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75•8河南特大暴雨吗?它究竟有多可怕?

听说过75•8河南特大暴雨吗?它究竟有多可怕?,第1张

知道的人都五十以上了,大雨遮天蔽日,板桥水库夜里溃坝,我们村就被冲走一半的人口,我们家冲走了两个姐姐,我叔叔家一下冲走5口人,一个村不到一千人,损失了500多人,那场大雨的见证着已经不多了

首先我是陕西人,如果要说1975年8月河南的那场特大暴雨究竟有多可怕,我是最没有发言权。但小时候确有幸听说过此事。

我的家乡在陕西华县,我们小少华村南三里的310国道南是兰州军区所属的六零七部队,部队的首长是河南人。

当年,有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叔叔经常到我们村用气枪打野鸽子,也就是农村人说的斑鸠。那时村子里的斑鸠非常多,他每次来,我就和小伙伴们尾随其后看他打鸟。甭看那位解放军叔叔 年龄小,可他的枪法可是百发百中。恰巧有一次我二大爷问他:“小同志你是部队首长的儿子吧?我看你整天拿着气枪在村子里胡转悠根本就不象个解放军战士。”闻听此言,那位解放军叔叔解释到:“我是首长的警卫员。去年,首长的老家河南降特大暴雨,据说那雨大得人将洗脸盆往屋外一伸一拉便是一满盆水,最后发生了特大洪灾,首长的母亲连同他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妺妹全都被洪水冲走了,只有他的父亲抱着自家喂养多年的一头老母猪才算侥幸保住性命。为了感谢救命之恩,首长就发誓从此不吃猪肉。就命我出来打几只野鸽子改善改善伙食。”二大爷听后哀叹道:“老天爷真是造孽呀!”

一件往事,却真实地反映了:1975年8月河南发生的那场可怕的特大暴雨和洪灾。

就像空着的鱼缸突然到了一盆水,满了,还持续不断的往里面倒水。

桂林历史上的特大暴雨

宋崇宁四年(1105)六月(7月)洪涝,平地水深1丈。

次年六月二十九日(8月10日)大水,水位(151.50米)记于芙蓉石上。

元至正元年(1341) 漓江洪水泛滥,平地水深达2丈余。

至正八年(1348) 五月初四日(6月1日)暴雨,漓江边水深2丈余,漂没屋宇人畜。

清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6月15~16日)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淹没沿江兵营、民舍、田园。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十一日(5月11日)洪水,水位比宋崇宁五年(1106年)那次还高1尺多(花桥东头水位151.88米)。

乾隆五十九年(1794) 五月十八至二十七日(6月15~24日)连日大雨,江水猛涨,民房多塌。

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初二日(6月14日) 江水猛涨2丈余(城东水位148.58米),倒灌城内,初四日(16日)水退。洪水从文昌、伏波、行春门灌入城内,塘水随河水猛涨,溢入民房,人们皆惊慌登房瓦据屋脊以待救,沿河房屋倒塌,人畜淹没,损失惨重,后有人在木龙石塔上刻石记下此次洪水水位。

1913年6月17日漓江大水,桂林大饥。三仓局总办蒲壁会同地方团体呈准开仓平祟,发陈谷数百万斤。

1915年8月漓江洪水,水位147.74米。

1927年是年桂林大水兼虫灾,受水灾户7311户。

历史上的济南水灾纪实

决口漫溢的时间,夏末秋初雨季最多,凌汛和桃汛期也常有漫溢决口。涝灾则因内河排水不畅而形成。小清河是历城、章丘县的主要排水河道,干支流泄洪能力严重不相适应,致使沿河耕地遇大雨即涝。长清、平阴县的内河注入黄河,然而雨季受黄水顶托,积水往往排不出去,形成内涝,同时黄河水又要在长清、平阴沿黄一带滞洪,时常造成大面积的耕地被淹。济南市每年平均暴雨(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日数为1.7~2.4天。其中,平阴县2.4天,济南东郊2.3天,济南北郊2.2天,章丘县1.9天,长清县1.7天。暴雨多出现在6~9月份,7、8两月是暴雨集中期,平均为1.1~1.9天,占全年平均暴雨日数的65~78%。由于暴雨强度大,往往造成洪涝灾害,直接威胁农业的丰产丰收,严重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暴雨山洪成灾纪实

1914年济南暴雨,河(小清河)溢。

1926年夏,长清淫雨三昼夜不止,房屋倒塌。

1930年夏秋之交,长清大雨如注,平地水深数尺,秋禾淹没。

1931年六七月,平阴大雨,坏民庐舍,禾稼淹没大半。

1935年七月初一晨,山洪骤至,章丘县文祖镇南大寨等7个村庄猝不及防,受害最重,南大寨被冲毁房屋1000余间,淹死22人,黑峪口村20余户住房全部被洪水卷走。平阴县秋季大雨不断,洼地受涝。

1937年汛期黄河涨水,与支流玉符河高水相交,于段店镇宋家桥附近溃决500米,黄水倒灌,玉符河漫溢,济南北商埠及张庄飞机场一带均被水淹。历城、章丘各县村庄亦遭波及。平阴县黄河大水漫滩,沿黄受灾。

