

神。那几家店东西都很便宜,而且还挺好吃。我一般去最大的那一家,黄闷鸡做的不错。那的菜特点

是油都比较大,吃起来很香。很适合下米饭。

16、新华路与解放路口的油茶。

17、新华路自来水楼下麻辣鱼头。

18、天桥一带 红都名品购物后边的小吃一条街,有个巴蜀人家,那的酸菜鱼,水煮鱼,油泼黄瓜,烧汁

茄子,夫妻肺片等。

19、八一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的小天俯里的倭国豆腐

20、北京大道,宾河大道<加壹饭店>的卤羊排 错!

21、北京大道桥南头的白土岗辣子鸡。

22、二机厂十字口北的凤凰饺子,他的卤肝也不错,凉粉调的不错,没吃过比那儿更棒的凉粉拉;

23、武后路与车站南路交叉口或七一路与车站南路交叉口都在路北的羊肉汤锅里的扯面与羊肉

24、车站南路临近卧龙医院路东的隆中牛肉汤锅里的拉面与炒拉条还有牛肉汤

25、天山路和仲景路交*口的金运快餐,"瓦块鱼"真是美味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鱼啦!还有"烩羊肉"味道也

非常鲜

26、医圣祠那里那个桥东头往南走,那片居民区里有个很隐蔽的饭馆,有一道素菜超级好吃叫迷踪茄衣

27、河南兴隆路口南边的都一处刀削面;

28、河南海关对面的虹丽(或者是丽虹)卤羊脚和一道牛肉炖黄豆也是很好吃的哦

29、在滨河路育阳桥头向西一点.信阳饭店,清蒸甲鱼\海带排骨汤\萝卜炖羊肉

30、老桥头的黄闷兔和水煮鱼,就是在白河桥头往西300米路北,没注意名字,是红色的房子,服务员厨师

都是四川的

31、三中对面“源盛苑” 杨记拉面、羊肉串。

32、西关浴池的辣扯面、腐竹。

33、高新路东头的"壤东卤兔腿",推荐必点菜品:卤兔头,沙锅鱼,大葱卷饼.

34、高新路全富湘菜馆的红烧肉

35、锦绣苑的蒸红萝卜丝、六味烩麦鱼、冬瓜蹄筋。

36、中州路上坡麻辣盘鳝、酸菜鱼.

37、在卫校往西上坡,半坡处有个复顺餐馆,那里的川菜很够味。特别是云豆猪蹄。

38、防爆口宛棉宾馆的东坡肉

39、天山路工农路万正十字口东加油站对面某饭店红烧狮子头等河北沧州菜。

40、东苑小区西北角,白云宾馆对面有家喜湘逢酒楼,东北大拉皮和南瓜鱼等味道都不错!

41、商城南门对面的碧海酒店的炒刀削面,但是菜价很贵,大家还是吃面好了。

42、广场南街开封灌汤包子的茄汁炒米也不错,但它最好吃的是孜然炒面。

43、广场南街丁记米线旁边那家店的红油凉拌面很过瘾,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

44、梅溪路北边的路口有一家很小的小吃店,特色是一种叫麻辣烫的粉带汤。其实味道很简单,就是酸

辣。

45、育阳桥西边宾河路上的丁香大骨头,吃起来很解馋。量还是很足的,一般肯一块骨头就差不多

了 :)

46、白河桥头的白记烤全羊,羊脑,羊排不错!

47、老体育场上坡走到头 那家炝锅扯面好吃 很鲜 旁边的烧鸡天天卖光 去晚了吃不着!!

48、老体育场上坡的拉条也是一绝,斤拽的很,味道也好的很,让你吃了还想吃!

49、烟厂门口对门的桥头其有家连聚扯面,面一般汤好喝的很,而且是大肉的,可以让不吃洋肉的过过

隐,还有毛肚也是一 绝,不过就是3两肚子他能掺上半斤辣椒,还有拆骨肉和自己做的鸭蹄味都不

错!

