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的历史

中央美院的历史,第1张

如果想了解官网版本的百度都能有。

我补充一点网上没有的吧。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两校的校史的,一直讲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两所学校的校史纠缠在一起,所以就一起讲了,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我贴在下面:

中央美院的官方校史追溯到了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专。中国美院的官方校史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两校的诞生背景很不相同,但在日后的漫长岁月中纠葛不断,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恩怨不断的两所院校。

故事从1918年讲起。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专,全名是“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是一个中专,也是中国比较早的一个美术学校,(最早的美术学校是刘海粟在上海成立的)。北平美专首任校长是郑锦,他是留日回来的,读的西京(京都)美术学院。当时留日的艺术家回国后一直没成为主流,比如大名顶顶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这个东艺大毕业的高材生最后也选择了归隐。

郑锦在日本的时候成就相当不错,在日本获得艺术界完全接受并褒奖的华人艺术家是很少很少的,即便李叔同也没有做到,郑锦确能算上一个。但他的院长头衔最终被留法回来的林风眠取代,这一次交接,也打开了后来中国艺术界的风起云涌。

我们都知道林风眠是今天中国美院的首任院长,也是中国美院的灵魂人物,但其实林风眠回国之初曾任教于北平美专。

林风眠早年留法学画,在里昂美院学了不久被老师推荐到了更有名巴黎美院,巴黎美院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认为是艺术殿堂,在当时更是世界最高的艺术学府。他在留法期间结实了蔡元培。蔡元培当时就是去欧洲物色杰出的中国留学生,为民国寻求人才的。当时留法的还有徐悲鸿等人,但是当时巴黎美院的教授以及法国艺术圈明显对林风眠更加接受,也更加赞赏。林风眠的创作接近野兽派这种当时的先锋流派,徐悲鸿那一批学的比较土一点,走的古典写实。(直到后来,这两位艺术家分别领导的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也都延续了这两种不同的方向。)原本流派之间也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不得不说古典技法中的一个硬伤,就是需要长期的训练,而现代主义的绘画更加需要艺术天分而不太看重技法。所以林风眠因为良好的艺术天分在巴黎获得很好的口碑,徐悲鸿因为在法国正经学习的时间很短,对于一个古典画家来说还远远不够,技术上不够成熟,当时完全是默默无闻,他们还曾经一帮人举着中国画在法国游街,无人问津,蛮惨的。

这种情况下,蔡元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林风眠回国任教,接替郑锦出任北平美专校长。郑锦因为当时北洋政府干涉学校事务,愤然出走,留下一个将要分崩离析的美专。林风眠接手这个烂摊子,面临了更严峻的形势。没过两年,蔡元培有了新想法,他觉得北平美专这个烂摊子已经无法收拾,决心跟着刚刚稳定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江南重建一批理想的学校。

于是在1928年,蔡元培在西湖边创立了“国立艺术院”,同时在上海创立了“国立音乐院”,这两所学校分别是今天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成立的时候都是研究生院,门槛很高,头两年甚至都不招本科生。北平美专那时候还是中专,杭州的这所新学校上来就是研究生院,档次差得很大。所以蔡元培请林风眠来国立艺术院当首任校长,林风眠马上就答应了。林相信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北平美专于是马上就沦为军阀控制的机构,黑暗了很多年。这些年里江南一带的学校欣欣向荣,南京的中央大学,上海的震旦(复旦),杭州的浙大等等,其中当然也包括国立艺术院。

顺带一提,当时南京的中央大学是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什么的因为离首都太远,各种闭塞,靠着一帮遗老遗少撑着,远没有今天的地位。中央大学因为吸引了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和硬件,在当时很有优势。徐悲鸿也是这个时候回国,顺利地在中央大学的艺术学院谋求到了教职。但是徐悲鸿对于这个环境不很满意,因为在艺术界当时中央大学说不上话,说点什么都被艺术院校鄙视,吴冠中先生生后公开的信札中,也提到过他和吴大羽讨论中央大学的美术主张如何如何不靠谱,侧面反映了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在当时很没有市场。

