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在那看?又见敦煌演出震撼吗?

又见敦煌在那看?又见敦煌演出震撼吗?,第1张

就在莫高窟数字中心西侧,那边有一个蓝色玻璃的剧场,就是又见敦煌剧场

很震撼,看完整场演出,感觉有种穿越的味道,代入感很强,演出方式也很独特,最后一幕的3D舞台很是炫酷。最重要的是文化氛围比较浓,对于莫高窟的故事有很好的理解,来敦煌的话,推荐这个,很值得看。

下午七点,瀚海戈壁没有一丝风掠过,只有头顶的日光神采奕奕,晒得人眼神有些迷离。一座不规则的蓝色晶体建筑,在眼前突兀。沉潜在宏大壮阔的戈壁沙漠中,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奇观,令人瞩目万分。这个隐喻“沙漠中的一滴水”的建筑,便是《又见敦煌》大型实景室内演出的场地。

一步一步,顺着台阶拾级而下,下沉到瀚海沙漠的深处,穿越历史的烟尘,触摸被黄沙掩埋的光辉岁月。

步入大厅,由明至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幽暗的候场区,几束追光打在几个或圆或方的高台上。外面的人源源不断涌进,人声鼎沸,各种声音不绝于耳。随后,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乍然响起,回荡在封闭的区域。这时,所有的喧闹戛然而止,观众屏息凝神。高台上,追光下,一名眼神坚毅、仪态儒雅的男子,手执书卷,饱含深情地讲述着一个载入敦煌史册的传奇人物的故事。一个个讲述人,勾勒一个个伟大的人物,讲述一段段波诡云谲的历史。 序幕徐徐拉开又轻轻合上。室内情境体验,穿越千年敦煌之旅正式开启。

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里,心怀忐忑,徒然一束光,如紫电青霜划破暗夜,所到之处,如蜡像般的人物清晰呈现,独白着他们的敦煌情思,令人叹惋。相继出现,相继消失,短暂交替着。几十米长的高台骤然亮起,宛如一条银色的绸缎。凸起的T型台纵贯中轴,观众自然分割两侧,倒像是一个盛大的秀场。

“请问,这是哪儿?这里是敦煌吗”?一番询问,他说他终于回来了。一位须眉浓黑的中年男子,头戴青绿色发巾,身着棕咖色长袍,手操节杖,风尘仆仆地走在T台上,脚下的白色沙石如波粼粼。他,便是张骞,深陷胡地矢志不渝的张骞,佐助帝王实现恢弘梦想的张骞。

玄奘、鸠摩什罗、唐玄宗、常书鸿、张议潮…蜡像人物悉数登场,他们远远走近,又远远消失。虚虚实实,影影绰绰。漫天的流沙倾泻而下,漫过他们的每一寸肌肤。

正目眩神迷,意犹未尽之时,移开步子,已是另一段历史。一个表情痛苦,身着白色布袍的道士,似乎被什么沉沉压着,佝偻着腰。一旁是穿着白衬衣手捧史书的现代人,“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像是指责,像是询问。道士轻描淡写地说,不停地摆手,唉声叹气。几个表情凝重的壮汉,趁着夜色搬运着一个个木箱,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搬运的是什么。

一旁的布景亮了起来,那是一面墙,墙面被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方块,那些小方格像极了一个个木箱。轻柔的梵音响起,变幻的灯光斑斓闪耀。身着霓裳,造型各异的舞者渐次从木格中探出,身姿绰约,大类仙人,的确是惊艳无疑了。她们,从莫高窟的壁画中走来;她们是洞窟中供养的菩萨。

道士踉踉跄跄地来到菩萨面前,这时,箱顶出现了神情慈悲的菩萨,她语带温柔宽慰着他,她谅解他。他,便是王圆禄。一个千百年来被钉在耻辱柱上,可恨又可怜的小人物。作为这段历史的旁观者,我们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臧否人物。假如,我们成为历史的亲历者,我们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思绪纷飞,从小门鱼贯而入,进入狭窄逼仄的隔间。隔间的底部和顶部用坚硬通透的玻璃制的。方寸之间,上演的是不同的故事。俯首,华美精致的小屋,灯火摇曳,寂寞的女子嗔怪远方的丈夫,孤独地看着那轮冷寂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鸿雁长飞光不度,她终究还是没有等到他的音信,她亦是不再期望。倒是被斯坦因拾起,被我们得知。后来的我们,徒留怅惘。藏经洞遗失的书页,是一个个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