50、证券市场门口的南洋老扯面馆也是最正宗的一家,扯面以香辣味足为特色,(不过是羊肉的)炒菜以

烧腐竹,烧羊肉最拿手,味道没的说,上了面给你盛的汤也是一绝是羊肉面汤,能养胃的!

51、专医院北一点,一个新疆拉面炒面吃着不错!

52、七一路 金爵酒楼对面有一家买酸汤饺子的,汤是那种烩出来的汤,很好吃。还有买一些卤味,鸭脖

味道也不错。就是东西普遍很贵,酸汤饺一斤14,鸭脖一个4块。

53、九中旁边梅溪快餐店煎饺不错,拆骨肉汤也不错.

54、工农路北段,春天大药房第八分店对面的手抓饼怪好吃

55、工业路北头哩狗肉火锅也好吃

56、三里桥的蜀正苑火锅

57、原新天洋南边糊辣汤,现在四城联创,不知搬哪了.

58、商城东门向东走50米,路南.糊辣汤老店了,现虽老板换了,但还是一家人(原老板的妹).汤味比较咸辣,

适合口味重的

59、商城东门北边,路东.原在十四小路口糊辣汤.汤味比较清爽,油饼很好.适合口味淡的.

60、文化宫上坡,二小错对门,新野板面.菜凉拌羊头脸很好

61、仲景路黄河证券向南20米,方城烩面,味道还不错.

62、商城南门向系20米,贵州花溪米粉,喜欢的可以去尝尝.

63. 河南海关对面的虹丽快餐去尝尝吧,真的很不错!

物美价廉!尤其是鱼香肉丝,卤养排,黄豆炖牛肉啊!

64 北京大道川光厂家属院门口--镇平侯氏烧鸡,带汤,真是人间美味!正宗!还有混沌,一个字“绝”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明的聚合体。

宏观来看,从高山到大河、从沙漠到海洋,丰富的地貌汇聚了多样的民族、宗教和风俗,在国家认同的串联下,成就了共有的历史记忆。

微观来看,所谓中国饮食,也是由各式各样的烹饪方法,和因地制宜的食材,在同一种语言的架构下,成就了一本名叫“中餐”的恢弘巨著。

馄饨,一个典型的例子。

No.1 壹

在中餐里,馄饨可能是称呼最多的一种食物,抄手、云吞、包面、清汤、扁肉、扁食、肉燕、乃至饺子,是各地对馄饨千奇百怪的叫法。

为什么一种简单的小吃,会在各地的文化语境中,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滋味和多元化的表达?

事实上,小麦粉制作的面皮,天然就适合制作成包裹馅料的食物。它本身带有扎实的口感和生动的麦香,是一种蒸煮煎烤皆宜的主食;同时,面皮有一定的防水和防油性,能保持馅料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面皮导热慢、储热大,能让馅料更均匀缓慢地加热。

这些优点,并不止中国人发现。在英语里,就有ravioli、dumplings等词。各国人爱吃的馅料也千变万化,肉禽、鱼虾、蔬菜、香草、奶酪,甚至水果果酱,只有想不到,没有用不了。

一种世界性食物。

但中国人却给这种食物起了一个有趣的汉语名字:混沌。这是东方上古传说中,人们对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状态的形容词。

因为面皮包裹馅料的食物,在古人看来无眼无口,没有七窍,用混沌形容正合适。依据汉字造字法,替换与食物有关的偏旁,就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馄饨。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颜氏家训》里记载的一句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句话透露出两条信息:最晚在南北朝时期,馄饨已经是广泛流行于汉族社会的食物;本着节省原料的目的,当时的面皮大多被擀成圆形,折叠起来包裹馅料,就变成了半圆形的“偃月”。

