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肉大饼是哪里的特产

燃烧的夜晚2023-05-19  32

熏肉大饼是吉林的特产。熏肉是由特别选择的猪肉加入中草药和调料炖煮熏制而成,号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大饼使用煮肉老汤加入油和面,烙制后色泽金黄,里软外酥。食用时将熏肉、葱丝、面酱用大饼卷起或将大饼切开后将熏肉、葱丝与面酱放入大饼夹层内即可。

熏肉大饼的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大饼皮面金黄、圆如满月、层层分离、外酥里软、滋味浓香。其食用时辅以甜面酱、葱丝、再喝上一碗小米绿豆大枣粥更增食趣。目前,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李连贵”的商标持有人(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为四平市李连贵风味大酒楼。

熏肉大饼的历史。

清光绪21年(1895年),李连贵在吉林省梨树县小镇上开了一家经营熟下货的酒店,字号是"兴盛厚",一位经常光顾"兴盛厚"的老中医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使煮肉够味儿,须如此这般,保你生意世代兴盛。"随后,老中医交给李连贵一张纸单,上面列了九味中药。

李连贵按老中医的药方如法炮制,煮出的肉果然芳香四溢,从此远近闻名。因为经营量太大,为了便于保存,又采取熏烤方法,这样使得熟肉的风味更加别具风味。配上用煮肉汤调酥的大饼,二者浑然一体,顾客交口称赞,"兴盛厚"的字号渐渐被"李连贵熏肉大饼"所取代,后来就改换了招牌,叫"李连贵熏肉大饼店"。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890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