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念湖观鹤,感受户外美景

云南会泽念湖观鹤,感受户外美景,第1张

念湖位于曲靖会泽县大桥乡和昭通交界处的黑颈鹅保护区。相传在2008年,有一名资深驴友在网上发帖,在海拔2500米的高原湖泊中,有人无意发现一个令人心醉的地方,这是个水做的家园,为了思念一个人,取名为念湖。

远离了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来到一片原生态的湖边,脚踩着薄薄的红土,仰望着蓝蓝的天空,感受这户外陌生的环境和湿润的空气。

念湖的水很平静,每年11月到次年的3月多是黑颈鹤成群结队来这里过冬,在这里歌唱,起舞,腾飞,悠闲的散步。

冬天的会泽有些寒冷,湖里面的几颗树木早已脱去了华丽的外衣,水源保护的很好,清澈的像一面镜子,映照了天空的云朵。

自1994年被政府规划了自然保护区后,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除了黑颈鹤外,还有大量的大雁,黄鸭在这里过冬。

会泽古城

会泽历史悠久,秦汉时为古夜郎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省不同风格的会馆建筑,多种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长又结合当地实际建盖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风民俗及民族风情在会泽这片土地上落脚、传承和发扬。至今,会泽县城仍遗留有会馆、寺庙100余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

会泽大海草山 大海草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状况,构成了原始、自然的亚高山草甸风貌。既有内蒙古大草原的神韵,又具有西藏高原的气势,朴实、原始、自然,被誉为“中国的新西兰,滇东北的小西藏”。

大海草山旅游景区位于大海乡东南部,距县城42千米,海拔3500~4017米,面积20万亩。

会泽大地缝

大地缝旅游景区位于县城东南60千米的雨碌乡。入口处称“生命之门”。洞内顶部呈弧形,有上亿年岩浆形成的道道褶皱,当地人称“天花板”,长约20余米。过了天花板,但见青天一线,在绵延曲折的10余千米地缝中,两山最窄处仅1.6米,最宽处不过20余米。

以礼河风景区

以礼河,原名“以尼河”,出自彝语。“以”为水,“尼”为柳,即河边插柳的意思,故又称“柳树河”。以礼河风景区1996年被列为云南省风景名胜区。

以礼河发源于待补镇的野马川,沿途汇集鹧鸡河、咩则河和待补河。以礼河流经大海、待补、金钟、娜姑、老厂等乡(镇)后,汇入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全长122千米,流域面积2558平方千米。

毛家村土坝

毛家村土坝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土坝。1958年国家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十万大军历时十年建成。坝型为粘土心墙式多种土宽坝,坝高80米,坝底宽491米,顶宽8米。集雨面积868平方千米,总库容5亿立方米。水库供中国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以礼河发电厂发电用水,设计年满负荷发电量16亿千瓦时,年平均发电量12亿千瓦时,库区灌溉面积13万亩。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位于金钟镇水城村,会泽十景之一的“水城渔笛”景致及水城汉代古墓群所在地。“水城”之名,因当时该城四面环水,故称“水城”。“乌蒙磅礴”群雕矗立在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半山腰,为纪念1935年红九军团在此扩编新军修建。

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中部,距县城54km,在东经103度15分~22分,北纬26度38分~45分之间,海拔2490~2900m,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有大桥、杨梅山、李家湾、磨盘卡和地得卡5个村委会。会泽至巧家的公路从跃进水库水库右侧经过。水库水域面积793hm2,库容达5x106立方米,周围有华山松、云南松。这个高原湖泊的形成,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资源环境,每年冬末春初,黑颈鹤、灰鹤、斑头雁、黄鸭等数千只涉禽和水禽飞到这里越冬。

中文学名: 黑颈鹤

中文目名: 鹤形目

中文科名: 鹤科

中文属名: 鹤属

同物异名: Grus nigricollis Przevalski, 1876,

中文俗名: 藏鹤 鹤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Gruidae

拉丁文属名: Grus

拉丁文种名: nigricoll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英文俗名: Black-necked Crane

【形态】

黑颈鹤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公斤。它的颈部和脚都很长,体态婀娜多姿,萧然肃立,黑色的颈羽象在长长的颈部围了一条黑丝绒的围脖,红色裸露的头顶在黑色头部的衬托下更加鲜艳夺目,好像戴了一顶小红帽。金黄色的眼睛后面缀着一块白斑,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衬托着白色的体羽,如同穿了一身色调淡雅的礼服,再配上一张坚硬如凿的腊黄色长嘴和一双漆黑的长脚,显得格外挺括俊美。虹膜-黄色;嘴-角质灰色/绿色,近嘴端处多些黄色。

【分布】

黑颈鹤在国外繁殖于拉达克,越冬于印度东北部,在我国繁殖于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2006年4月5日,云南会泽黑颈鹤生活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

【习性】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每年3月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

捕食: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叫声:一连串的号角声。

到了秋天,黑颈鹤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有贵州威宁的草海,云南东北部的昭通、会泽、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丽江和宁蒗,西藏拉孜、谢通门、日喀则、扎囊乃东等地的沼泽、湿地和河流等水域,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又有丰盛的食物,所以每年来越冬的黑颈鹤很多,还伴随有上千只的灰鹤和多种雁鸭类等众多的水禽种类。

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开始迁飞,时间长达四个月。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长嘴直接在松土中寻找。越冬期间很少有大的群体,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觅食。时而也会飞到牛群当中,与之和睦相处,并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每当有人走近时,便向远处飞走。

【繁殖】

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5—6月时的气温有时还在零下12℃左右。它们每年3月就来到繁殖地区,当湖沼中冰雪开始消融时,群体便开始分散,雄鸟和雌鸟纷纷四处漫游,寻觅佳偶。求偶时,雄鹤和雌鹤的头颈都伸向前方,发出“嘎——嘎”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地相伴行走,并且展翅偎依,似仙女飘逸,盘旋飞舞。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腿脚微曲,发出“哆,哆”的叫声,雄鸟一边应和,一边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交尾。它们的巢大多营建在四周环水的草墩上、茂密的芦苇丛中,或在人、畜不易接近的湿地上,用枯萎的苔草、针蔺等筑成粗大扁平的巢,中央稍微凹陷,直径约有90厘米,高10余厘米。5月初开始,经常在早晨到中午时间交配,5月底开始产卵。每个巢中通常产卵2枚,偶而也产1枚。卵的形状略似鸭蛋。卵壳呈淡青色或暗绿,夹杂形状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30—33天以后,雏鸟就出世了,在出壳当天就能蹒跚而行,亲鸟则在一旁守护料理。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黑颈鹤去毛、内脏,取骨晒干,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

过度捕猎: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禽类,驰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民间以鹤为“神”,历来受到尊崇和保护,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

栖息地破坏: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 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我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近几年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估计目前全世界总的数量约有2000只以上。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346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