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末伏,三伏天就快过去了,要降温了吗?

今天迎来末伏,三伏天就快过去了,要降温了吗?,第1张

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个时候进行保健养生。迎来了三伏天的末尾,但并不代表着三伏天会真正的过去。高温过去之后气温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是还会有秋老虎的到来。人的身体会不断的感觉到燥热,不会出现丝毫的冷却。三伏天的天气比较干燥,必须要及时的补充水分。因为早上和晚上的温度差别非常大,要避免自己出现感冒的现象。

大部分人会比较好奇三伏天究竟要热多长时间,一般来讲40天是最长的极限。在这40天当中会分为三个时期,中间和末尾其实是最热的。中午出门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根本没有办法立足,太阳的火辣是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感受到的。顶着炎炎烈日还要出去工作,会让人觉得十分痛苦。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一定要注意用空调进行降温。只有在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生活,才不会让身体出现问题。

三伏天最容易出现的便是中暑的人,一定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预防。第一、必须要在出门的时候带好遮阳伞,让自己的皮肤不在烈日下被撞伤。除了带伞以外还要时时刻刻的涂抹防晒霜,皮肤晒伤之后是很难回归过来的。第二、必须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因为只有让水分摄入的充足,才可以让身体里面拥有多余的盐和抗物质。夏天是白天长夜晚短,很可能会造成睡眠不足的情况。每天必须要保持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才不会出现精神抑郁的现象。

总的来说三伏天不管降不降温都是十分炎热的,一定要穿宽松的衣服。不要在上班的时候穿化纤材质的衣服,很可能会出现大量排汗的现象。多去穿棉质和亚麻类的衣服,因为此类的衣服是最为吸汗的。只有从身体上减轻负担,才不会让自己感觉到十分严重。一定要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主,才可以平安的度过三伏。

数伏年年过,可是数伏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要在头伏的第一天吃饺子那?今天特意查了一些资料,收获颇丰,特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说说何为“数伏”,俗语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今天是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很多人都知道“数九”是从冬至算起,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数伏”究竟应该从哪天算起。因为,不论是从阳历还是阴历上看,每年的初伏起始日,总在变化,让人捉摸不定。我国使用的农历历法中,有一种“干支纪日法”,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相配组合成60组,用以编排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重复使用。根据“干支纪日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起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并规定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根据这个规则,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由于现在的日历中很少标出“干支”历法,所以一般看不出哪天是“庚日”,需要去查“皇历”。今年夏至是6月22日(干支是丁亥),其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5日(干支是庚寅),那么,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庚戌),即为初伏的首日,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庚申),而立秋是8月8日(甲戌),其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庚辰),即为末伏的首日,因此今年的伏期是40天。

上面这些是不是看着有些晕,哈哈!!!其实我也是看的和天书没有区别。不过没关系,下面也许你会感兴趣。

在祖国各地,因地域的不同,流行着在入伏的当天吃点什么的说法。比如在北京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那?好吃呗.哈哈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了.三伏被称为"苦夏", 因为酷热所以苦啊!其实北京的热大多数属于干热,比起南方的梅雨天应该还好过些,只要不在大太阳下暴晒,有点树荫凉儿,就不是很热.但是因为北京四季分明,所以还是觉得很热,天热人就觉得疲乏倦怠,由此食欲不振, 老百姓白天还要劳作养家,所以为了增加食欲,犒劳自己所以头伏吃饺子, 因为饺子被百姓认为是最好吃的吃食,所以增加食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饺子了.又因为饺子状似元宝,所以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了. 天儿热除了食欲不好,迷信讲法还易中邪,为了避邪就吃面了,不是随便什么面都可以的,要吃热汤面,您想想,大热天一碗热汤面下去,肯定是大汗淋漓了,这就对了,中医认为,夏天出汗可以驱除体内的阴邪.其实什么叫顺和天意? 大自然既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类就应该顺应她.夏天热就该出汗,出汗可以调节体液,排出体内毒素,是好事,现在人们为了所谓的舒服,总用空调,其实不一定就对身体好.适当使用还是可以的.明明是三伏天,非调成深秋的温度,就是过分了.生病不要怪老天爷啊.三伏天了,也没钱天天吃饺子,于是烙饼摊鸡蛋,也就将就了.有营养味道好就成了呗.另外,这种说法的产生,可能是在历史上的农耕时代,物质匮乏,缺少精米细面,伏期正值新麦收获不久,找个理由解解嘴馋。

以上有错误的说法还请各位指正,不管怎样,还是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我国特有民俗文化,让它不断的发扬和传承下去。

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今天周日,原本无事。上午,一边听着京剧,一边在网上看了会儿论坛、下了会儿象棋,倒也清闲。没察觉,一抬头望见窗外不知从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收回目光,下意识的往电脑旁的台历上一看——今日初伏!忽地让我想起了那句民间气象谚语——“淋了‘伏王’,一天一场(雨)”。

过去,在我国历法中除了用“干支”纪元以外,一年四季中还分了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以外呢,还有“九九与三伏”。许多人可能还不太熟知,“九九”是从“冬至”日数起,依次是“一九、二九、三九……以至‘九九’”,俗称“数九”。“九九”覆盖寒冻时节,人们习惯称“冷在三九”、或“数九寒天”。数伏,则不是从“夏至”日数起了,“夏至三庚便数伏”,也就是说,数伏是从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数起,谓之“初伏”也叫“头伏”或“伏王”,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六个庚日是“末伏”,人们习惯称“三伏”。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是不确定的,最少二十一天,最多三十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五十一天,夏至到立秋是四十五天,因此故有“秋后一伏”之说。自入伏到出伏约在阳历是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国二十四节气夏季中的“小暑”、“大暑”时节,也是暑气最盛、阴雨最多、天气最热的时期,中伏到末伏气温尤高,故民间有“热在中伏”之说。还有“九”里天不冷也冷、“伏”里天不热也热的说法。

“淋了伏王,一天一场”,是指在入伏的这天适逢下雨,就叫淋了“伏王”。这个谚语,大概在山东、河南、河北乃至苏北、皖北的民间流传有年。至于从何年说起?有何依据?我还真的无从考究、无从知晓。大概是历代乡贤老农在那天时、地理神鬼莫测的年代,积历久对气象自然观测所得经验编成口语作为农事耕作的依据吧。

应该说,历代先贤、哲人在那科学懵懂的年代,凭借对大自然的观察、辨析,为后人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气象谚语,如:五月十三,下满瓷罐;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六月里南风当日雨;还有,夏至东南风,收了涝洼坑;七月七,织女哭;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等等。这些谚语,虽然说不能一一应验,但还是有他一定的可靠性,只到今天,对从事农时和指导防灾救灾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609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7
下一篇 2023-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