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一日三餐都吃什么?

藏族人的一日三餐都吃什么?,第1张

藏族的饮食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农民一般以青棵、小麦为主粮,其次还有玉米和碗豆。日常最主要的食物是炒熟的青棵和碗豆粉做成的“糌粑”。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时往往加上茶和酥油,奶渣,浓郁可口,营养丰富。蔬菜有萝卜、油菜、葱头、水芹菜等。沿拉萨河一带,有桃、杏、梨、枣、核桃、葡萄等。牧民则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要食物。牧民们一般在初冬牲畜肥壮的季节大量宰杀牛羊,制成干肉,供一年的食用。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奶酪。都是极富营养的食品。由于牧民多食肉类,油腻较大,所以需要饮用浓茶。除了茶以外,还有普遍饮用青稞酒,用煮熟的青稞酿制而成。其酒精度数很低,类似米酒。色淡、味酸甜,清凉可口,略有后劲。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杷。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杷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雅茶]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雅安地区,故称“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祢为“边茶”。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酒歌。[青稞饼]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人参果饭]人参果饭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血肠]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酸菜面块]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请你0乞酸菜面块。 [其它食品]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等。糌粑的做法选好青棵、豌豆或燕麦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得越细越好,称为糌粑面。<BR>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的不同爱好,还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用于的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一般不用筷子、勺子,直接用手往口里送。除用茶水调制糌粑。还可冈青稞酒调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青稞酒的制作将青棵或小麦淘净煮熟,加曲发酵,数日成酒,其酒色微黄,酸中带甜,被称为“藏式啤酒”。酸奶制作方法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作发酵剂,温度在3O℃—40℃之间,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酸甜可口。酥油的制作方法先将鲜牛奶稍微加热,倒入1个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个像活塞一样与木桶内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内上下滑动。将鲜牛奶倒入木桶里,用力上下抽动木杵,连续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离成奶油和奶汁,黄色或白色脂肪质自动漂到表面,然后将这些油脂捞出,揉成团状,放入清水中冷却,就成了块状酥油。酥油可以放人糌粑中调着吃,也可做点心和调制甜食。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句面搅成的 “搅团”。“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到100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华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历年时的炸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还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时打扫卫鸟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万”字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初一早上,将青稞幼苗、油(饣果)子、捏成的羊头、做好的五谷斗,摆在佛龛前的茶几上,预示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云南藏族,除夕时家家都要杀年猪,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种放有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为“关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除过藏历年外,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要过“雪顿节”。雪顿节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过“望果节”,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在民间迎娶送往也和节日一样热闹,娶亲时,主人要在酒壶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个予头,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时,长辈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轻弹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灵。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酉+斗)满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婚礼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藏族传统宴席为分餐式,无饭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为足玛米饭,次道为肉脯,第三道为猪膘,第四道为奶酪,第五道为血肠等等,还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为酸奶。席间不饮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圆满。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饮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当你踏上雪域高原,不论走在城镇街头,漫步乡村小道,还是越过辽阔草原,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浓郁的茶香味。踏进藏族人家,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主人首先捧上香喷喷的茶,恭敬地请你喝上一杯,然后才开始寒暄议事。勤劳智慧的藏族妇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烧水打茶。藏族群众早上什么都可以不下肚,但茶不能不喝。甚至,人们到车站、机场和渡口送别亲友,到医院探视病人,到亲友家为死者吊唁,到公园过“林卡”,也都离不开茶。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更是青年人常进,老年人常出没。

我国西北回族的“盖碗茶”,蒙古族的“奶茶”,北方汉族的“泡茶”,东南沿海汉族和东南亚华侨的“功夫茶”,云南佤族的“苦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享誉天下,而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和“清茶”更独具持色。

清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茶叶深煮久熬成汁后,再加入少量食盐,倒人杯中即饮。清茶在清淡中伴有一丝淡淡的咸味,使人沁心舒适,越喝越想喝。

甜茶,也称奶茶,将红茶放入壶水中煮熬成深褐色,滤除茶渣,倒些开水稀释,待清淡适中,再加入鲜奶或奶粉,白搪,以及少许食盐,在水壶中用力摇动,使之水乳交融后,置于火炉旁或盛人暖瓶内,随喝随倒,喝一口,主人添一点。将杯中的茶全部喝完,表示不想再喝,或准备告辞。当然好客的主人还要再三请你喝。香甜可口的甜茶,深得人们青睐,街上的茶馆大多也是甜茶馆。人们在茶馆中,不仅品尝美味甜茶,还谈天说地,下棋,打克朗球,尽情享受,其乐无穷。

制作酥油茶,先将砖茶(伏茶)深煮久熬成汁后,滤除茶渣,加入酥油和少量食盐,在持制的木质桶——酥油桶中用力抽打,使酥油和茶水交融,然后盛在壶中放在火炉边,或装到暖水瓶中,边倒边喝。喝法同甜菜差不多,只是在喝前先将漂浮在茶水面上的油轻轻吹到一边再喝。茶碗也比较讲究,过去多用带盖的木碗和银碗,现在一般用印花的小瓷碗,也有仍沿用木碗和银碗的。男用的碗和女用的也有所不同,男用的稍大些,且较粗旷。酥油茶香醇甘润,营养价值极高,是藏族必不可少的饮用佳品。生活在高原上的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也喜饮酥油茶。

藏族人民这种饮茶的习惯,与高原独持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据有关专家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碱、咖啡因、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等物质。藏族人民主要以畜牧为生,食肉为主,茶碱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腻,帮助消化。高原新鲜蔬菜和水果相对平原较为缺乏,人们难于摄足人体所需维生素,大量饮茶,可以适当加以弥补。雪域海拔高,风寒氧缺,常常寒风刮得肌肤绽开,脸面龟裂;缺氧使人头晕、气急、心慌、呕吐,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能起到兴奋大脑,促进肌体新陈代谢,增加血管和心脏的功能,从而提神醒脑,保护肌肤,补充氧气,减轻高山反应。有人说,喝酥油茶,甜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医疗伤风感冒,气喘咳嗽等疾病。虽然这些科学道理没有多少人晓,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深深体会到茶叶的莫大好处,因此,饮茶之习久传不息,源远流长。

据藏族民间传说,公元三、四百年前,西藏并没有茶叶,当时吐蓄居民饮一种树皮熬成的汁。到解放前,还有不少买不到或买不起茶叶的贫苦农牧民,仍饮这种树皮熬的汁。吐蕾强盛后战争频频,兵马曾到过中原,从相邻民族中夺得茶叶。起初不知其谓何物,更不知有何用途。后来,受其他民族影响,吐蕃上层开始饮茶。到公元七、八世纪,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相继进藏,不仅传入了中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带来了大批物资,扩大了唐蕃贸易,其中包括茶叶贸易。从此西藏民众开始普遍饮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俗。

http://www.newdidai.com/top/minzu/mz00401.htm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地域与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延续经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现也是藏族节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藏族的节日,习俗及历史渊源。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337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