1942年7月15日,济南市降暴雨,日降雨量146.9毫米,造成市区水灾。

1946年8月17日,章丘县西巴漏河山洪暴发,北凤段最大洪峰流量1030立方米/秒,导致绣江河下游3处决口,淹没土地2700万公顷。

1949年7月3日,章丘县相公庄一带夜降大雨,平地水深半尺,冲塌房屋360间,砸死3人,冲毁农田266.7公顷。7月11日夜又降暴雨,漯河决口10余处,23个村庄被淹。

1951年7月25日,平阴县降暴雨190毫米,洼地积水。汇河、黄河大水,全县水灾面积1万余公顷,倒塌房屋1716间。

1952年6月7日,济南市区大雨两小时,南山洪水冲下,冲毁巽安水门,大水灌入东关一带民房。自来水厂、发电厂受洪水侵袭,马鞍山以东的山洪冲塌齐鲁大学(今医学院)以西民房10间,经西围壕直灌北坦,将林祥桥及以北木桥及数十间民房冲毁。四里山以西的山洪,由王家庄漫过经十路,涌入西围壕,又由北坦及生产路溢出,冲毁北园农作物。被水淹后的城区马路,淤泥达20厘米。

1953年7月中旬,平阴县大雨,汇河两岸南北长20里、东西宽3里一片汪洋,陈屯村内水深1米多,洼地水深两米,淹地2700万公顷。

1955年7月11日黎明,章丘县突降暴雨,南山洪水骤下。横河、赵庄一带99座缓水拦沙坝,除26座较为完整,其余皆被冲毁。29户居民被淹,冲倒房屋24间,沙石压地155公顷,坍堰2800余条。

1962年7月13日,济南市区骤降特大暴雨,降雨量为自1916年有降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据雨量站记录,无影山298.4毫米,黄台板桥231毫米,青岛路(水利厅)219毫米,全市平均为250毫米。洪水成灾的地区有:槐荫区的营市街,市中区的至德街,天桥区的北坦、工人新村及北园。历下区的山水沟及东关仁智街一带受灾最重。以上区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洪水淹没1~2.5米,一般街道的过水也达0.3米,径流水汇集的街道,如经一路东端,水深达1米。因水情变化急剧,许多防洪建筑物失去控制,灾情逐渐扩大。76家工厂被迫停产,26座桥梁、36座涵洞被冲毁,干线铁路火车停驶,城市一度停水停电。历城县共淹没土地1.47万公顷,北园受灾最重,淹没土地1100余公顷,占全部耕地的66%。1962年自7月中旬始,章丘县淫雨46天,为10年来未遇。8月12日,胡山、文祖、垛庄一带降雨200~300毫米,绣江河水暴涨,决口20处。同时小清河水位猛涨,多处决口,造成道路阻隔,电话中断。全县受灾面积近4万公顷,成灾农田2.67万公顷,粮食减产2391万公斤。

1963年7月15日历城县董家区遭暴雨袭击,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有11个公社积水严重,最深处1米以上,一般为0.5米,积水面积0.39万公顷,倒塌房屋275间。1963年7月22日早4时至11时,济南市普降暴雨,雨量分别为:柳埠190毫米,卧虎山172毫米,狼猫山110.5毫米,黄台板桥132.1毫米,西郊120毫米,市区130毫米。因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市区排洪沟水位陡涨漫溢,迎仙桥北坛一带水深达1米以上。纬十二路南北大槐树、东关双龙街、报施街至北园一带积水1米以上。全市有6处河道决口,冲毁水库1座、桥梁8座。5600余户进水,倒塌房屋1350间,死亡9人,砸伤10人。市区4家工厂停产、13家半停产。津浦、胶济铁路路基冲毁两处,白马山站五股道毁四股,造成停车6小时,市内公共汽车全部停驶近3小时。历城县淹没土地1.2万公顷。

1964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阴雨连绵,平阴县水淹面积近1.3万公顷,成灾1万余公顷,倒塌房屋9148间,冲毁水库1座、塘坝37座、桥涵6座,冲毁地堰9800条。1964年全市性大涝,平均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长清、历城、章丘县均为历史最高值。当年7月末至9月中旬近50天内,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降雨量为1090毫米。9月12日一次暴雨,大部河道漫溢,郊区水深达1米以上。

