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武汉的外地人,大多会被武汉人吃早餐的阵仗震惊到:一条街上摆满了早点摊子,各个摊子前都围满了食客,有人等着一碗热干面,有人盯着自己的那只面窝,还有人会捧着一块豆皮……这些标志性的早餐,意味着大武汉一天的开始。
与广州慢节奏的饮早茶不同,武汉人通常来不及坐下慢慢吃,手里捧着或者包里装着,匆匆就赶着上班或是上学去了。于是这热干面、豆皮、面窝就跟随着人们,穿梭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这是武汉每天一次的全城运动,叫做“过早”。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武汉人也不能不过早。
早餐之都大武汉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叶调元刻印的《汉口竹枝词》第一次将吃早餐用“过早”一词表达。至此,武汉人“过早”已有166年。
的确,一日三餐中,武汉人最讲究过早。并且,武汉人没有在家做早点的习惯,都是在路边摊买。武汉三镇的路边摊生意非常发达,以前几乎每条街上都有摆摊的,现在管理严格了,但不少店家还是把灶台、油锅支在大门口。
香港美食家蔡澜曾把武汉称为“早餐之都”,在武汉过早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与正餐分庭抗礼,其种类丰富程度也是全球罕见。曾经有网友微博晒28天过早不重样,武汉作家池莉也在其作品《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中盘点过武汉的早点:“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实际上,这仅仅只是武汉名气极大的老字号,而街头巷尾叫不出名字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每天早晨,武汉街头都是这样一幅光景:满大街的早点摊,满大街买早点的人,满大街边走边吃的人,这是武汉最别具一格的市井风俗。
武汉人的本事是,不光面窝、烧梅这些干的可以边走边吃,就连热干面、牛肉面也能一边走路一边朝口里扒拉,而且速度极快,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下肚的。当然,这种习惯也造成意外状况频发,比如公交车或者地铁上,一言不合,一碗面就扣到对方身上了。
过早到底有多少种选择?
与广式早茶中的点心有明确的分门别类不同,武汉人过早的各种选择显得非常凌乱,没有一个严格的体系划分。
武汉的早餐大致分为四个系列——
粉面系:热干面、牛肉面、牛肉粉、糊汤粉、豆丝
煎炸系:豆皮、面窝、苕面窝、汽水粑粑、煎包、糯米鸡、欢喜坨、油香
蒸食系:烧梅、糯米包油条、汤包
饮品系:糊米酒、蛋酒
先来说说粉面系: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过早的招牌——最出名也最具特色。碱面在开水中断生,捞起来沥干水,淋上麻油拌匀,铺开放凉待用。过早时,将晾凉的面条抓上一把,放进一只长柄尖底圆口的笊篱中,滚水中将面条烫熟,沥干水后装入碗中,随即拿起一只长柄汤勺,放入盐、酱油、辣萝卜丁、葱末、辣椒、胡椒、味精、白糖等等,讲究的还会放上一勺卤水,最后淋上芝麻酱,这一碗热干面就大功告成了。一碗热干面的制作时间,往往也就两三分钟。
趁着热气将热干面迅速拌开,芝麻酱的浓香和面条本身的香气混合在一起,立刻就勾起了人的食欲。热干面的核心就是芝麻酱,好芝麻足以令人齿颊留香,不过现在很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用花生酱替代芝麻酱,或者将两者混合,热干面的味道打了不少折扣。
而说到做热干面做得最好的摊子,蔡林记名声在外,不少游客到武汉也点名要吃蔡林记,但近年来伴随着连锁扩张,蔡林记的味道有所下降,价格却不断上涨。《舌尖上的中国》曾选择拍摄了位于汉口江汉二路的田记面馆,而“天天热干面”和“大胡子热干面”也分别是汉口和武昌热干面的杰出代表。
牛肉面·牛肉粉
与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百、三红、四黄、五绿”不同,武汉的牛肉是卤出来的,卤牛肉的汤汁,辣中带着丝丝甜味,味道很独特。
