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在哪个地方?

蒙古包在哪个地方?,第1张

蒙古包在内蒙古。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高原,狭义上的内蒙古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

长屿洞天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长屿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长屿洞天是人工经过上千年开凿石板、石块形成的人工洞穴。

长屿洞天虽地处本市,因为距离近,所以从没有去过,今天早上在我的建议下,两位同事愿一同前往。

我们一行三人从路桥出发,到新河车站,转车到了长屿洞天的入口处,马路边上有赵朴初同志题写的“长屿洞天”四个大字。我们叫了一辆小三轮摩托,拉到景点入口处。

入景区,经过“石园”,这里是进入洞天的必经之地,是石文化的部分展览,主要有:各式石窗、石锁、石杠铃。出“石园”,顺着左侧山脚的石头路前往“观夕洞”,路边草木茂盛,还不时地看到石板露在外面的墓葬群,我想这里面肯定有当年开凿过洞天的先人们在此长眠,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开凿石板、条石的洞穴今天会成为旅游景点,当初他们只是为了生计而去开凿洞穴,今天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来到“观夕洞”门口,一股凉风从洞口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洞口上方打有一横幅“热烈欢迎上海世博集团,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贵宾”。我们在洞口的小水池里,用冰凉的水洗去脸上、手上的汗渍,一股凉气直透心底,把路上的暑气驱走了一大半。

入得洞来,是一个铺有石桥的养鱼池,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鲜红的“观夕洞”三字,池里面养有各色观赏鱼,池水清澈见底,我们在水边的岩石上看到了一只小乌龟,在石桥中间的水底里,有一个人工放置的石鼓,中间圆形隆起,上面有许多游客投掷的硬币,我们也试了一下,由于硬币会在水中飘摇,所以很难能让硬币落在正中间。

过养鱼池,迎面正中“弥勒石像”笑迎四方游客,游客一般都会与弥勒合个影,想从弥勒身上沾点喜气。接下来,会看到古代石文化展,主要有石狮(宋代)、龙柱(石雕华表)、牛磨、油蹍子、椿米槽、捣杵碗、石水井、石长桶、古代府衙前的石鼓等等。抬头仰望,会看到洞顶的“观止亭”。我们往前走就到了长屿洞天的主洞室“岩洞音乐厅”,面前的千人音乐厅里,坐了许多游客,舞台的布幕上写有“游长屿洞天,听岩洞音乐”,上面摆有卞钟、大红鼓、古琴等各色乐器。

来到舞台的右侧后面,有一清澈见底的大水池,池低伏有各色石雕蛙。顺着左面的台阶,仰望高处,露天的洞口就在山顶上,洞口的光线增添了洞中的昏暗与神秘感,挡在视线中部的石梁上写有“观心桥”三个腥红大字。我们继续往上爬,来到世界最大的“石碗”室。室正中摆着石碗,在正面的墙上挂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扁额,碗内口径2.53米,外口径2.71米,高1.01米,容积2.39立方米,石质为凝灰岩,石碗中间有一黑色石龟。我们顺着左侧的石阶登上了观心桥,在前面的岩壁刻有一个大红“心”字,观心桥的含意原于此吧。站在观心桥上往下面看,心里的那种恐高心理油然而生,心里发虚,有一种似乎要掉下去的恐惧心理。回到石室,石室的左后方有一洞口,有一股冷风吹向石室,就象一台大功率的空调室内机,源源不断地往室内输送冷气。

顺着石室左前方的隧道前行,行了大约20米,前面忽然开朗,进入水滴石铜钱景区,正面的岩壁上有野萍题写的“皇都石韵”四字,右侧栏杆边的石头上放有一个石铜钱,洞顶的一股细泉临空飞出,自由落体,直奔石铜钱的中间方眼处,石铜钱方眼的积水被水柱击得四处飞溅,并发出悦耳的“滴滴答答”声。此时,传来了洞底悦耳动听的乐音,乐音经过岩壁反射,上升到高处的洞口,在“观夕洞”里的游客,周身被乐音所包围,耳际成了五线谱的鼓。那种共振是“岩洞音乐厅”所特有的,品之细细的、绵绵的,闭上眼睛瞬间自己仿佛成了乐音的一个音符,在洞穴中飘摇。

往右边望去,一株宋代大樟木就在眼前,下得台阶,来到干枯的大樟木前,这颗昔日枝叶茂盛的香樟,早已香消玉陨了。但能从枝杆的雄姿中,可以感受到诞生在宋代的古樟,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灵魂”。

