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海口钟楼不但是海南本岛人,还是众多海外乡亲公认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它一度被看作故乡的象征,并成为海外游子思乡的精神寄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这一切都显得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据史载,海口钟楼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廷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客商明显增多。到国民十二年(1923年),海口海运发达,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国内外航线四通八达。海口已发展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城镇,据悉,当时海口总商会入会商号已达400多家,但由于海口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基于此,民国十七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创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这得到当时海口总商会的赞同,并以其名义发动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捐助,建造钟楼之款亦于当年筹足。
海口钟楼建于1929年春,当时选址在海口大街后庙广场(今中山横路)北端,建成的钟楼高5层,清水红砖墙身,顶端四周共筑8支箭尖角,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当时的大钟是向德国订购定制的,面径为2公尺,由香港琼籍商人周文治先生捐资购买。钟的行走是靠一个辘轳卷上十多米的钢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砣,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吊砣从四楼垂直底层,历时两天,为此每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四楼,如此循环,准时不误。
美丽的海甸河畔,椰风海韵、渔歌唱晚、银河映月,钟楼的建成无疑为这里增添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海运的发达,港口的繁荣,来往穿梭的人们仰望钟楼,倾听悦耳的钟声,不仅获知准确的时间,同时也为生活找到了一处“航标”。
近大半个世纪,多少留洋海外的乡亲感念老家海南的一草一木,对故乡的思念往往具体为港口岸边那若隐若现的钟楼,及其悦耳动听的钟声。忆起海口,脑海里总是那一番景象:海岸港口边数只渔船停靠,椰林中高高坚起一座钟楼。历尽风波、踏上海口,呈现眼前是那一座钟楼,归来的赤子们无不欣喜地感叹:“又回到久违的故乡了。”
如今,人们在长堤路看到的海口钟楼,却是1987年重建的。当时为了改善长堤路的交通环境,扩建三块板路,旧钟楼被拆除后,市政府拨款23.7万元,在旧钟楼附近的海口儿童公园(公园于1996年拆)依照原貌重建新钟楼。新钟楼共6层,高27.3米,大钟设在第六层,改用上海“五五五”牌电子钟,每30分钟报时一次,先报乐曲,后报钟点。
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见证近百年海口风云的海口钟楼,到如今充当的则是一处人文景观,供游人观赏。然而,由于是不设栏、无人看管的免费开放性景点,缺乏有效管理的海口钟楼有如一座被闲置的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文化设施的改造,越来越强调城市人文的重要性。建海南文化公园,打造娱乐海口、人文海口,海口“一园两湖”要变城市中心公园,修建“闯海墙”,等等,大兴土木、方兴未艾,所有这些却看不到对海口钟楼的垂注。相反,如今斑驳残旧的海口钟楼,近日其中一个时钟少了一支分针,竟出现不知由哪部门负责、各管理部门彼此互相推诿的尴尬局面。
如果海口是一只弯弯的小船,那末,竖立在岸边的钟楼就是一枝插在小船边的船杆。然而,如今的海口不再是昔日的商业小镇,而是跃升为一座省会大都市。如今的钟楼也隐没在周围林立的商业大厦之中,昔日钟楼下繁华的商业景象也不复存在。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钟楼“方便人们统一时间”的使命早已“过时”。在与周围的建筑相映下,反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海口钟楼,就这样陷入历史的尴尬境地。
或许,海口钟楼就这样渐行渐远,就要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除了海口钟楼,还有哪座建筑更让我们容易忆起椰城的历史变迁?还有哪座建筑我们可以当成故乡的象征,寄托人们对故乡海南的思念?
海口钟楼位于海口市长堤路风景秀丽的海甸溪畔,景致幽雅,临近海口老街,是老“海口八景”之一。海口钟楼是骑楼老街漫步的最后一处景点,它是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修建的仿哥特式钟楼,建成以来一直是海口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
这个新海口钟楼是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拨款改建,当年12月15日落成使用。它占地面积为25平方米,顶层楼高28米,6层钢盘混凝结构建筑,外貌雄伟壮观,大钟设置在顶层,用上海555牌电子钟,四边钟面由直径2米塑料块构成,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30分报时一次,由扩音器从4个大喇叭播出电子音乐,音乐清晰、宏亮、悠扬。
海口钟楼的历史悠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迁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客商明显增多,民国12年(1923年)海口运通商发达,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
但当时海口市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民国17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设计,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马路马头兴建海口钟楼以便统一时间。建成混合红构的大钟楼,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
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安装7块厚2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理石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针长0。96米,分钟长1。6米,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
当时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的,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五楼,周而复始,时间较为准确。但这落后辘轳的操作,已不能适就海南办经济大特区形势的需要,所以海口市人民政府在1987年,将旧海口钟楼改建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新海口钟楼,采用了先进的电子钟记时,以保证报时准确不误。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最具特色的一处街道景观,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街道两侧南洋风格的柱廊式骑楼大多由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建造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是海口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
海口骑楼老街区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这里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
在海口,海口钟楼位于海口市龙华区长堤路20号(人民桥附近)。
地址:海口市龙华区长堤路20号(人民桥附近)。
交通方式:公交从市内乘坐7路、6路至【钟楼】站下车。
简介:
海口钟楼是海口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起初是为适应对外通商而建立。楼高五层,墙体用红砖砌筑。海口钟楼立于长堤路,面向入海口,海口钟楼对面那排古旧的建筑就是闻名的海口骑楼老街。
如今的海口钟楼是1987年依照旧钟楼原貌拨款改建。建成后位列海口八景之一,命名为“古钟新声”。钟楼是海口的象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