武汉的牛肉粉面也是清真口味,汉口最早的牛肉面馆最早都是回民经营,汉口六渡桥、三民路一带曾有回民聚居区,池莉也曾特别提到过汉口福庆和的牛肉米粉,不过如今,福庆和已经不复存在了。
考验一家牛肉粉面馆好不好的标准,除了面汤的味道足不足,还有就是米粉夹起来会不会很快就断了。
糊汤粉
糊汤粉是武汉的特色小吃,充满鱼米之乡的特点。
武汉三镇河湖众多,每天打下来的鱼虾不少,尤其是小鱼小虾,早年间没有储存条件,如果没有卖掉,留到第二天就臭了,于是有人想到了用它来做早点。
小鱼虾加水熬烂成汤,撇去残渣,留下粘稠如米汤的浓汤。米粉下锅焯一下捞出放到碗里,在上面浇一大勺浓汤,然后撒盐、胡椒、姜末、葱花,原汁原色原味,口感浓郁厚重。
过早的时候,糊汤粉要就着油条吃,也有将油条蘸着糊汤吃的,还有将油条撕成小段,泡在汤里吃的,不过怎么样,都风味十足。
豆丝
豆丝是武汉市黄陂区的特产,用绿豆加米磨成浆后摊皮切丝晾干而成,吃的时候加入牛肉汤或其它配料烹煮。这种大米和绿豆混合食物,其中的绿豆分量若是少了,做出来的豆丝口感会差很多。
吃主儿唐鲁孙曾在文章中写过:“武昌的牛肉豆丝,远近知名。”
粉面系说完了,再来说说过早的煎炸系列。
豆皮
顾名思义,豆皮与豆子有关。绿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掺合,浸泡数小时后磨浆待用。一口大铁锅烧热后倒油,然后舀米浆入锅,摊成一张薄薄的大圆片。将鸡蛋打碎摊在米浆片上,抹匀后翻面,这时呈现油亮的金黄色。
随后,将蒸熟的糯米、煮熟的干香菇丁、炒熟的猪肉或者牛肉丁、香干丁、姜末等拌匀,铺在米浆片上,撒上胡椒、盐以及大把的葱花,然后来一个大翻面,淋上一勺油、撒上一勺水,盖上锅盖焖两分钟,一大锅金黄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铁铲将豆皮按格子状划开,每份豆皮基本就两三个小方块,盛入小碗中,那一双筷子,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豆皮做得好,油的用量是最关键的,油太多会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油少了豆皮表面就会变得干巴巴。
老通城是武汉名气最大的豆皮餐馆,和无数的老字号一样,都是有了名气之后公私合营保留了店铺的字号。现在武汉名气最大的王师傅豆皮馆创始人曾是老通城的收银员,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豆皮师傅,开了这家豆皮馆。
面窝
面窝是地道的武汉特产,虽然叫面窝,却不是面食,它是由大米、黄豆混合打成浆,再加入适量葱花、盐调味,炸制而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一点都不容易。
大米和黄豆的比例很重要,黄豆少了,则面窝的味道不香黄豆多了,面窝会很油,所以也不是黄豆越多越好。
炸面窝的勺子也很有特色,这种勺子四周下凹,中间上凸。炸面窝时,往一边舀一勺米浆,在中间一刮,然后撒上芝麻,下锅。面窝凹处的米浆多,炸出来的软糯凸处米浆少,炸出来的香脆。一种食物,兼顾了两种口感。
苕面窝
苕在武汉话中就是红薯,苕面窝也就是红薯做的面窝。
把红薯洗净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米浆中。炸制时舀入炸面窝的勺子,拍平下油锅。苕面窝的特点是外焦脆内软糯,滋味咸中带甜。
无论是面窝还是苕面窝,既可以单独过早,也可以成为热干面、米粉或是汤面的搭配食品。
汽水粑粑
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仅武汉有,湖北各地也都有。
这是一种纯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浆后,加醪糟轻微发酵,这样制作出来的粑粑入口有软绵绵的甜味,回味却有一丝酸,有一种立体的口感。
制作汽水粑粑的铁锅很大,直径要有一米到一米半,铁锅中央有一个凹坑,四周是平的。锅烧热后就要往锅上加米浆,两坨米浆要连在一起,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米粑粑。加好米浆后,往中间的凹坑处加水,盖上锅盖再加大火。这样,下面的米浆很快会煎出一个硬壳,而凹坑里的水会产生大量蒸汽,把米粑粑的另一面蒸熟。汽水粑粑中的“汽水”指的就是这个。
这样制成的米粑粑,一面像脆饼,而另一面则十分软糯如同发糕。武汉没有专门制作汽水粑粑的店铺,街边小摊随处可见。有的人将两片汽水粑粑中夹上一个面窝,并把它叫做“武汉三明治”。
