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逛北京前门步行街,顺便吃了老字号锦芳小吃,25元解决一顿饭

周末逛北京前门步行街,顺便吃了老字号锦芳小吃,25元解决一顿饭,第1张

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可以说是一条非常著名的商业街了,但凡来北京的人都会来逛一逛,整条经过从新规划和修缮的步行街并不长,两边绿树成荫,现在还有供游人解暑的铜缸喷水池,林立的老字号见证着时代变迁。周末去北京坊的pageone书店,顺便在这里走一走。

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车,老北京的一种有轨电车,1966年停运,2009年它在消失50年后又从新出现在前门大街,不过怀旧之旅并不便宜,845米的车程,从最开始的车票20元,涨价到了现在的50元。

对于吃货来说,鲜鱼口 美食 街是一条相当吸引人的街巷,汇聚了很多 美食 老字号。最初形成于明朝时期的鲜鱼口,现在已经有570多年的 历史 。街巷里的井盖,砖雕等等都是以鱼为主题,整条街里的老字号比例占了70%。

现在正值暑期,又是周末,即便是酷暑难耐,鲜鱼口小吃街里依旧是人流如织,整条街里都挂满了红灯笼,很多游人捧着大杯的饮品边喝边逛,天兴居,力力餐厅,锦芳小吃,锅贴王等耳熟能详的的老字号都有。

正值中午,逛了一圈确实有点饿,看到锦芳小吃还有座位,就决定去吃点东西垫垫底,创建于1926年的锦芳小吃,明星产品是元宵,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老北京小吃,店里只有6张桌子,刚开业的时候排不上队,现在没落很多。

奶油炸糕是锦芳小吃的招牌 美食 之一,10元钱5个,会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一下,然后撒上白糖,感觉这里的奶油炸糕比较硬,里面不够软乎。

锦芳小吃的韭菜锅贴,15元一份,8个小小的锅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饿的缘故,觉得味道还不错,搭配辣椒糊和醋的蘸料,很香。而且馅料不油腻,韭菜也不过火,还很绿,就是外皮不够焦脆。

夏天冰爽的酸奶就受欢迎,三元梅园有独立的小屋子,可以让走累的游人边喝酸奶边短暂的休息一下。记得鲜鱼口刚开的时候,这里是卖烤鸭卷的摊位,不知道什么时候换成了三元梅园。

鲜鱼口的转角楼,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多见于道路的交叉路口,和直角的街角相比,视觉上更加舒展和顺畅,这个转角楼原为红极一时的“金糕张”的所在地,这也是鲜鱼口里唯一的一个转角楼。金糕就是山楂糕,物美价廉还能开胃降火。据说金糕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慈禧老佛爷特别好这一口,原来叫泰兴号,慈禧因为喜欢吃经常专门派人去这里买山楂糕,后来寻思着山楂糕不好听,就赐名金糕,一下有了皇家的味道,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当时还特地送了写有“泰兴号金糕张”的匾额,成了鲜鱼口最醒目的招牌。金糕张最发达的民国时期,英国凤头自行车,人家少掌柜都买得起。

现在的金糕张还在这个位置,只是卖的各种山楂糕食品都推陈出新了,有了精美的包装,没有了以前现做现卖的山楂糕,更像 旅游 景点特色,本身的名气是越来越淡了。

在北京大栅栏对面的鲜鱼口内,在原来小桥的十字路口,南孝顺胡同北口路西,有一座二层八角的转角楼,虽然老态龙钟,漆色早已经斑驳脱落,木料也沧桑得皱纹纵横,有点儿摇摇欲坠的样子,却曾经是鲜鱼口重要一景。在整条鲜鱼口胡同,除此之外,再没有这样一座八角转角楼,可谓独一无二。

老北京有名的金糕店泰兴号,就开在这里。

泰兴号最早开张在清末,是家老字号,因为掌柜的姓张,人们都管这家老店叫做金糕张,就像豆汁丁、爆肚冯、羊头李等一样,人们都愿意把他们的姓氏放在买卖的后面,这是老北京的一种风俗吧,像是一种昵称,叫得顺嘴,叫得比他们的店名也显得亲切。叫的时间长了,叫习惯了,都叫它是金糕张,人们倒忘了它的本号泰兴。

