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要不要门票?

冰岛在哪里2023-05-16  28

石鼓书院不要门票,免费。

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地处衡阳市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海拔69米,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是集讲学问道、觅石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

建筑结构

石鼓书院面积4000平方米,三面环水、四面凭虚、地理位置独特,风光秀丽绝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涟,渔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

主要建筑

石鼓书院经过十余次的重修,在修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貌,现石鼓书院主要有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朱陵洞等组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鼓书院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四书院”的称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

不管哪个是真正的四大书院,反正衡阳市石鼓区有个石鼓书院,现在还要10块钱门票才能进去呢!在蒸水河入湘江的入口那座小山上

石鼓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湘二水合流处,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山势浑圆如鼓,四面凭虚,三面临水,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石鼓书院始建于唐,鼎盛于宋,特别是北宋仁宗赐额后,位列“天下四大书院”。

书院前坪有广场,其标志性景物是一长2.4米,宽1.8米的巨型石书,上刻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于公元1187年在此讲学时所作的《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开篇是这样描述和赞誉的:“衡州石鼓山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是为石鼓书院“三绝”之一——“有书翻不动”。广场左边有一株千年银杏,古朴沧桑。

广场右侧是“将军楼”,因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陆要冲,易守难攻,古代诸多名将如诸葛亮、文天祥、曾国藩、彭玉麟等都曾设营屯兵于此。

右下沿江岸建有石鼓碑墙。它于2006年兴建,总长99米,38块石碑镌刻着历代诗词歌赋,勾勒出书院历朝的风采。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石鼓山记》写到:“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衡阳八景赋》为明朝陈安所作。衡阳古八景:“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石鼓有其三;《重修合江亭记》的作者陈沆是清代状元,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嘉庆年间,曾吟下一首十个‘一’字的七绝:“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换得船夫掉头,传为美谈!

进入书院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四角重檐攒尖顶仿清亭式建筑是“禹碑亭”。匾额题字是湖南文史馆馆员、原长沙市书协主席史穆先生的墨宝。这是石鼓书院第二绝:“有字认不得”。碑文共九行七十七字。为商周或以前的文字,无人破解。上有匾额,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译文,但也只是个人见解。或说是鸟虫篆或道家符箓,大意为:禹奉舜嘱,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南岳得《金简玉书》,从此改围堵为疏通,这样一来,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两侧楹联:“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化用了清人胡景曾《禹碑亭》诗:“蝌蚪七十七,篆法流水纹。翳昔发河洛,天地衍大文”。书者是衡阳市著名书法家陈文质先生。

廊桥尽头是书院山门。“石鼓书院”几个大字是前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墨宝。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书。

进山门,可见书院标志——一面高2.8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这也是第三绝——“敲不响的鼓”。石鼓山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以状得名。南北朝北魏时期郦道元之《水经注》说:“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其二,以声得名。晋零陵太守庾仲初《观石鼓》诗:“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不可有,莫如神自然”。东晋罗含《湘中山水记》:“石鼓在蒸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水经注》还有灵异记载:“临承县有石鼓,鼓高六尺,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后有卢龙大力士推鼓入潭的传说,应是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吧。

进山门左手边是四间展厅,特别提到了石鼓书院生徒的一个杰出代表:彭玉麟,清衡阳人,被曾国藩延揽,创湘军水师,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创始人。因骁勇善战,屡立军功,被朝廷赐号“常勇巴图鲁”,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官至兵部尚书,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同治中兴”四大名臣。

彭玉麟文韬武略,才艺双绝,尤其画梅线条质朴,笔墨苍浑,有一股英雄气,曾国藩称之为“兵家梅花”。而这与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有关。彭玉麟与外祖母养女王竹宾(梅姑),“少小相亲意气投”,但因辈份不宜,八字不合,被迫各自嫁娶。后梅姑因难产而逝,彭玉麟“伤心之人别有怀抱”,发誓以画梅纪念她,“所做一生不下万本”,无愧“大清第一情种”。央视当年来衡《寻宝》,彭玉麟《墨梅图》荣膺“衡阳民间国宝”称号。

彭玉麟还写下了大量咏梅诗,号称《梅花百韵》,其中“一生知己是梅花”、“输与梅花作丈夫”、“一腔心事托梅花”等句早已成为咏梅佳句。彭玉麟的诗画,既有借梅花高洁以自况,也寄托着对初恋情人的刻骨追思。

现在所见的石鼓书院,是复建的仿清乾隆形制古典建筑,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而典雅。有山门、书舍、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景观。木料多选用印尼上等菠萝格木,质地坚硬,纹路细密,防腐防蛀,千年不朽;构件均用传统工艺榫卯对接而成。

