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未来四十八小时分时天气预报

亚铁氰化钾2023-05-15  23

甘肃>天水>秦安 天气预报

10月02日(周日)

晴13~30℃

10月03日(周一)

多云转阴13~26℃

10月04日(周二)

小雨8~20℃

秦安史载地震频繁,邻近地震波及较多。据记载,自周幽王宫涅三年 (前779)至民国末年共发生有感地震48次,其中破坏性地震5次 (一次发生在秦安,四次均是波及到秦安的)。雨期滑坡较多,现代工程建筑,抽提地下水,人工爆破等,均对秦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有一定影响。1949年至1989年,秦安发生有感地震9次,均为波及地震。

周幽王宫涅三年(前779)壬戌,陕甘地震,洛水、径河、渭水竭枯、岐山崩。

汉惠帝二年正月(前193年2月),陇西地震,波及秦安。

汉和帝永元五年二月(93年4月),秦州地震,山崩地裂。

汉和帝永元九年(97)三月,地震。

汉安帝延光二年(123),汉阳(今天水西北)地震。

汉顺帝永建三年正月(128年2月),汉阳(今天水西北)地震,屋坏人亡,地诉涌水出。

晋安帝德宗隆安元年(397),秦、雍等州地震156次。

晋安帝德宗义熙十二年(416),秦州地震,殷殷有声,山崩舍坏。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闰月,秦州地震,殷殷有声。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六月(500年7月),秦州地震。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十一月(600年12月),秦州陇州大地震,压死千余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734年3月),秦州地震,西北隐隐有声,经时不止,坏庐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

宋仁宗天圣五年三月(1027年4月),陇城、天水地震。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地大震。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地震断续者数月。

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成纪山崩,坏田家庐舍,压死居民。

元仁宗延祐年(1318)二月,成纪(今天水)、秦安地震,声如雷。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八月,秦州成纪县地震,山崩。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秦安县山移。

元顺帝元统元年十一月(1333年12月),成纪地震,地裂山崩。

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六月,秦州、成纪地震,山崩地裂。

元顺帝至正二年二月(1342年),成纪地震,山崩水涌,溺死人畜无数。同年六月,成纪南坡六级地震,压死人畜。同年十二月,秦安地震,震百余日,移山谷陷。毁没宿舍。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4月18日),会州陇西地震,秦州各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

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十月(1543年10月28日),秦安县地震有声。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秦安地震有声。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9月28日),秦安地震有声。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八月(1546年8月29日),秦安地震。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八月(1546年9月3日),秦安又震。

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六月(1548年7月22日),秦安地震,声如雷。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秦安地震。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555年1月23日),秦安地震,坏民屋舍。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九月(1556年10月7日),秦安地震。

明穆宗隆庆五年十一月(1571年12月23日),秦安地震,有声如雷。

明思宗崇祯七年冬(1634年1月),甘肃全省大地震,坏屋伤人无数。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654年7月21日),秦州地大震,城崩楼倾,房倒墙塌,年余不止。是月,空中有声如雷。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陇南地震,秦安尤甚。

清圣祖康熙五一十七年五月二卜一日( 1718年6月19日),通渭、甘谷间大地震,波及秦安,秦安城门楼倾纪,周遭剥削,城上四隅之亭及女墙垛,一概无余。文庙遭地震奇变,墙垣塌损,殿垣倾倒,瓦砾参差,行经杂沓。秦州诸处大地震,数十日不止,吼声如雷鸣,山崩地陷,黄沙、黑水涌出,沟壑忽成丘陵。压伤人畜,秦安尤甚。

清高宗乾隆四年冬(1739年I月6日),宁夏银川地大震,北山崩,陇水童不流者数月。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1772年9月2日),武山、甘谷间大震,秦安县亦于是日地动,损坏旧城仓署民房,并间有压毙人口牲畜者。

清德宗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甘肃东南地区地震。秦安城上东南砖垛炮台闪出一二分不等,所复之土坠,女墙土盖两砖俱跌落十分之三西北墙垛炮台闪出二三寸不等,复土女墙俱跌落十分之七西城震落砖垛十三个北城墙内外各裂缝一道,南关外土城震倒,垛墙数丈。除马王庙其余各庙全倒塌或奇斜。东乡压毙男女十三口,伤重者二十余日,坍塌房屋兰百余庙。