林风眠开始在杭州艺专实现自己的理想,请了法国的油画教授,日本的设计教授,还请了潘天寿来学校任教。林风眠在聘请老师方面很有眼光,在北平的时候就请齐白石出山,齐白石当时虽然画卖的很好,可是大家总觉得齐白石就是个乡下老头的感觉。但是林风眠一个留法回来的人,才不管这个,直接就请齐白石过来当大学教授。 到了杭州也是,不光重金聘请外籍教授,还请来潘天寿坐镇国画科。潘天寿当时是个年轻艺术家,资历浅薄,还不是今天被认为的四大家之一,但是林风眠眼光独到,也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杭州艺专两年后降格成了大专,名字也改成“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与其要一所高端大气的研究生院,还不如要一个更加基础的专科来的实际,更能培养实用人才。学校因此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研究生是两年制,专科就成了4年),所以林风眠也很高兴。

但是很快,日本攻破上海,所有学校向大西南撤退。撤退中诞生了许许多多故事,具体不多说,总之,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这两所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学院合并了。

合并之后,改称“国立艺专”,所以今天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在这一时期的校史是重叠的。因为两所艺专各自不服,林风眠请辞,政府派了滕固啊吕凤子啊等等好几个人轮番来当校长,都当不长久。两校当时内部矛盾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北平人少,杭州人多势众,但与此同时,政府给两校的拨款相当,因为资源分配不均,就内部动乱。

(丁天缺先生在自传中也提到了这一段往事:

1938年初,接到教育部命令,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专,正式迁校湖南湘西之沅陵,校址在沅江北岸的老鸦溪,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制,以林风眠为主任委员,北平艺专的校长赵太侔及其西画系主任常书鸿为副委员。不日即由水路进发,穿过洞庭湖,先到常德,在常德逗留了十多天,取齐了换乘汽车,直达沅陵。

当我们到沅陵时,北平艺专的师生已先到了,他们真可怜得要命,全校只有十多名教职员工,学生还不到三十名,校产几乎等于零。跟杭州艺专来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但不到两星期,学校便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学潮。主任委员林风眠半夜出走了,留下一纸便条,已逃往桃源避难去了。第二天一早,这意外的消息便传遍全校,邱玺带头号召好多同学,了解个中原因,商讨应付对策。

林先生为啥出走呢?主要是北平艺专的部分主要老师常书鸿、李有行、王临乙、庞熏琹等人,伙同杭州艺专的部分主要老师刘开渠、雷圭元、王子云、李朴园等,联名要求风眠先生辞职离校而引起的。但李有行、王临乙、刘开渠、雷圭元、王子云、李朴园等人,都是林风眠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时,从北平带来杭州的干将,在杭州又力图加以培养的亲信。缘此,同学们格外感到义愤填膺,将这八位逼迫林先生离校的人,斥之为“八凶”。)

丁天缺先生的回忆录相当精彩,包括吴冠中、赵无极等先生的自传,都提到了当年的往事。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想法,也是历史的玩味之处。

学校跌跌撞撞等到了抗战胜利的这一天,和别的学校一样,艺专的学生少了很多,有的走失,有的留在了当地,有的则去了延安。国立艺专最终在杭州复原,回复“杭州国立艺专”的名称。当时两校的学生都到了杭州,北平艺专的师生们并没有回到北平,而是以合并的形式并入了杭州艺专。

中央美院后来把自己的校史连到了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专,其实是不对的,1918的那个北平美专并入杭州艺专之后便不复存在,中央美院所承袭的其实是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在北平重新创建的新的北平艺专,以及延安的“鲁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习苏联的模式,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在此之前,延安鲁艺一直作为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宣传机构,承担了社会主义题材的主旋律创作任务,当中清一色的左翼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院校调整后,构成了后来中央美院的主心骨。徐悲鸿接手了中央美院的组建工作,这是徐悲鸿人生最成功的一年,他的艺术主张获得了政府的肯定,成为了后来统治中国30年的艺术大方向,徐悲鸿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

其实骨子里徐悲鸿的艺术理想也是小资的,也是资产阶级的,这从他的自传中也能看出来。他在法国学的是古典主义绘画,这原本就是贵族们的娱乐消遣,古时候别说贵族,稍微有头有脸一点的人都会让画师给自己画一个写实的肖像,徐悲鸿所学的古典技法正是由此传承下来。而这一风格却又正好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两者不谋而合,统治了艺术界后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杭州艺专分出了自己的建筑科和图案科,建筑科去了同济,成为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图案科去了北京,和北平艺专的图案科一起变成了后来的中央工艺美院,也就是今天的清华美院。另外,杭州艺专的毕业生胡一川南下广州组建了广州美院,并担任第一任校长,胡一川在艺专的同窗沈福文后来辗转来到重庆,成为四川美院的院长。而杭州艺专剩下的主体则成为了日后的浙江美院。