拾级登上右侧的“石井”边,往下望去,真还能见到井底下有水,井底还有各种颜色的石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井底水,是我们在“岩洞音乐厅”舞台后面右侧所见到的大水池,除了井底和上面的井口,井体有100米左右是中空的。恐高症再次悬在脑海,稍有不慎,生怕从井口掉下,让你粉身碎骨。仰望周围的石壁,刻有“天下悬空井”“醉茶”等字样,取名“天下悬空井”贴切不过了,我们坐在石井旁的石凳上享洞中的清凉,听洞底的乐音,意中还可以体验到取井中水泡茶,让游客一 醉方休之感。

小憩片刻,准备顺原路下到洞底,为了不留下遗憾,我们继续拾级登上洞口,眼前视野忽然开阔,远眺对面的山顶,一尊观音菩萨石像映入眼帘,气势宏伟壮观,摩崖石壁上刻有道家太极图的图案,下面是层层的古建筑。

往前走了几步,惊喜跃上心头,到了山顶的“观音壁”,在洞中我以为“观音壁”是可以观看到声音的岩壁呢!原来是观音菩萨的摩崖石刻。岩壁上雕有各式观音像,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都是善男信女们捐助雕刻的,岩壁上还刻有捐助者的名字,最壮观的要算千手观音了,摩崖石刻下面的水池里长有各色莲花,池中小鱼随波逐流,一个云朵从山顶飘了下来,片刻之间,仿佛把你带入仙境。

往下望去,在洞底看到的“观止亭”跃入眼帘,这是“观夕洞”景区的最后一站了。天公有不作美之意,开始零星地下起了小雨,我们快速来到了“观止亭”里避雨。雨开始越下越大,跑来避雨的游客挤满了“观止亭”,后来的游客连站的地方也没有,一个“观止亭”挤满了三十多人。

雨停了,我们下到“观夕洞”底,顺来时的入口出“观夕洞”,直奔对面的“双门石窟”而去。

“双门石窟”是展示道家文化的人工石窟,进入一个拱型的洞口,里面别有洞天,仿佛是天外有天,面前的石雕屏风应该是老子和他的弟子雕塑了,石雕屏风两边的岩壁上刻有“老子道德经”,黑底白字。石雕屏风后面是一个大水池,上面的石桥通往后面的石窟双门处,水池中间有一个道家图的喷水台,水柱落下的声音,在“双门石窟”回旋。水池周边的岩壁上刻有“观道澄怀图”,引用老子、庄子的典籍,图文并茂。水池中各色观赏鱼,引来了游人的目光。“双门石窟”整体像个大蒙古包,在后面有一裂缝,让两侧的岩壁形成“双门”状,故名双门石窟。“双门”后面的平台上有许多游客在休息,“双门”后面的石室空间不亚于“双门石窟”的空间,无法用具体数字说明,但里面的空间非常大,一个石窟经过上千年的开凿,空间之大可想而知了。

洞外传来了“隆隆”雷声,暴雨在洞外飞舞,雨水在石雕屏风前狂泻,一下子洞内有了暴雨撞击岩石的“劈啪”声,雨水入池的“哗哗”声。洞内的游客在避雨的同时,还可以聆听到难得一见的“洞中雨水音乐会”。

出“双门石窟”,从左侧拾级登上“观音大佛”,“观音大佛”不是摩崖石刻,是用块状的岩石雕好堆砌而成的,花了上百万的资金,利用一年的时间

雕砌而成。

从“观音大佛” 的右侧进入,就到了“双门石窟”的洞顶,这个洞顶不是露天的,我们可以站在封闭的洞顶看石窟,这就是一个“奇”字。站在过道上可以把“双门石窟”尽收眼底,岩壁上有各个年代开凿石仓留下的印记,我不禁为人类的伟大无比感叹!顺着洞顶的过道来到“家”的石室,这个“家”是“双门石窟”洞顶之洞,经过一段窄道,显在眼前的是一幅石雕“中国地图”地形图。

在“观夕洞”顶看到的层层古建筑,就是我们下山游览的最后一处“仙岫宫”了,里面供奉塑像。

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对面的山上有许多未曾开发的“人工石窟”。雨后的山野,云雾缭绕,给长屿洞天增加了屡屡仙气。

“水云洞”是位于山脚的一个洞窟,离“双门石窟”有一里远,我们在山脚的石亭里,听一个农妇讲述了“水云洞”的故事,“水云洞”跟其它洞窟没有多大的区别,洞底全是水,据说一九九七年一个当地的老板下去开采石材时被炸开的岩石压在洞底,三个月后才找到尸体,因洞内的温度很低,尸体保存完好,现洞口立有该老板下洞采石被压死的故事牌。

我们没有去“水云洞”探险,“水云洞”的故事,给我们此次出游留下了一个悬念。

秦皇岛康泰国际旅行社提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497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6
下一篇 2023-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