金糕,就是山楂糕,用山楂做成的一种小吃,北京人爱吃这玩意儿,物美价廉,又可以开胃和败火。这种东西,不难做,本小利微,卖这种山楂糕的小店,在老北京不知有多少。金糕张之所以出名,在众多山楂糕店里鹤立鸡群,在于当年慈禧太后爱吃这一口,专门派人出宫到金糕张这里买山楂糕,吃后连连称赞,只是觉得原来叫山楂糕这名字不雅,赐其名为金糕。一个金字,点石成金,有了皇家味道,一下子抬高了它和泰兴号的地位。老佛爷成了泰兴号的一块最大的广告。当时还有人专门给它送了一块匾额,上书“泰兴号金糕张”六个大字,成为鲜鱼口一块醒目的招牌。据说,金糕张最发达的时期,是在民国初期,少掌柜的买得起英国凤头牌的自行车,那劲头就跟今天的富二代买俩法拉利一样,骑在鲜鱼口和前门大街上得瑟,成为当时颇能为金糕张脸上增光添彩的一件大事。

这座转角小楼,我从小就见过它,破是破了点儿,却一直没有受到什么致命的破坏。只是北平解放以后,它已经不再是金糕张的店铺,几经易主,十年前,即2005年我来寻访它时,它依然健在,是一家卖杂七杂八的杂货铺。

那时候,鲜鱼口乃至整个前门地区都在大兴土木,孝顺胡同的东侧已经迫不及待地开拆了,一直往东拆到长巷头条,一片狼藉,这是准备打通前门大街的东侧路的工程。我打听了一下,孝顺胡同只是东边一侧在拆迁范围,这座转角小楼在西侧,正好被保护了下来,要说它真的是命大,造化大,这么多年,历经这么多的动荡变迁,久经沧海,都能够走到悬崖边上而幸存,算得上大难不死。

前些日子,我再去鲜鱼口,此地面目皆非,让我这个老街坊已经认不出来了。鲜鱼口叫鲜鱼口,就因为当初护城河在前门东侧开口子泄洪,流过了这里,这里建有一座小桥,卖鱼的小贩从河中登船上岸,在小桥两岸叫卖活鱼鲜鱼。如今,小桥和整条南北孝顺胡同都不仅没有了,就连个地名都不复存在了。转角楼是拆后重建,油饰一新,陌生得很。有意思的是,原来的八角小楼,如今贴墙而建,像卖肉用刀下去一半,只剩下了四角。更有意思的是,把原来离着它还有老远距离的天乐园剧场,也挪到它的跟前,重新簇新地建起来。仅仅过去了十年的时间,便可以肆意篡改历史的记忆,以及地理的肌理。一条老街,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手中的拼图,可以随便而肆意拼接,然后连缀起任何一条新的街道,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的老街。

转角楼成为今天的金糕张。据说,店主人是张家的后代,掌握着祖上的秘方,如此构成金糕张唯一可以和历史衔接的依据。但这个依据已经没有当年的老店和匾额物证那样的牢靠,有些神秘,也有些似是而非。况且,制作山楂糕,没有什么高科技,说什么祖传秘方。

老北京的山楂糕店,原来最出名的有两家,一是鲜鱼口的泰兴号,一是大兴的富川斋。两家特点不一样,做山楂糕,都是在山楂成熟后的秋天做,泰兴号的金糕做时加白矾,金糕颜色殷红,明光透亮,但一般放不过伏天;富川斋的金糕做时不加白矾,金糕色泽金黄,能一直吃到过伏天。泰兴号和富川斋的掌柜的都姓张,如今的金糕张,已经没有了泰兴号和富川斋的名号,不知道是不分彼此了,还是另起炉灶了。