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秦安地震。

清德宗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五日(1881年7月20日),秦安地震、

清德宗光绪八年九月初十日(1882年10月21日),礼县东南地震,秦安同时地动。

清德宗光绪十年十月二十九日(1984年1月14日),天水南地震,秦安各地同时地震。

民国9年(1920)十一月初七日,宁夏海原、固原大地震(8.5级,12度),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未见,被震之区,计一五千英里,波及秦安烈度为7度一8度。秦安城廓皆毁,倒塌房屋十分之八,计60594间,窑洞477孔,压死官民3134口,牲畜2256头。关东南山陷,郭嘉镇西山陷,云山镇山陷。

民国16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地震(8级,11度),波及秦安。

民国25年6月25日,夭水南地震(6级,8度)。秦安剧震,县城及乡村房屋多倒塌,伤亡人畜甚重。

1954年山丹地震,波及秦安各地,悬物摇晃,人觉摇动。

1961年10月1日,甘肃崛县间井地震(5.7级,7度),秦安人皆有感,有惊逃户外者,屋内泥皮灰尘落下,屋瓦有掉落。

1962年12月11日,甘谷、洛门间地震(5级,6.5度),秦安北部有感。

1970年12月3日3点15分,地震,4级,秦安有明显的震感。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7.2级,9度),秦安有明显的震感。

1976年8月23日,四川松潘、平武又震(7.2级,9度),秦安有明显的震感。

1982年4月14 H,宁夏海原地震(5.7级),秦安有震感。

1985年5月24口,甘南舟曲地震(5.0级),秦安有震感。

1987年1月8日,甘南迭部地震(5.8级),秦安有明显的震感,电灯摇晃,人在床上坐之不稳。

1987年10月25口,礼县发生5级地震,秦安有震感。

秦安县地震烈度被国家定为七度区,属地震监视重点县之一。

作为一名秦安人,对秦安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但要写秦安,通过自己的笔描述心中的秦安,其实很难。想想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六十多万优秀儿女,多年未敢动笔。今日却有种冲动,想把秦安写一写,希望各位秦安优秀儿女口下留德。--题记

秦安城是一座小城,一座适意温馨的小城,群山环抱,葫芦河沿城而过。在这座城里居住,每天早上总会听到,卖凉粉了、卖豆腐了的叫卖声。那一声声悠长舒缓的声音,总是让人心暖如春。我就是在这样的叫卖声里,洗漱完毕,骑上自行车,穿小巷,过解放路,到新马路。然后把自行车靠路边一停,去高打儿的辣子面馆吃一碗辣子面。只要是秦安人,每个人都知道高打儿的辣子面最好吃。辣子面馆,其实并不阔气。起初在十字路口,后来搬到新马路建秦花园楼下。饭馆里面放着几张锃明发亮的黑色长条桌,几条板凳,后厨隔着木隔断。吃饭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高师傅一家四口在里面下面。吃过辣子面的人都知道,高师傅眼睛贼亮,谁先来谁后来,一清二楚。他总会按照先来后到,给你下面。辣子面,其实就是机器面条,调上一些辣子,撒一些葱花,再调一点醋而已。就是这碗辣子面,是秦安人的最爱。他们无论职务高低,身价几何,隔几天总会吃一碗解解馋。在你吃饭时,总会碰到县局领导,商贾巨富。他们很自觉,不会插队,只按先来后到顺序吃饭 ,饭毕,上班的去单位,做生意的去摆摊。

秦安县城不大,城东出城就是大东山,城西过西大桥是西川,城南一过南小河,就是革家堡云山,城北三里就是蔡店。城东背靠凤山,山上有庙,依山而建,飞檐斗拱,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站在东山顶远望,凤山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俯瞰整个县城。城中有一座广场,广场北是县博物馆,以前是四小,后来,迁四小而建,里面最知名的般若殿,是元代土木建筑,气势恢宏,上面悬挂乡贤胡缵宗榜书“般若”匾额。最有特色的要数上关明清一条街。街在城南,长约三百米,为明清遗留古街。街中有一条青石铺成的道路,自东向西,穿街而过,道路两旁是猩红色的木门铺面,在阳光照耀下,斑驳陆离,门框上飘扬的彩旗告诉人们,这里往日的繁华热闹。当你置身其中,仿佛回到那个人声鼎沸,物丰人盈,骡马成群的年代。紧临上关就是南下关,古巷深深,旧檐青瓦。秦安最长的古巷--九拐巷,就在南下关。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夕阳余晖下,诉说古城昔日的繁盛。

秦安县城虽不大,却是秦安人最爱的地方。假如把秦安比做一本书的话,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精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代代优秀的秦安儿女。