煎包
煎包并不算武汉独有的特色小吃,而且论名气,苏沪一带的生煎要更出名一点。但煎包在武汉过早界的地位并不低,今天遍布武汉的三镇民生甜食馆,必不可少的几样小吃就是热干面、豆皮、糊米酒和煎包。
武汉的煎包相比上海生煎要小一些,而且不同于上海和苏州蘸醋的吃法,武汉的煎包是蘸酱吃的,每一家的酱口味又不尽相同,三镇民生甜食馆的煎包抢手,很大原因也在于美味的蘸酱。
糯米鸡
广式茶点里有一道荷叶糯米鸡,然而武汉的糯米鸡和它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因为武汉糯米鸡里并没有鸡肉。
准确来说,这种小吃应该叫糯米团,裹着五花肉、香菇、笋丁、香干丁的糯米,再用面糊包裹下锅炸至金黄,外层焦脆,里边软糯咸香。至于为什么叫糯米鸡已不可考,有人认为炸好后的糯米鸡外表金黄,表面凹凸不平,形如鸡皮,所以就叫糯米鸡。
糯米鸡是武汉过早最常见的小吃之一,任何有油炸点心的摊子都会有糯米鸡供应。
壹周君喜欢的武汉十大 美食 全部在这里,是武汉特有的虚浮过早生活。豆皮
按道理,第一要说的是热干面,但是壹周君偏好豆皮这一口,就私自把它放在第一名说道说道。
豆皮是一种湖北武汉著名的传统小吃,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多做为早餐 ,一般在街头巷尾各早餐摊位供应。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制作的豆皮在武汉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有“豆皮大王”之称。
现在这家豆皮在位于南京路附近的吉庆街重新整装出发,每天食客盈门, 壹周君曾经问过老通城新店的店长,为啥这里的豆皮就是有一股老字号的味道,好吃实在,勾起了小时候的馋虫。90后店长告诉壹周君,他们依然是保持原来的手工工艺,比如一直用猪油,本身成本就高出其他豆皮很多,精选糯米,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所以那股子香气是别家无法做到和超越的。
有一种说法是必须有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
武汉的豆皮做得好吃的也有好几家,比如台北路的王爹爹,但是私下说,壹周君觉得那股子卤水其实是有点多余了,豆皮其实就是吃个干爽胃口,那股卤水撒上后,豆皮就成了牛肉糯米饭了。
武汉热干面
谈起武汉,当然不能回避热干面,这是一种神奇的食品,据说东北大哥都被他噎得直打饱嗝,“哎呀,妈呀,太干了。”哈哈,但是,热干面热干面,要吃稀的,那是汤面。
热干面的背后也是有一堆故事,话说武汉夏天高温,跨时长,长期以来人们在面条中加入食用碱以防变质。
清朝《汉口竹枝词》就有记载:“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 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圆子滚鸡汤。”
20世纪初,食贩李包延续前人切面做法,将面煮熟、沥水、拌上香油。后蔡明伟继承了李包的技艺,并反复改良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技艺流程,他的热干面特色十足,据说是“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
热干面一直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去哪里都会想起热干面,就算本地人,三天不吃,就要得相思病,吃一碗热干面才算过瘾。
糯米包油条
糯米包油条是武汉的特色小吃。其实,有点像浙江一带的糍饭团。都是在糯米饭内外各粘一层炒熟的黄豆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上榨菜、火腿等,然后用糯米饭将油条包住。
食用方法最好是紧挨着油条摊,热糯米饭裹上热的油条,兼有嚼劲与糯口,风味绝佳。一般糯米包油条分为甜咸二种口味,根据甜或咸加入榨菜、肉松,或芝麻、白糖。糯米包油条通常用作早点,与豆浆一同享用。过早,拿根糯米包油条咬一口,口感超级丰富,超级香啊!热糯米饭裹上热的油条,香酥绵软,风味绝佳。
黄豆粉和黑芝麻一定要熟的,刚炒好的黄豆粉很香,包油条的糯米要注意手劲,不能太紧不能太松,包太松就散掉了不成形!