在新中国初期的30年里,中央美院成为了完全的统治地位,全国风行写实技法,而其中中央美院又是写实画的最好的,没有之一。蔡亮、靳尚谊等人日后也成为中国美术界的权威人士。

浙江美院则因为潘天寿的领导,走上了另一条路,潘天寿两度主持浙江美院,通过自己对国画的造诣,努力地发展美院的国画学科,他的学生创立了后来名噪一时的浙派人物画。最终也造成了今天中央美院重油画,重写实,中国美院重国画,重写意的差别。

如今,两校交流依然频繁,前有浙江美院的黄宾虹先生、刘开渠先生赴中央美院任教,后有中央美院的蔡亮等画家赴杭教学。最近的一次人员调动是潘天寿先生的儿子、中国美院前院长潘公凯先生,来到北京主持中央美院,为两校的发展交流做了很多贡献。

这两所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学院的恩恩怨怨在经历了90年的风云变换后,仍然没有停止,一幕幕的故事正在轮番上演,也将继续上演下去。

谨以此文,纪念为中国的美术事业贡献一生的艺坛前辈,愿生者泰然,死者安息。

湖南省偏西方向

这里有具体的位置,你参考下。

地图上的位置

http://www.9tour.cn/wiki_map/city14/42420/2

城市简介: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的东北端。东踞西洞庭湖,与南县、沅江市的湖汊交错;西倚湘西山地,与慈利、沅陵县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与湖南省鹤峰、五峰、松滋、公安、石首县的平原相连;南抵资水流域,与益阳、桃江、安化接壤。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接武陵、雪峰山,东濒洞庭湖,史称“西楚唇齿”、“吴蜀咽喉,滇黔户牍”。辖武陵、鼎城2区和汉寿、桃源、临澧、澧县、石门、安乡6县,代管省辖津市市,18190平方公里,585.85万人口,是“左包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的古城名市。

境内山丘平湖错落,沅江澧水纳百川流碧,重峦叠秀拥沃野广布。气候温暧湿润。已发现各类动植物2472种,其中珍稀动物24种,珍贵植物17种;探明矿藏近百种,其中雄磺储量、品位和产量为全国之冠,食、盐、黄金、石膏、石煤、石英砂、膨润土产量居全省前列。主产水稻、棉花、油料、柑桔、茶叶、烟 叶、麻类、竹木、花生、豆类、湘莲、芦苇、生猪、禽蛋与多种水产品及37个行业大类工业品等,是湖南省和全国的重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素称粮仓、纺城、烟都、酒市、茶乡。

以沅澧流域湖光山色和远古文化、民族风情为特色,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旅游商品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旧、新石器时代遗址500多处,276处重点保护文物中15处为全国之量,14处为全省之最。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和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与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引人入胜。

历史沿革: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

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选出正副市长。

经济发展与消费: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紧扣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入世,坚持工业兴市,加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1.6%。

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2341元,增长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元,增长5.4%。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58元,比上年增长5.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5元,增长4.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0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

文化活动(教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展开,社会办学比例扩大。全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348人;普通高中55所,在校学生8.37万人,增长21.1%;职业中学33所,在校学生2.25万人,增长16.4%;初中学校276所,在校学生30.36万人,增长6.5%;普通小学1732所,在校学生41.4万人,增长12.8%。年末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7178人(不含职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各合格率98.9%,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1.4%,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71.6%,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46.9%。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扩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全市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发射转播台3座、电视台3座,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有线电视用户30.35万户。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气候:气候温势,四季分明,易涝易旱是常德典型的气候特征。

春季冷空气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阴雨寡照,夏季温高酷热、易干旱、多暴雨和雷雨大风等剧烈天气;秋季变温幅度大、前期多干旱、后期多阴雨,冬季气候寒冷,前期多晴天,后期多雨雪。

