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沙井观音洞怎样

黔西沙井观音洞怎样,第1张

黔西沙井观音洞位于黔西县南部的沙井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是一座石山间的石灰岩溶洞,内有主洞和南支洞、北支洞,有进出口。黔西沙井观音洞是一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远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1973年间,贵州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观音洞进行了多次联合考察,发掘到石器四千多件,动物骨化石数十件。石器有砍砸器、削刮器、端尖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动物骨化石有大熊猫、柯氏熊、苏门羚、犍牛、猕猴、豪猪、猩猩、狐、东方剑齿象等。专家评价为长江以南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定名为黔西沙井“观音洞文化”。

黔西观音洞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旧石器文化在中国有着不同的传统。

观音洞,位于黔西县城西南28公里的沙井民族乡(现更名为观音洞镇),系石灰岩构成,是闻名于中外的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与 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并列为中国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三个代表。黔西观音洞位于一个南北长约七百米,东西宽约五百米的封闭洼地的边缘,洞口高出洼地底部约十五米。

1958年,当地群众在洞中挖出大量龙骨出售,引起考古部门的重视。1964年—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四次进行发掘,共出土四千余件石器和23种哺乳动物化石。出土石器中,刮削器占百分之八十,充分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特征。研究表明,观音洞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简介:

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各种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石核石器相对较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基本类型是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和砍斫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砍斫器仅占较小比例。

例如在北京人的石器中,刮削器约占70%,砍斫器约占10%:在观音洞的石器中,刮削器占80%,砍斫器不到6%。这同非洲和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以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为主(除英国的勒瓦娄哇技术以外)和以砍斫器与手斧为主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代表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两大技术传统。

贵州黔西观音洞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有北周口、南观音之说。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所谓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

扩展资料: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一般都是这种情况,但并不全都是(通常这里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和前乃莫板村的两处石器制造场,就是当时人类制造和采集原料的重要场所。

大窑村地处大青山前的丘陵地带,在村南的四道沟,有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制造石器的地点,相邻的二道沟,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制造场。在这个地点,广泛地分布着晚更新世的粉砂质黄土,它的上面是一层黑垆土。

这两层土的底部都发现有很厚的石片、石器、石渣层,其中典型的石片和石核数量很多,石器较少,制作石器所遗留的半成品和废品则占绝大多数,反映了石器制造场的遗物特点。

在这个地点出土的石器中,以龟背形刮削器较为特殊,系用石块做成,劈裂面平坦,背面隆起如龟背,遍布加工痕迹,形式和制法都比较固定,可用于剥兽皮、刮兽肉和加工皮革等。

前乃莫板村的脑包梁上发现的石器制造场,同大窑村二道沟的性质一样,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石器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1475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3
下一篇 2023-05-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