人们常说,三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五千年的历史看西安,八千年的历史看秦安。秦安八千年的历史,主要是秦安境内发掘的大地湾遗址。说起大地湾遗址,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在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遗址从7800年前至5000年前,大概3000年的历史,出土了大量骨器,陶器。最出名的要数人头瓶,那是一个少女模样的陶瓶,是国宝级文物,典雅秀丽,风华绝代,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当然最让人震惊的是遗址中的F901大殿。大殿是一座大型原始宫殿式房屋建筑遗存,具有“前堂后室、东西厢房”结构,占地420平方米,是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最大房址,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始建筑。大地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也是中华文明在神州大地露出的第一缕曙光。

记得清华教授李学勤说过,如果把中国历史比做一个舞台,秦安好像这个舞台的后幕,时不时蹦出几个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汉有飞将军李广,五胡十六国时有前秦皇帝苻坚,唐有宰相权德舆,明有河南、山东巡抚胡缵宗,清有陇上铁汉安维俊,等等。

飞将军李广的事迹,伴随着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而被国人知晓,也被历代文人赞颂。如唐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高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王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等。在中国人心中,他就是一代英雄的楷模。

前秦皇帝苻坚,这位被台湾著名学者柏杨称为中国五大帝的人物,在文治方面,任用贤能,偃甲息兵,设立学校,整顿吏治,鼓励农耕,前秦国一度政治清明,人心安静,生产发展,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局面;在武功方面,东攻前燕,北取代国,出兵杨拓,南逼东晋,武功赫赫。虽然最后兵败淝水,但不能否定他在中国历史中的崇高地位,死后得到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以及朱元璋等众多人物的肯定与赞扬。

大唐宰相权德舆,出生在仕宦家庭,自幼聪慧,三岁识四声,四岁能赋诗,十五岁有文数百篇,文学成就斐然,是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代表人物。刘禹锡,柳宗元皆投文其门下,一生宦海浮沉,官至宰相,死后归葬故里,大文豪韩愈为其撰写《唐故相权公墓碑》。其中《唐诗三百首》收录他的诗《玉台体》一首,诗云: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有好事的秦安人,考证出其为现秦安县王尹乡权窑村人。我也听说出土过韩愈撰书的那方墓碑,但一直是听说,未亲眼所见,谨引用。

经过元,到明代时,秦安又出了一位官声,民声,文声俱佳的人物,明正德三年进士胡缵宗。他出生在秦安县城胡家巷,聪慧好学,传说幼年丧母,后母对他管教甚严,不让他夜间读书,怕费灯油,他姐姐每晚偷偷口含清油,吐入油灯,供他夜晚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勤学苦读,终于高中进士。他一生宦游多地,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在任期间,他为官清明,政绩卓著,官声显赫。罢官归里后,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秦安志》等多部著作传世。他还是一位大书法家,被誉为“颜鲁公第二”,大楷榜书,神完气足,苍劲有力,留下江苏镇江“海不扬波”、山东济南“趵突泉”,曲阜孔庙“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与天地准”牌匾,等等。敢在孔庙立匾,足见其书法造诣精深。在江南期间,他与江南四大才子均有交往,特别是唐伯虎、文征明交往更深,到现在仍然流传着他们交往的逸事。在秦安,至今仍有他的竹刻《早朝诗》四吊屏珍藏在胡氏后人之家,能得到它的拓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到清代,陇上铁汉安维俊又横空出世。他是秦安县神明川(今秦安县西川镇农民村)人,作为陕甘分试后甘肃第一次乡试第一名,安维峻曾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他面对国家民族危亡,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进谏,在十四个月时间内,连续上疏65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在《请诛李鸿章疏》中,他揭露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等卖国行径。还在奏疏中痛斥慈禧太后专权误国行为。慈禧太后大怒,要将他严惩。光绪皇帝极力保护,他才躲过一死,被革职发派张家口。至今想来,他那过人胆识,铮铮铁骨,一心为国的铁汉精神,让人佩服至极。他就是优秀秦安人的杰出代表。在今天的秦安,有人自发修建安维俊纪念馆一座,表达对先贤的无限尊崇。

除了以上历史名人,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南北朝时,秦安人郭荷,携千卷典籍,远赴河西授徒,为南北乱世时,保留中华文化血脉做出了巨大贡献。既使诗仙李太白,离开祖居地已经很久远了,但他仍念念不忘他是秦安人。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

八千年的历史,给了秦安人莫大的自信与坚强。有一个段子能说明秦安人出于历史的自豪。话说县城某局有次接待省城领导,依惯例,要敬酒。局长端起酒杯说,我们秦安敬酒,有一种规矩,要敬八杯。省领导不解,为什么这么多?两杯就可以了!这位局长说,秦安历史八千年,千年一杯,共八杯。省领导是一位文化人士,一听这话,非常满意,满口应承,说,今天咱们就喝文化酒,八杯酒一饮而尽,豪气云干。从这个故事里,你一定读出了秦安人的自信与自豪。

