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婺源和篁岭,还有哪些地方看晒秋?

溯溪鞋2023-05-15  19

安徽歙县

霞坑镇

石潭

,也保留较好的“

晒秋

”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

蔬菜瓜果

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秋天想去婺源看那里的晒秋,那肯定有人会好奇的问,晒秋是什么,春种秋收,天道酬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田间农人们最繁忙的时候。田里的稻禾收获了,自然要拿出来晒干后才能进仓,而各地农民们晾晒农作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农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里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或者自家的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后来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就被取了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名字“晒秋”。说起“晒秋”,就不得不提婺源的篁岭了,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小村,村民们晒晾农作物时只能使用竹匾晒在自家眺窗前木架上,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形成当地特有的“晒秋”农俗景观 。那婺源篁岭的晒秋和其他地方的晒秋有什么不一样,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依旧地无三尺平,村内官邸民居相邻相间,徽派古建镶嵌点缀,各具特色,一条天街似玉带般地将这些精典古建串接。秋日午后,艳阳高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组合,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的游客绘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最美中国符号。能吸引无数的游客前往篁岭一睹晒秋的风采,篁岭的居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喜欢在屋顶装上长长的竹竿,用大竹编晒各种食物,时间悠长依然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也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前往。

其实到了春天都想去婺源看看那里的油菜花,但一直没有时间,其实婺源去过一次的,不过那时是公司的福利游,到婺源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堵车,走了两个小时才到油菜花田,所以还是没有看到那一片金黄色的花海。

因为是自驾前往,到婺源要看四个多小时的车,早上六点就开始出发了,基本上全程高速,有了etc的协助,一路上不用排队领卡和交费,长途开车,VV5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开启ACC自适应巡航,高速行车,非常轻松。

其实刚使用的时候,还真不会用,后来看了一些操作指南,加上实际操作,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了,VV5全系标配了AEB自动刹车系统和ACC全速自适应巡航,在检测到可能与前方汽车发生碰撞时VV5可自动采取制动措施,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降到最低;而自适应巡航在10-150km/h时都可开启,启用后VV5即可自动跟随前车行驶,释放双脚的压力,令驾车这一过程变得更为便利。

这次难得休了两天假,去婺源篁岭看晒秋,秋天是看晒秋的最好季节,趁着冷空气还没有南下之前,去领略一下那五彩斑斓的世界。

到达景区已经是中午了,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赶紧买索道票上山了,对的,篁岭古村就在山中。

景区有两个索道口,一个自驾游的小车居多,来晚了可能就没有车位了。

另一个索道是旅行团居多,主要是大巴车,两条线路都可以到达古村,但我还是建议走第一个自驾游索道,可以少走很多路,有足够的时间游玩。

乘坐索道,从索道可以俯瞰周边的村落,都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

穿过垒心桥就可以到达景区了。

刚入篁岭,便能看到晒秋组成的篁岭字样。

如果你想看晒秋,需要穿过天街古老的街道,跟随着涌动的人群,之后,篁岭晒秋便会出现在眼前。

尽管已经到了深秋初冬之际,但是每天慕名来篁岭的人依然很多。

屋顶上,红彤彤的辣椒,金黄色的菊花,让人无法挪开眼球。枫叶、柿子树与古老的建筑形成一幅完美的山村秋色图。

晒秋的工具就是这伸出来的长长的竹竿了。

晒秋的主角就是红色的辣椒还是黄色的皇菊,还有玉米这些农作物了。

运气好,还能看到有村民在现场晒秋,但我觉得,当地应该没有居民住了,整个古村已经是一个景区,民房也改成了民宿。

用辣椒和菊花拼成的晒秋图。

砍到这晒秋的场面,真的可以感受丰收的喜悦,觉得这次来,不虚此行。

爬上最佳拍摄点是非常难的,各现场种长枪短炮,自拍杆、小视频创作人流太多,都挤不进去的。

沾染濛濛的秋雨,熬过清晨的秋霜。每日早晚十几度温差的“锤炼”下,篁岭上的枫树等“出落”得愈发红黄婉约 。

乌桕树叶也变成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

秋末初冬时节,也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一个个火红的柿子挂在树上,引来众多游客的拍照。

在篁岭天街中心街道的众屋广场上,庆祝国庆时候的晒秋国旗图案依旧还在,对着国旗敬礼拍照很不错。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利用斑驳的墙面扣成的地图。非常有创意。

这个就是网上的悬浮土屋,找它费了些时间,原来它在古村的脚下。

全部逛完大概三个多小时,当然如果想细细品味篁岭的美,可以在古村住下来,里面有酒店和民宿。

在婺源两天,去过了几个不错的地方,但觉得这个季节还是篁岭最漂亮。

第二天中午后就开始回程,开高速,还是要注意多休息,不能疲劳驾驶。

高速休息后开始出发,到家应该要到7点了。

徽州秋色之美,篁岭当仁不让。趁着秋色尚在,时光不老,我们去婺源篁岭来一场赏心悦目的徽州秋色之旅。

文/陈安若

天气晴好,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就从福州到了三明尤溪县的桂峰村,开始一场古民居游玩之旅。

进入桂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土墙黛瓦、翘起的屋檐、密密麻麻的民居,每家屋前都挂着一串串或一排排写有桂峰两字的红灯笼,真是非常古老的村落。

走进去没几步,就看到传说中的晒秋。艳阳高照,当地居民把收获的农作物用圆竹匾装着摆整齐,放在太阳底下爆晒,玉米、辣椒、稻穗等各种颜色相映成趣。

中间的大搁板上晒着一堆红辣椒,摆出中国地图的模样,那是妥妥的中国红啊!