“武侯祠”纪念的是“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匾额是中央美院钱绍武教授所书。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后人尊称“武侯”。《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衡阳)石鼓山将军楼,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后人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慕其高风亮节,建祠于此。门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系清代衡阳知县范鹤年所撰,书者是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

左边相对的是“李忠节公祠”。匾额由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书协前任主席何满宗先生题写。李芾,南宋衡州人,潭州(长沙)知府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率部抵御元军,血战三月。除夕夜手书“尽忠”二字为誓,城破在即,端坐“熊湘阁”与全家老少以身殉国。明成化年间,人们在他殉难处和家乡衡阳,建祠纪念。清同治年间彭玉麟为之题联:“义烈炳潭州,千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

李芾左侧的塑像是衡阳县令穆演祖。南宋理宗景定元年,率数百将士搜集兵勇,与元军抗战七天七夜。组敢死队,夜潜过江,凿沉敌船,解衡州之危。

拾级而上,看到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紫铜塑像。

后面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它承担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清同治年衡州知府李镐撰联:“坐对岳云开,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俯临湘水去,却喜渔歌桡唱畣我书声”。

一楼展厅有石鼓七贤木刻像。李宽,唐陇西人,元和三年,在石鼓山上筑庐读书究学,是石鼓书院的雏形;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永贞元年途径衡阳,受邀,游石鼓山,赋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后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为咏石鼓山的千古绝唱;李士真,李宽第七代后人。宋至道初进士。以私财在李宽读书堂故址重建书院。其举得到朝廷褒奖及敕额,为石鼓书院得以延续千年并扬名天下奠定了基础;周敦颐,北宋哲学家。今湖南道县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联合国“世界文化名人”。在衡十二年,留下名篇《爱莲说》;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婺源人,寓建阳,集理学之大成者;张栻,南宋理学家。四川绵竹人,迁衡州,官至右文殿修撰,湖湘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黄干,朱熹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

“朱张会讲”于石鼓是宋书院文化、湖湘文化一大盛事。现在讲堂上摆放两把太师椅,有纪念之意,边柱楹联写道:“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前连青草,后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书写者为衡阳市书协首主席朱大河先生。

往里走是合江亭,为书院最早的景观建筑,唐贞观年间,由衡州刺史齐映修建。匾额书写者吕长申先生曾任国家博物馆馆长。两侧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由时任湖南省文化厅纪检组长、书法家宋军先生所书。后面的对联:“广厦构众才,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作者为曾任书院山长的清衡阳人祝詹溪。身置此处,无尘嚣之声,无污浊之气,使人别有一番感受。

一楼临江回廊是石鼓书院观景最佳处。左前方是蒸湘汇流处的来雁塔,对应城南的回雁峰,合“北雁南来,至此而回”之意,故衡阳别称“雁城”。右前方,东岸有珠晖塔隐约,取意于南朝梁代吴均诗句“团团珠晖转,炤炤汉阴移”。清光绪年间风水学家说,湘水过来雁塔,耒水入注,其下两岸无峻峰,为不让流水散财,宜建塔以镇水口。书院下面这片水域更因曾国藩、彭玉麟曾在此操练过湘军水师,堪称中国海军“摇篮”。

极目远眺,视野空灵辽阔,看湘江北去,或细波微澜,或风高浪急。江岸、晴岚、绿树、红花,浪拍山崖、风抚人面,令人遐想连篇。登高阁,吟名诗,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绝直奔洞庭。正所谓“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缘;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不愧为“湖南第一圣地”。

二楼有木刻复制韩愈的千古名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故此又称“绿净阁”,整首诗气势磅礴,格调隽永,挥洒自如,深得张拭喜爱,曾亲书刻碑,被世人叹为“二绝”。

石鼓书院悠久的文化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历代名贤彦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讲学、题咏。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上,从唐至清留下摩崖石刻20多处。

最珍贵的唐代石刻《西溪》高95厘米,宽90厘米,字高34厘米,宽40厘米,端庄秀丽、饱满有力。为贞观进士,衡州刺史宇文炫所书,历经1300多年依旧留存,堪称石鼓书院“镇院之宝”。

“眼底西溪少,碑间北客多。雪山风日剥,岁月姓名讹。后有诗堪勒,傍无石可磨。可磨悬绝处,留勒中兴歌”,这是南宋文人曾丰所作游石鼓诗,将石鼓摩崖石刻和文化遗存描绘的非常神奇,令人向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518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