临出国之前,为给在美国的两个孙子带点儿他们爱吃的山楂糕,我特意去了一趟金糕张,仔细瞧了瞧,发现金糕的颜色不是那种殷红,而是暗红,一看包装上打印的生产地都是河北蓟县和张家口,这和当年金糕张生产产地与生产方式完全不一样了。是贴牌生产,还是自主生产?也就是说,如今的金糕张用的只是一个名号,所谓祖传秘方,是不是一种包装的说辞,令人心里疑窦丛生。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店家在扩大经营,努力将过去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实现现代化

以前的金糕张,一般是现做现卖,前店后厂,小作坊式,纯粹天然手工,不会像今天机器化生产,更不会增加一些添加剂,尽管有的添加剂是国家允许的。而且,它只是秋后山楂熟后做得,然后卖到来年开春,入伏后就不会再卖了。它卖的最兴旺的时候,应该是秋末到春节前后。那时候,卖的金糕是很大的一块,放在玻璃柜里,卖金糕的,问你买多少,然后用一把很长很细的刀子,切下一块,上秤一约,用一种叫做半透明的江米纸包好给你,这种江米纸可以吃。小时候,我便托着块金糕,像托着一块软乎乎的豆腐似的托回家,半路上就先急不可耐地把这层江米纸吃了,再咬下一块金糕尝尝鲜。

如今,金糕张名号还在,只是转角的八角小楼变成了四角小楼,换容一般步入新时代了。而且,这样的传统金糕,也已经不再,和超市里一样,都是卖包装好的金糕条和山楂片,千篇一律的精美面孔,包装了自己,却也很容易淹没了金糕张自己。

我问金糕张店里的活计,怎么不卖原来的那种现做现卖的金糕了?他告诉我因为卫生条件的限制,不能卖这种金糕了。他笑着说: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大跃进年代里,主人家把熬山楂的大铜锅都献出去了,现在还上哪儿找这传统的制作工具去?

我怀疑就是大铜锅能够找回来,制作这种金糕的手艺在不在,恐怕也是问题。很多北京小吃,讲究的就是手工制作。手艺,有时候比工艺重要。

这位活计立刻告诉我:手艺还在,祖传的秘方还在,这您放心。他接着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来证明手艺和秘方仍然在手:以前,金糕张家几辈一直都是单传,人手不够的时候,曾经雇佣了一个姓钱的外姓的徒弟。这个外姓的徒弟便掌握了秘方,学会了手艺。后来,金糕张一度关张,姓钱的徒弟也没有自己开店去做金糕卖金糕,他说买卖是主人家的,秘方是主人家的,不是我的,我不能用主人家的手艺和秘方开店赚钱。

你看,这说明什么,说明过去做生意的人讲究道德,说明秘方一直都还在主人家的手里。

他说得很是自信。我问他是店家的什么亲戚吗?他摇摇头说:我就是一个活计。

金糕张店不在了,手艺和秘方还在。

其实,不如说,金糕张的老店泰兴号早就不在了,慈禧太后赐名金糕的传说还在。

很多传说,都比店铺存活的年头更久远。流传在商家和民间的传说,已经构成了老北京独特的商业文化和饮食文化,这在任何一家老字号中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类似金糕张这样的传说。传说,让历史中的记忆,和现实中的想象,交错一起。金糕张在一座故地新建的四角小楼重张旧帜,便凭借着这样交错而成的背景,像是渴望归家的一缕游魂,归得不归得,成为了它和很多已经被湮没而渴望重生的老字号所共有的纠结与困惑。

鲜鱼口,北京著名胡同,东西走向,由前门大街进口一直到东口崇文门大街,一般传说是“门到门,三华里”,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的代表,与前门大街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标志性传统商业街区。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25片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之一。

鲜鱼口美食街坐落在北京市区中心地带,西起前门大街,与大栅栏隔街相连东至前门东路,与西兴隆街相接。是一条占地1.3公顷,全长225米的东西向商街。漫步鲜鱼口,街巷两旁多为二三层的民国风格小楼,街巷走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布局。

鲜鱼口有众多老字号,如大众戏院、正明斋饽饽铺和长春堂药店、天兴居、兴华池、便宜坊、都一处、天成斋鞋店,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