面窝
科普一下,面窝不是面粉做的,是大米和黄豆混合制品。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地道小吃,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吃起来厚处松软,很有味道。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多为摊点经营。通常只在早餐时提供。中间薄得干脆小洞,呈凹状,叫它“面窝”用的铁勺内部较小。
面窝色泽金黄,呈圆窝式,味正,含有葱、姜、芝麻香。苕面窝也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跟武汉另一种小吃面窝差不多,不同的是把红薯(武汉称苕)加入到面窝中,也是可口的油炸小吃。
糊汤粉、武汉米粑粑、糯米鸡、汽水包、烧麦、糊米酒,都是武汉十大 美食 哦,欢迎来武汉品尝!
1.周黑鸭
麻辣鲜香,武汉和南京肯定是中国吃鸭最多的城市。
2.热干面
3.武昌鱼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4.小桃园煨汤
鸽子汤、甲鱼汤、八卦汤。
5.老通城豆皮
金黄酥脆
6.四季美汤包
汤包大王,馅嫩汤多。
7.老帅王臭豆腐
外酥里嫩,汁多味美。好吃到炸裂。
说起武汉,不得不提最出名的四样小吃: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而我心中的不得不品的武汉十大 美食 分别是:三鲜豆皮、莲藕、周黑鸭、热干面、红枣糊米酒、面窝、鱼汁糊粉、欢喜坨、发糕、锅贴饺。
1、每个小区附近早上人最多的那家热干面。2、武汉的细粉、宽粉、空心粉各种粉。3、赵师傅家的油饼夹烧卖。4、豆皮。5、鱼参(can)6、肉元、豆腐元子。7、藕汤。8、菜薹。9、周黑鸭。10、油焖大虾
粑粑是停留在儿时的美好记忆。说起它,几乎每一个湖北人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它是湖北的特产。在湖北,米粑粑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对粑”,在一般的餐厅中都可以买到,在卖的时候,商家都是成对卖给消费者的,所以也叫对粑。它的制作方法和云南的米浆粑粑差不多,泡好后倒入豆浆机,打成生米糊。注意水不要放太多,米和水的比例:2:1深受大家的喜爱,外表金黄焦脆,里面洁白柔软,甜甜糯糯的,非常的好吃,制作也是很简单,自己在家做,好吃还卫生,等到饼的边上变透明的时候,在锅的空白的地方倒点水,制造点蒸汽,盖上盖子,等蒸汽没有了,再闷上两分钟,香甜美味的粑粑就做好了。米粑粑是武汉非常传统的早点。外焦里嫩,带有淡淡酒香,以成对出卖而称对耙,小孩则叫粑粑。米粑粑是把大米磨浆后发酵,在平底锅里用小火慢慢烘烤而成的一种小饼。
刚出锅的米粑粑外壳金黄焦脆,将米浆倒入盆中 加入适量的白糖 根据自己口味添加 再加入酵母和面粉 搅拌成浓一点的米浆约1克酵母用温水调开(水温不要超过48度,否则酵母会死),加入米浆中搅拌均匀,保持30至48度发酵一夜(我是用热水袋加棉被保温。图系酵母水。)把米浆放置在荫凉通风处发酵。 5. 在发酵好的米浆中加入面粉、白糖、纯碱,搅拌均匀成糊状。在锅内无面糊处,倒少量清水,瞬间制造蒸汽,然后盖盖,用湿毛巾封住盖与平底锅之间的缝隙,以防止蒸汽跑出。江苏过去也有叫做“米馅饼”用米粉浆做的一边金黄一边白色有气孔似米粉浆曾发酵过,通常内加白糖呈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