穿过甬道,俨然别有洞天。这是一个类似影院的地方,有偌大的舞台,有成排的阶梯座位。观众落座,灯光点亮。十个使团奔赴长安,归途黄沙翻涌,风刀霜剑,躯体深深掩埋于黄沙之中。元宵佳节,长安城街灯如昼,大明宫前伫立着孤独的僧人,月色如霜,几多寒凉。两年的跋涉,惊魂未定的他终于抵达,他,唯一存活的信使。

随着数个升降式舞台起起伏伏,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王朝隐隐灭灭。多想徒手挽留,哪怕只再多一瞬间。

谢幕,人们陆续离开剧场,昏暗的灯光中,记住了屏幕上这样的文字。《又见敦煌》第1870场演出。

一年有多长,一瞬间;一生有多长,一瞬间;一千年有多长,一瞬间;春一去,冬又来,一千年就过去了。这是诗人和今人的隔空对话。

一天,一瞬间;一年,一瞬间;一千年,一瞬间。这是我和敦煌的对话。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这座古老的城市,我又一次走进他,是在5月的中旬。为期三天的学习,闲暇之余,我和伙伴们逛街,品食,赏景……这次来主要观看了王潮歌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又见敦煌》,真的深受震撼!

        在通往剧场的路上,同行的司机告诉我们,《又见敦煌》剧场的名字叫“湖蓝剧场”,位于通往莫高窟的必经之路上。意思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由于去时有些迟了,加之天已经完全黑了,因此对于剧场剧场外形设计我并没有看太仔细,感觉外围完全由玻璃和岩石覆盖,但我仍然记住了他意喻:“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生命与希望”。

        急匆匆来到观演区,却意外的发现既没有座位,也没有常见的舞台,四周都是观众,大家都站着。过了一会,旁白声传来了,是解说员:“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曾经的喧闹,变成了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变成了一抔黄沙。”满满的,大家被带入到一个由白色沙砾铺就的T台前,张骞、索靖、玄奘、唐宣宗、张议潮、悟真和尚、宋国夫人、米薇、王圆箓、常书鸿等一个个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向我们缓缓走来……仿佛一下就让人感觉到了他们的存在,感觉到时光穿梭,万物轮回的历史的真实!

        然后我们来到第二个剧场,道士王圆箓犹豫着将藏经洞的珍贵文献装进了29个箱子,预备交给英国人斯坦因带走。看得人直揪心!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写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的确,看到这里,相信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都在滴血……

        第三幕的舞台是错落着大小不一的石窟的墙壁,伴随着音乐,不时有婀娜多姿的飞天探身而出,艺术地展现了以飞天为代表的敦煌文物的瑰丽多姿。王圆箓也出现了,他匍伏在一个寓意“母亲”的飞天面前请求忏悔。有什么用呢?多么虔诚的忏悔也弥补不了你所犯的罪!恨你!!然后在解说员的指引下,通过曲折的通道,我们来到一个20多平方米的洞窟中,莫高窟壁画里的人物在洞窟的四周出现:曹氏、宋国夫人、米微……

        出了洞窟,来到最后的观影台,我们坐下来观看最后一幕。它讲述了西晋将领索靖镇压叛乱、第220窟《药师经变图》无名画师以及张议潮收复河西的故事。由于对故事内容不够熟悉,也没有搞清楚前因后果,回到宾馆查了半天,才对这段历史有点眉目!

      从头至尾,同行的伙伴一直紧紧攥着我的手,不光我自己,她的每一次震撼我也感觉得到!正如影片中吟唱的那样: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啦。日月如梭,万物轮回,花儿总在不经意间绽放,少年总在不经意间长大!爱恨情仇,功名利禄真的都是浮云!愿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虽不必行走在高原大漠,但内心一定要海阔天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756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8
下一篇 2023-05-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