鲜鱼口始建于明代,随着高粱河旧道及漕运而逐步发展起来。明正统年间,修城壕,为了不让北京夏季的雨水四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形成了三里河。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正阳门外东片有三里河一道。”因为有了水,就有了鱼,也有了渔民在此打鱼。渔民打到鱼后经常拿到鲜鱼口内小桥西侧售卖,渐成集市,人称鲜鱼巷。清代三里河的水道干涸,其上搭建店铺和房屋,始称鲜鱼口。1965年,小桥等三条胡同并入,统称鲜鱼口街,向东延伸至现在的位置。

前门大街以东鲜鱼口地区的长巷头、二、三条以及草场诸条胡同,形成于明朝正统年间。当时顺着城壕开通的泄水壕口,形成鲜鱼口地区纵横交错,从西北至东南倾斜走向的河流地形。后来沿着这样的地形,又修建了许多平民住宅群,因此出现了斜街和草场胡同一带南北向的特殊胡同肌理。而鲜鱼口地区的胡同肌理,历经了明清到现在近600年的历史而没有改变过。

600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前门地区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其成为了北京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商贾文化最为发达的特色街区,而鲜鱼口古街则是这个街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成市于明朝正统年间的鲜鱼口街,过去曾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零售店铺、餐饮、戏院、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特色业态,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的代表,与前门大街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标志性传统商业街区。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25片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之一。

鲜鱼口老字号有:

兴华园浴池——兴华园浴池在1921年曾是天有信布店,1940年前后倒闭,后创建兴华园浴池。1949年以后,改名鲜鱼口浴池。“文革”期间,一度改称劳动浴池。1980年恢复老字号名称兴华园浴池。1984年引进了桑拿浴等现代洗浴设备。原址为鲜鱼口街97号。此次修缮进行了原址原风貌复建。目前确定的意向商户为皇家驿栈酒店,传统的洗浴服务项目在这里提升为SpA。

黑猴百货——黑猴百货店始创于清朝中期。黑猴商店原名为“杨少泉鞋帽商店”,因一对硬木刷金黑猴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初曾改名震环百货店,1960年代改为立新百货商店。原址为鲜鱼口街112号。

力力餐厅——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经营的传统川菜餐厅之一!一直传承川菜精髓,引得众多名人纷纷光顾,一时成为京城的美味标志。力力餐厅的小吃十分出众,尤以“担担面”最负盛名。担担面最早是由小贩挑担沿街叫卖的一种面食,因为其独特的香味和鲜美的口感,成为很多人都喜爱的四川小吃。力力餐厅刚成立之初,就将担担面引进了北京,由当地厨师的精湛技艺,将担担面发扬光大,而力力餐厅也成为最为正宗的四川小吃品尝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力力餐厅依然秉承着传统的烹饪手法,使得担担面愈发受人欢迎。

便宜坊烤鸭店——便宜坊烤鸭店始创于1855年。其原名为便意坊,仿效米市胡同内的便宜坊,因菜式有特色而闻名。上世纪20年代,李大钊同志曾在此宴请学界人士,客人中有毛泽东、赵世炎。“文革”期间被改名为“京鲁餐厅”,1978年正式挂出招牌改名为“便宜坊”。原址为鲜鱼口街113号。

天兴居炒肝店——天兴居炒肝店始创于1930年。因炒肝质量好,善于运用新调味料提高炒肝口味,后来居上,最终战胜了有更久历史的会仙居。1956年公私合营与会仙居合并统一称天兴居饭馆。原址为鲜鱼口街95号。

金糕张——老北京的泰兴号金糕店,最早开张在清末,因为掌柜的姓张,又叫金糕张。金糕就是山楂糕,现在吃的果丹皮、山楂片之类的山楂制品,都是它的变种。泰兴号金糕店的生意一度十分兴隆,老北京四城的人争相前来买金糕。作为鲜鱼口街的醒目招牌,位于转角楼的金糕张也重新开张迎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553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6
下一篇 2023-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