论地理,秦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山地,除了县城,阳兀川,清水河流域外,全部为山地。用一位曾经任职秦安的外地领导的话说,秦安就是一堆黄土一堆人。就是这一堆人,创造了西部干旱地区的传奇。

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秦安人进西藏,上新疆,下四川,甚至跨出国门。他们用自己的双肩,硬挑出了一片新天地,进而带动了国家级文明市场--秦安西部小商品城的发展壮大。其实外地人对秦安人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商贸交易。在他们眼里,秦安人能吃苦,会说话,最会挣钱。一个普普通通的秦安人,担一担麻子卖,也能养活一家人。

外地人也把秦安人叫秦安鬼。可能与商贸发达有关系吧。秦安人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留下的一半让别人猜。如果是一群秦安人,基本一张口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而对于外地人,感觉就是鬼,他们不明白,为啥不说清楚呢?

秦安人最大的特质,是吃苦耐劳,是忍辱谦让,是低调务实。吃苦耐劳的事情非常多。一个普普通通的秦安人,怀揣几十块钱,就可以出门闯荡。和我一起长大的发小,初中毕业后,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境,从一位当老师的同学处借得二百元钱,只身前往西藏闯荡。他不畏高原缺氧,雪域寒冷,克服生活困难,以及长期的心里寂寞,一个人用自己不屈不挠的意志,硬是在高原上扎下根。在西藏二十年里,他成为某知名品牌矿泉水的总代理,拥有亿万身家,创造了白手致富的神话。这样的人,在秦安,有很多很多。再看看刘坪山顶的万亩桃园,郑川,郭嘉,魏店等乡镇满山的苹果、花椒园。它们都是勤劳的秦安人用双手一株株栽植而成,每一颗果实,凝结着秦安人一滴滴幸勤的汗水。还有遍布秦安县城的陪读大军,无论家庭多么困难,总是举全家之力,硬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许许多多的秦安人,就是通过读书,成为大学教授、校长,知名艺术家,商界娇子,政界明星。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吃苦耐劳的基因。除吃苦耐劳外 ,秦安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忍辱谦让。这种品质,可能源于传统文化的深厚。秦安人很少吵架,和和气气,如果在大街上发现有人吵架,一定会有人拍拍肩膀说,算了少年,你没理,你走。你如果不理,继续吵,会过来好多人,劝你离开。那么多人说,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还有力气吵架,离开便是。弟兄姊妹,邻里之间,单位同事,一般互相谦让,和谐相处。在秦安人心里,任何事情,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秦安人的低调务实是出了名的。大街上,一个穿麻鞋,戴草帽的说不定有亿万身家,一个和你拉家常的,可能就是省部领导,也可能是教授与大艺术家。和秦安人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心有多大,量有多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安这片土地,也结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秦安老调》这朵文艺奇葩。据传说,《秦安老调》是明代胡缵宗江南任职时,自江南带入的曲艺,后经历代喜爱音乐的秦安人不断完善,传唱至今。老调曲风端庄典雅,毫无西北粗狂之风,反倒多了几分江南的婉约与风韵,舒缓,悠长,绵延,像山涧的溪流,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据说某位著名诗人听后感慨,秦安老调和昆曲一样,是人间仙乐。如此高的评价,让秦安人心里多了一分自豪。无论城乡,秦安人总会三五成群,煮一盅罐罐茶,围一张小方桌,敲钹开弦,张口吟唱《秦安老调》。在浓浓的月夜,在清风徐来的午后,在飘雪的夜晚,伴着三弦,二胡的旋律,他们把人生吟唱成一曲曲或高或低,或轻或重的老调,什么烦心事,干活的劳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在秦安人眼里,生活怎么能缺少老调的吟唱?

还有一部分秦安人,在劳作之余,舞起壳子棍。刹那间,棍起风生,如龙蛇入境,平凡生活便多了几分精彩。据传说是秦安高姓人家,搭救一位落难武僧,武僧为报搭救命之恩,遂传授壳子棍技艺。听武术行家说,壳子棍变化多端,简单实用,符合实战,是中华武术的瑰宝。秦安人也以此为豪。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肚丝汤,一角麻覆饼,甜得蜜津津的水蜜桃,白森森的脆皮瓜。每一种味道都是故乡的味道,都是父老乡亲双手创造的幸福的味道。就此搁笔!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369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