黄永玉 ,笔名黄杏槟、 黄牛 、牛夫子。1924年 7月9日 出生在 湖南省 常德县 (今 常德市鼎城区 ),祖籍为 湖南 省的 凤凰县 城。 土家族 人。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黄永玉、 中国 画院 院士 ,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 安徽 、 福建 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 上海 、 台湾 和 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 版画 ,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 [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94岁黄永玉:

不要抱怨你太老,其实是你没趣

黄永玉50岁考驾照

60岁随手画了一张猴票,暴涨30万倍

80岁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90岁开个展

91岁撩到林青霞

93岁飙法拉利

黄永玉创作的自成一派的水墨漫画

每每读来,看似玩笑却饶有深意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今年94岁,抽雪茄、玩跑车,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大笑起来,隔几百米都能听见。

开心时,便满地打滚,常常深夜读书写字。喜欢一个人穿着夹克,戴着贝雷帽,叼着烟斗,背着画板像个独行侠,满世界飞,结天下朋友。

黄永玉活成了现实版的老顽童。这个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时候就是因为功利的聪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

余五十岁前,从不游山玩水

至今老了,才觉得十分好笑

小屋一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左看右睡

我从景阳冈捡回来的

听说他名叫武松

你她妈又吹

我丑我妈喜欢

猫给老鼠喂奶

真是爱的没有原则

也不想一想

她为什么对你这么好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才是豪爽生活

在他90岁的时候

还给自己画了一幅孩子气的自画像

有媒体曾用了一个90后的词“酷炫狂霸拽”

来形容他骨子里的顽皮幽默

让人怀疑你到底是90岁,还是90后

他还喜爱画荷花,已画了8000多张

他笔下的荷花,用色大胆却又高节淡雅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

但他画画速度却越来越快

只要灵感来了就像玩游戏似的

吃饭的一会功夫就是一幅大作

当记者问他:“在您绘画创作的生涯中,您对哪件作品最满意?”

黄永玉说:“一只母鸡生了蛋,你问母鸡,它生下的第一个蛋和第三个蛋好在哪里?母鸡会告诉你吗?”

黄永玉:喝不喝酒是人和野兽最大区别

款识: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唐慧寂诗。黄永玉于万荷堂。

越饮越清醒

对于酒,黄老更是说自己是个“不喝酒的酒徒”,他认为“酒是人类第二大快乐,它与人类共存亡,只要一天有人便一天有酒 ”,是个实打实的“拥酒派”,他自己爱酒却不常饮酒,因为他酒量实在不高,但他欣赏酒鬼们的那种自得其乐的状态。关于酒,黄老也是妙语连珠:

饮酒图

酒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无孔不入。忧愁要它,欢乐也要它;孤独要它,群体也要它;天气好了要它,风霜雨雪也要它;爱情要它,失恋也要它;诞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恶人要它,善人也要它;当官的要它,百姓更离不开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爱它。

沽酒图

喝不喝酒是人和野兽最大的区别……我和大多数人都不喝酒,我们欣赏喝酒,与喝酒的人为友,我们这帮人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是不喝酒的拥酒派,算不得是野兽派。

不可不醉 不可太醉

酒,我很欣赏,可惜一口就醉。在酒朋友旁边醺得面红耳赤倒是常有的事。但是,我能体会得到“酒”是很妙的东西。

独乐

人生如酒、人生似茶,黄永玉的茶酒画蕴含的那份真性情,的确叫人印象深刻,很多人都喜欢黄老的绘画、文字、生活中透露出的那份幽默与乐观,而他的这种大风趣与天真,正是人生阅历与沧桑的积累,是一种智慧与旷达的精神释放!

1986年作 乐在其中

俗话说,饮酒可成仙,品茶可成道。酒,热烈、香醇,是“精神之液,灵魂之饮”;茶,自然、恬淡,是“最温柔蕴藉、最富诗意的饮品”。喝酒、饮茶是文人挚爱之雅事,在黄永玉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很多茶、酒的影子,每每品味他的这些逸趣横生的茶酒画,就如喝茶品酒一般,大俗大雅,大彻大悟!

丙子(1996)年作 读书品茶

饮茶是人生一大雅事,画家黄永玉也喜欢喝茶,尤爱普洱。茶有禅意,茶禅一味,在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对茶的痴迷、对茶人的描绘,反映了这位已步入耋耄之年的老人,恬静淡雅的文人情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646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7
下一篇 2023-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