是的,就是饺子。

今天的安徽江苏北部、河南西部、山东东部、湖北北部的很多地方,都把猪肉馅儿的半月形饺子称为“馄饨”,把元宝形的馄饨称为“水饺”。这种称谓上的混乱,源自于馄饨饺子同出一物的饮食变迁。

No.2 贰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食物上最直观的标志,就是把填肚子的“常食”和消遣用的“闲食”区分开来。

在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宋代,开封街头出现一种名为“角子”的小吃。人们用植物油把做得非常小巧的馄饨煎熟,或加入芋头粉煮成半透明后,当成零嘴出售。

为了滋味更好,面皮被擀得尽可能薄,馅料则加得尽可能多。从模样上来看,已经与今天皮薄馅丰、汤汁满溢的锅贴,或者小巧可爱的芋饺区别不大。

在淮扬地区,人们吃早茶的时候,有一味必点的小吃“饺面”。顾名思义,这是把饺子和面条煮在一起的食物,但端上来后,第一次吃到的人往往会非常诧异:这哪里是饺子,明明就是半透明面皮的馄饨嘛。

事实上,这正是文人气浓厚、讲究“吃不求饱点心”的扬州风格,对宋代“角子”闲食文化的一种传续。

而在1500多公里外的广东,人们把粤式早茶里一种与淮扬“饺面”极其类似的食物,称为“云吞面”。“云吞”两字看起来颇具诗意,其实用粤语读一读,云吞(wuen tuen)的发音,与吴语里的“馄饨”一模一样。

今天的广式云吞,是中国馄饨谱系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加了芋头淀粉呈现半透明的面皮,包裹着手剁上劲,严格按照三肥七瘦选料的肉馅,再加入炒芝麻和大地鱼粉调味,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富宋流传下来的“闲食”风情,和南方开放地区食不厌精的风气。

为什么广东人把“角子”又变回了“馄饨”?造成这种混乱称呼的原因,今天已不可考。可能是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口口相传发生误读;又可能是对抗饺子在北方大规模流行,南朝遗老们秉承汉礼、坚持古训的结果。

No.3 叁

南宋灭亡,蒙元入主中华,除了政治和民族上的同化融合之外,在文化上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汉语里的蘑菇(moog,草原上的食用菌)、烧麦(suumai,没有冷却的点心)等食物名词,最早都是来自蒙古语音译。

但“馄饨”又非常特殊。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概念的“混沌”,在文化传统单薄的蒙古语里,没办法直译。但代表了平民闲食的“角子”,却能翻译成“bansh”。

这一语言上的机缘,直接产生了两个结果:“角子”和其谐音“饺子”,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力较大的地区大规模流行,甚至取代了宋以前“馄饨”的称呼。

同时,馄饨还出现了另一种别名:“扁食”。

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南阳,山西的晋中、临汾等地,人们依然把饺子称为“扁食”,这是对蒙语“bansh”的简单音译。

而在福州,当地人则把馄饨称为“扁食”。福建人喜欢“敲肉”,用物理方式捶打肉糜,出胶后成为弹牙的肉茸,除了做丸子之外,这种肉茸也适合包扁食,有浓烈的肉香。所以福建人也把扁食称为“扁肉”。

与此同时,福州还有另一种小吃“燕皮”,大多是将鱼肉、猪肉,或者两种肉混在一起,加入番薯淀粉,捶成薄片再晒干。某种程度上来说,燕皮是午餐肉的进化版,但因为晒干捶紧,所以质地比午餐肉绵韧耐嚼得多。当地对燕皮的吃法充满想象力,加入青菜叶煮沸,是燕皮汤;切丝后滚在肉丸子表面蒸熟,是燕丝肉丸;油炸得脆口后沾辣椒酱和番茄酱吃,是类似于锅巴的炸燕皮。

当然,燕皮最重要的用途是包扁肉——这正是中国馄饨谱系里一种独特的“肉包肉”杰作,肉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40048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