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中兴寺有送子观音吗?

餐具消毒2023-05-18  29

郫县的中兴寺里,你从正门口进去

一直往前走70米左右,第二层殿,

就是寺里中心位置的“大雄宝殿”

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雕像就是

送子观音啊,未必你认不出来么?

给你介绍几座成都的比丘尼寺院:

中 兴 寺 简 介

中兴寺又称曹家寺,位于四川成都高新西区郫县现代工业港南片区境内,距县城约3公里。是一座道风高洁的比丘尼寺院。

本寺建于唐代,当时就名中兴寺,其寓意是唐时“中兴”,即百姓生活好转、国家经济昌盛之意。史载武则天称帝时,有僧十人,向武则天献《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佛菩萨化身,武后十分高兴,命将经卷颁行天下,并改年号为“天授”,诏令各郡建“大云寺”。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中宗李显时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兴寺、观一所,并改原有“大云寺”为“中兴寺”,寓意大唐即将中兴。公元707年,武则天死,中宗正式即位,为避中宗之讳,天下中兴寺、观均更名龙兴寺、观。本寺虽建于贞观年间,中兴寺名却就是那时所改。但本寺香火最鼎盛时却在北宋。据说那时中兴寺是成都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当时蜀地战乱已平,附近几县来此朝庙的人络绎不绝。值得记载一笔的是,北宋大诗人张俞为了宣传县籍三位杰出学者(即严君平、扬雄、李仲元),常借中兴寺这块宝地,宣讲儒佛道相济相通的思想。寺庙住持也对张俞的宣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应住持之邀,张俞书写了三人的选诗相赠,上世纪90年代仍供奉在寺内。中兴寺在宋以后几度兴衰。清朝初年由自带家产入庙的曹姓比丘尼接掌,故又名曹家寺。经历千年风雨,唐时的那些“中兴”寺庙大多都踪迹全无。而郫县中兴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寺, 依然巍巍屹立于世人面前。其神韵依旧,光彩焕发,香火更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了。

解放后,本寺被废置。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僧众开始作恢复寺庙的准备。1986年正式开放后,经不断募化修建,数年内便初具规模。寺门内两侧塑伽蓝(给孤独尊者)神像,及火碑一座[碑高八尺余,正面镌刻咒符图文,年代未详。原立于成都莲花池,后移至犀浦文昌宫内(今犀浦镇中心小学校),具体移植时间不详。据传,此碑“能镇火灾”。民国十五年,乡人曾集资建成火碑亭,亭高两丈余。碑亭于1966年被拆除,火碑随后被保存于中兴寺。]。一殿为天王殿,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前有康熙年铸造的铁香炉一只后殿为观音殿,侧殿为药王殿。另有寮房、斋堂、及生活、营业用房80余间,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寺内常住比丘尼十多人。法脉均为禅门临济正宗,近年寺尼开始兼修净土及密法,以期显密圆通,一切无碍。

如今寺内每日晨钟暮鼓,早晚课诵有序,并为信众举办祈祷世界和平、国家安定法会,消灾普佛等各种弘法利生的佛事活动。每年观世音菩萨圣诞、得道、出家之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寺内都会举办大型佛事活动“观音会”。届时县内外数千信众云集寺内从事礼佛活动。此外,每年佛陀的纪念日(二月初八、二月十五、四月初八、腊月初八),孟兰盆会(七月初一至十五)和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举办小型法会。可接待信众百人以上,随时欢迎十方善信的到来。本寺另于90年代铸造大型法器铁钟一口,塑造了千手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法像;还从缅甸请来中型玉佛两尊,并请回四川佛界高僧昌圆法师(隆莲大德尼的剃度师)纪念碑。本寺多次以己微薄之力为社会作出贡献。除举办祈祷世界和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祈福等法会外,每年还为“希望工程”,及贫困地区进行了多次力所能及的慈善捐赠活动。尤其在03年的非典募捐和04年的东南亚海啸募捐中,全寺尼众更是积极响应。

二十世纪后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随着党的宗教政策贯彻落实,在地方

政府的领导及广大佛教信徒的拥护参与下,中兴寺得到全面恢复,成为1986年县政府研究决定开放的第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并于1991年成立郫县佛教协会,由当时中兴寺的主持上隆下寿法师荣膺会长,协会驻地设于寺内。

作为县佛教活动的圣地,佛事活动场所仅限一座小型的大殿和几间简陋小屋,是远远不能满足各种佛事活动需要的。况且面对即将到来的寺院周边整体规划和寺院自身发展,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有一定的困难,靠广大信徒和群众发心募捐数量有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名刹古迹的昔日辉煌,振兴佛教正法事业,发扬乐善好施,济世度人的品德和胸襟,担负起神圣的职责,需唤起全社会、全人类、全民族来关心、关爱这座千年古寺--中兴寺,将此无上佛法,独益于今,是眼下最为紧要的任务。造福于社会,广积福田,庇荫于子孙,恢复重建中兴寺应化度生古道场,同兴胜举,还复净业风尚,续佛慧命,还望广大善知识,共此担荷宏魄伟任!