还有一排挂着的丝瓜,和不知道叫什么名的瓜类,也都悬挂着,吸收太阳的能量。

再往里走一点,就是本次晒秋的门面,正门框中间贴着“紫气东来”的横批,两旁红灯笼垂挂,两串玉米分挂门框两边当点缀,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像流苏一样布满墙面。中间竹匾圈出的圆形里,用玉米棒摆出“桂峰晒秋”四个字,门前有更大规模的晒秋,还第一次看到有晒莲蓬的。

我正找角度拍照呢,突然感觉不远处一男人猛盯着我看,我望过去,却迎上一脸灿烂。他还不停叨叨着:“这不是,这不是……”。我以为又是搭讪的,转脸之前感觉似曾相识,再仔细一看,这不是好多年前的同事么,大号了一圈差点没认出,真是巧了,竟然在这里遇见,一阵寒暄后,又开始各自的行程。

前方就是一座桥,旁边屋前趴着一条毛色黄黑相间的狗狗,正在惬意地沐浴着阳光,跟它打招呼,它头也不抬,伸展着四肢自顾自舒服发呆。

小桥头,有家桂峰百年豆腐坊,基本经过的人都会买来尝尝,3元一碗也算良心价。从一大桶的嫩豆腐里,舀出一片片豆花装在一次性碗中,配料调味等自助添加,有加萝卜干咸味的、红糖白糖甜味的,甚至还有辣椒酱辣味的,够重口。尝了甜和咸两种口味,各有千秋,豆花细嫩入口即化,味道还可以,但达不到惊艳。

桥的背面刻有“印桥皓月”四个字,此桥底下有方有圆,方的石头是自然的,桥是人为建造的,这一方文人辈出,所以也有先天的优势加上后天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意思。

沿着右边那条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向上走,两边是斑驳的土墙,都显示流逝的时光,那参差不齐的瓦片,经历过几个春秋。还有一把把悬挂的油纸伞,和红灯笼相映成趣,只是没有南方的雨巷,只有两旁黄色的土墙。

再往前,就是有典故的老房子。石墙边,有画家在写生,多个人围观着,画纸上的老房子已初见端倪。

绕过去,前方是丹桂飘香,这是有600多年历史的一株丹桂。是全村唯一一棵既开花又结果的桂花树。秋天丹桂开时,香飘十里,沁人心脾。有诗曰:丹桂当秋拂袖香。

沿路往前,都是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古民居,从外形上就能看出,简直破到不成样,里面也没啥家什,就是遗留房子空轮廓。沿山小路的一段有木栅栏围着,免得行人不小心跌落,但诺大的空隙还是让人尽量靠里面一侧走,不小心还会失足,这有拦着的也不安全。

走到玉泉书斋前,这是历代蔡氏家族崇文重学之地,“祖宗传克勤克俭,子孙法唯读为耕。”体现主人书香门第,对于文化的重视。书斋前还有池塘、花圃,小巧精致。

对面的一排房屋倒是白墙黛瓦,映衬着魏巍青山以及蓝天白云。

一路走到后门山大厝,那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据传,当年耗资1.3万两白银,耗时十年才修建而成,出过文武举人各一名,秀才七名,文化氛围浓厚。

镇宅之宝为石砌护坡,护坡从山涧底开始砌筑,高达三十几米,多达14层。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

爬到14层顶,望向古民居,古村落的规模落入眼底,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14层顶上也有一排晒秋,就是规模小了点。

从落满碎石的台阶拐进古屋,一股沉淀600多年的气味扑面而来,那是够古老的味道。到处都是灰,门上对联依晰可辨,彼时镜框高悬,梁上还可见当初精美雕刻。

下台阶,从主路往前,来到桂峰观景台,正看到几个大人小孩往回走,一小女孩一直说要去西藏玩,老爷子对孙女“循循善诱”:去什么西藏啊,你看这里也是一样的,还没有高原反应,又不会累。我想说:这不是坑娃么?就因为都是在山上,有个命名为“小布达拉宫”的古民居,就和西藏一样了?老爷子真是太搞笑了。

观景台是观看晒秋与古民居的最佳点。一排排屋顶上、草木上,大规模的晒秋,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彩色对应黑白或黑黄的屋子,一副大地间的调色板,众人举着单反、手机都在此拍拍拍,或为了美景,或留下到此一游的照片。