燃灯寺简介

燃灯寺座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中段三峨山下洛带古镇,西距成都仅18公里。为成都乐郊历史上一大名寺,距今已1400多年,影响遍及川北。隋代以来,建有山门(含东楼)、川主殿、钟鼓楼、娘娘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燃灯古佛殿等,规模宏大、庄严巍峨。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乐善好施,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当地时遇大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圣母院”。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诏令全国来佛废寺(史称“会昌法难”),该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节至蜀,“首谋兴建,寻得法润禅师主之”,于原址上重修,并“刻旧塔石绘其遗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达知兀国师由长安入蜀,于此侨隐也继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正聆其显迹,上奏朝廷,宋真宗钦赐寺名曰“瑞应禅院”,由此名声大振,香火盛及一时。其后历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寺已残破”。

清代已降,随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来,礼佛之风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复和维修重建。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其身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徒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该寺因此更名“燃灯寺”,沿袭至今。

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镌古迹旧志碑》,内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诗并序》、《灵泉县瑞应禅院祈雨记》、《重镌圣母山瑞应禅院古迹记》和《信相圣母碑记》等。这些碑记,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有的已为《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名胜记》等收录。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普照寺简介

登上青城三十六峰,遍览一百零八道风景,你会发现味江河谷缠旋之一峰四季苍翠、地脉秀丽、山水清奇,此山名曰青峰山,闻名海外的青峰山普照寺即着落其中。沿着而今的景区大门拾阶而上,古树深幽、夹路松篁,左有龙王塘的水泉滴答作响,右有山石回头层层环抱,豁然开朗间深山捧出了梵宫普照!佛坐定中心,如花叶天香。该寺自清康熙甲子年诛茅开基数椽,到雍正七年始有心莲和尚由昭觉寺来此挂单,因见寺左有先朝已故僧人碑塔,知为古寺属禅宗临济一脉,遂发心重振。其九世祖心莲和尚始为开山祖师,十世传真、十一世海汶均能守成;十二世印广与师兄印宗及徒正文勤苦积累、协力经营;法堂,精舍,斋寮以及宝塔金碧木石次第修饰,一跃成为蜀中丛林后起之秀。到了十三世正文、正献祖师时代更是广大佛门,请得圣旨传受三堂大戒。咸丰初年传十四祖灵峰又置田两千亩,属庵二处,及至建国初年,寺内殿宇僧舍大小24院,房屋365间。近三百年的苦心耕耘,使青城山的佛教建筑以普照寺的建筑最有特色,她依山傍水构思奇特,其规模之宏伟,布局之精巧,与佛教经典及浮屠灵异结合之紧密,实属罕见!据重建藏经楼碑记载,咸丰初年,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以显神迹……幸存建筑藏经楼,据今三百年余,由四十七根大青石和一根小杉木构筑而成,取其“物无尽善”之意。其石柱上精工雕刻的文人楹联,书法,佛教故事人物依然苍颈有力,栩栩如生,屋顶上传说中有避尘珠故而终年不落树叶;楼侧有石雕普同塔全部用青石板嵌合而成,制作精美,造型独特,雕工颇为绝妙!惜乎文革中(1972年)普照寺浩劫难免,被拆毁大部,仅存藏经楼及周围建筑共61间。普照寺原始的宏伟格局虽大部分被毁,但藏经楼及船形石舫式的普同塔,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及建筑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改革开放,国运大昌,宗教信仰政策得以落实,1982年普照寺得以恢复香火,1988年6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首次造访青城山普照寺,并为普照寺留下墨宝“普照寺女众道场”正式将普照寺的历史乾坤扭转,焕然成为蜀中女众道场,首任住持比丘尼通文法师偕护法居士何洁殚精竭虑,为普照寺成为十方女众丛林投入了全部心力,维修和保护了余存建筑,居士何洁更是在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普照寺文章,让普照寺佛地重光。1996年开始恢复修建大雄宝殿,并从缅甸请回玉佛供俸,1998年居士楼竣工。在2000年五观堂落成期间,普照寺因其人杰地灵迎来了香港慈善家、隐世高人陈伯的护持,影星吕良伟捐资完成了山门的建设,谢霆锋,黎姿,刘嘉玲,香港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等海内外大众各发善念,垂重三宝,各捐己财,不辞辛苦,雕像装金,重修宝殿,重播福田,得已成功。陈伯从海内外不惜重金,请回佛像,供奉于普照,使普照寺文物藏品珍品成为川内之最。而今的普照寺环境优雅、历史文化沉淀厚重。可谓山有千年楠木,人无一点尘土;梵宇王宫开启觉悟之路,敲醒迷人,普济十方,同归善果。对欲寻幽探胜、欣赏艺术之雅士,崇拜观音欲修身养性之信士,此乃灵山福地极佳之去处。

高堂寺简介

大邑高堂寺坐落在大邑县西部斜江乡境内海拔796米的高堂山之上,是一座庄严的比丘尼寺院。景区距大邑县城7公里,距成都52公里。景区内古柏参天,山环水绕,是集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和宗教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该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年~396年),原名福庆寺,北宋时改名为兜率寺,意指弥勒佛所居的乐园。南宋以后,始更今名,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清代《大邑县志•寺观》载:“寺名高堂,谓其高也”。明代洪武、嘉靖、万历年间,次第增修,规模较前宏敞。自山脚而上,占地约1平方公里,前后共有接引、观音、韦驮、大雄、仙女、藏经、灵官、伏虎、蓥华等九重殿宇。保存的塑像有摩光菩萨和燃灯佛(身上有7盏油灯)等。珍贵文物有明代万历古钟,明万历31午(1603年)铸造于沐德乡(今丹凤乡)大溪河畔高庙子岱宗殿,迄今有400年,工艺精湛,造型古雅,钟声洪远。山上的“高堂圣灯”,每蓬风清月朗之夜,晶莹闪烁,恍有无数金光照耀于林峦间,蔚为壮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736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