出了观景台左侧往下走,在斑驳的民居前又看到一位画家,还没上色,正在勾勒古建筑线条,照例一群人围观。

沿路走,不一会就走到晒秋门面的入口处,等于在外围绕了个圈。外圈的已经逛完,我接着从那家豆花店右侧石路进去,那里又是一番景象。

走过几家饭店,来到蔡氏宗祠。奇怪,前天去晋江五店市也有蔡氏宗祠,这边又有。进门各种匾额,父子翰林、父子举人、兄弟举人、兄妹硕士、众多进士,大大的忠孝二字挂两边,忠惠遗风的匾额高悬。蔡家真是人丁兴旺,后人成才高官众多。

正碰上一旅游团导游在介绍,说这一块是风水宝地,然后指着前屋顶上两边上翘的屋脊,中间正好是远处突出的青山,问大家像不像元宝。还说各人所见不同,三分靠地形,七分靠想像。

走出宗祠,门前小溪从高处源源不断流淌,两岸水草从生,还有几座石板桥。美人巷在一侧,也许是巷子间妖娆的道路曲线像极婀娜多姿的美人吧,故取此名。

小溪的一座石板桥下,有一只神龟趴在水中,那是一块很像龟的奇石,惟妙惟肖。

蔡氏祖上分枝、异地创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享天下沃土。现分布蔡氏家族群居地有尤溪东山、南平、古田、闽清、沙县、福州、台湾等,代代繁衍发达,估计也有神龟庇护。

继续往前,到了楼坪厅大厝,那是台湾蔡龙豪先生儿时故居。为二进制穿斗式木构建筑,主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一进门,大大的龙豪故居字样悬挂,木墙上都有精美雕花,正厅各种牌匾,曾官任国民党少将的蔡龙豪也是蔡氏家族的骄傲,并为家乡捐赠设立奖学金,崇文助教,造福桑梓。他的三个儿女都为美国大学硕士学历。

我去参观时,正好遇到老宅后人,很健谈,老者向我介绍起蔡龙豪时,脸上都是骄傲的神色。墙上就贴着蔡氏族谱,我问他在族谱中是哪一代,得知老者是第五代后人,他和蔡龙豪是堂兄弟,属同辈人。

他还说起,他已是这个村子族里最大的辈分,今年四月份还组织了一次蔡氏家族团聚,来自全国各地的后人,共摆了11桌。我说真是大家族啊,这都110多号人了,老者笑说有130多人呢,每桌12人。他还开玩笑说:这么多小辈,分散在各地,如果不组织聚聚,遇见打架都不认识。

旁边一阿姨领着一小孩来参观,问能不能上二楼看看,老者说可以上去,但小孩最好不要上了。他好心提醒,按照旧风俗,楼上还存放有一口棺木,怕小孩看了害怕。阿姨听了就没上去。我本想也上去看一下,但看着那么陡的木楼梯,楼上空无一人,还是压抑住好奇心不上了。

继续往前,绕过石狮厝,看古民居中一段残垣,有些古民居中还有住人,午时烟囱里偶有炊烟袅袅。沿着斑驳陆离的老墙,又一次回到中道上。

小溪边走着,却见两居民在小溪中间压着一头什么,走近看才发现,原来他们是要杀羊,开饭店的。突然觉得血腥,未敢细看匆匆走开。

来到靠近小桥的一家饭店,里面有一片池塘,看一群孩子围着很热闹,我走进去看。只见池中养着一群观赏鱼,盆中荷叶已快枯萎。

再看池中,简直像发现新大陆。只见好几个小孩子拿着用木杆加长的奶瓶,一个个伸到水里在喂鱼,第一次看到喂鱼用奶瓶的。鱼儿争先恐后涌来,咬住奶嘴不放,看到这简直笑趴下,你们是鱼啊,装什么哺乳动物呢!

走出去到饭点了,就去小桥对面的店吃午饭,看到特色筷子面,就去点了一碗尝。5元一碗,我心想在景区这也卖得太业界良心了吧。

男店主很热情实在,古村落也与时俱进,都能刷支付宝和微信。面条端上,果真是像筷子一样粗的面条,差不多就是拌面了。

女店主问我,要不要加花生柞。我还想花生柞是什么玩意儿,难道又是什么特产吗?男店主说外地很多人都吃不来,所以都不敢加了。我迷糊了,到底是什么。后来男店主又说了一遍,我才知道,原来说的是花生酱。嗨,我当什么新物品呢,当然加啊,多香的。男店主就进厨房拿出罐子给我挖了一勺。

旁边的食客见我配有清汤,已吃完面的他可怜巴巴问老板要一碗,说吃得渴死了刚才忘了给他清汤了,男店主立马端来一碗。

吃完面,休息一会,去往下一个景点:尤溪联合梯田。

不过作为中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的三明尤溪联合梯田,现在时间段并不推荐。宣传图片那叫一个美啊,可是实地看一点都不壮观、不好看。

问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原来是来的晚了点,稻谷已经在十天前收割掉了,所以看不到那种大片壮观的金黄。

看来要一睹福建最美梯田风光,只能等下次合适的季节再来了。

结束尤溪一天的行程,坐车返回。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351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