1973年7月4日暴雨,平阴康王河多处决口,沿黄洼地积涝,全县水灾面积0.31万公顷。

1978年7月暴雨,平阴康王河决口,汇河大水,孝直、孔村、店子3个公社受灾面积0.33万公顷。

1979年7月19日,章丘县文祖、胡山一带山区遭暴雨袭击,1小时降雨150毫米,山洪倾泄,冲毁桥涵8座、地堰3800余条,冲走树木21万株,受灾梯田453公顷。

1980年7月27日,平阴县大到暴雨,洪范池两小时降雨185毫米,倒塌房屋600余间,积涝面积2000公顷。

1983年4月25日,平阴县东阿、旧县两公社降雨186毫米,城关、栾湾、孔集等处降雨130~140毫米,麦田积水3133公顷。同时大风,小麦倒伏4667公顷。

1985年7月24日长清暴雨,历时3小时,平均雨量160毫米,降雨中心在界首、北马套、店台三村,雨量为200毫米。河水漫溢,山洪暴发,冲毁公路0.5公里,渡槽2座,护河堰150米,地堰1451条,粮田20公顷,民房15间,厂房16间,经济损失5.7万元。1985年7月29日历城县柳埠区突降暴雨,暴雨中心在窝铺,最大雨量为249.4毫米。由于三川汇流,最大瞬时入卧虎山水库流量达639立方米/秒,库内水位猛涨。8月8日在吴家堡镇北店子两处决口,长清县平安店镇50个村庄被淹,毁坏房屋835间,淹地0.34万公顷,淹没机井228眼。

平乐历史最大暴雨

我的家乡桂林平乐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是漓江、茶江、荔江的汇聚之处。6月11日至12日,桂林中北部地区普降暴雨或特大暴雨,致使三条江河水位迅猛上涨。随着三条江河的洪水不断汇入桂江,桂江水位快速上涨,13日7时前后,河水开始漫过堤岸,涌入岸边街道。 县里上岁数的人说,这次洪水“大得吓人”,县城几乎全部受灾,记忆里还从未有过。县政府的干部说,这是建国以来平乐县经历的最严重水患。13日18时,桂江水位达到105.19米,超出警戒水位7.1米。又经过4个小时的上涨,水位于22时前后突破当地历史纪录:105.39米。此时,县里的建筑已被水淹没了一层半至两层。 洪水把平乐县层层围裹。县城断绝了与外界的陆路联系,成为一座“孤岛”。

台湾历史上的特大暴雨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台湾不是宝岛而是灾难之岛,命运多舛与其所居位置有关。台湾的地理位置特殊,常饱受人祸与天灾的威胁,由于坐落于西太平洋极重要的经济、战略以及交通枢纽的地位,使之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因此在历史上,台湾的统治者经常更替;同时居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台风经常过往的位置,更使台湾不时遭受老天爷无情的摧残。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民众记忆犹新;历年台风所造成的作大水(水灾)毁屋断树、夺走人命。

桂林历史上的特大暴雨

1937年6月桂林水灾,饥民2.3万余人。

1942年5月25日漓江水位陡涨,数千户居民受灾。

1946年5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私人代表哈里逊上校飞抵桂林,了解水灾情况。7月6~7日连日大暴雨,外洪内涝,城内外尽成泽国。

1947年4月1日1时许,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崩塌房屋5间,死4人,伤18人。

1949年6月27~29日暴雨成灾,全市交通断绝。桂花园、訾洲、萝卜洲等处水漫屋顶,正阳路、文明路等低洼处尽成泽

1952年6月6日漓江上游山洪暴发,漓江水位达147.43(一说152.79)米。 1800余户、5800多人受灾。

1966年6月21日南郊暴雨,3个小时雨量达106毫米。相思江水猛涨,雁山公社7300多亩田地和30多间房屋被毁。

1974年7月16日漓江大洪水,最高水位146.80米。市区3O条街道被淹,5000多户居民受灾;郊区75个大队受到不同程度灾害。洪水持续3天3夜方退。

1976年7月8~12日桂林大水灾,最高水位146.94米。受灾工厂19个,损失75.7万元;受灾水田31652亩、旱地4733亩、菜地2282亩。

1978年5月16~17日连降大雨成灾,农作物受淹30543亩,受灾严重的6339亩。

1987年,象鼻山水月洞标记: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洪水位在此线下三十厘米。

1992年漓江洪水水位147.11米。

1994年6月17日漓江洪水水位147.06米。

1996年7月18日漓江洪水水位146.86米。

1998年6月24日16:42漓江洪水水位147.70米。

1999年7月11日18时30分桂江桂林水文站出现洪峰水位146.49m

2003年6月27日9时30分洪峰水位147.09m

2007年6月7日洪峰水位147.01m

历史上的黄河特大暴雨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黄河水灾主要在下游,集中表现为频繁的洪水决口泛滥和河流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洪灾的特点是,决口频次高,淹没面积广,水淹沙压灾情重,经济损失大,后果严重,影响深远。历史上的重大洪涝灾害事件有:

一、下游水灾: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

1933年洪水。1933年8月,黄河中游干支流发生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黄河下游南北两岸决口50余处,淹没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四省30个县,死亡1.27万人。

1958年洪水。1958年7月,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峰高量大,来势凶猛,京广铁路中断,在河南、山东两省200万防汛大军防守下,确保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1982年洪水。1982年8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下游滩区除原阳、中牟、开封三处部分高滩外,其余全部被淹,共淹没滩区村庄1303个,耕地217.44万亩,倒塌房屋40.08万间,受灾人口93.27万。

二、上中游水灾:黄河上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兰州市河段及宁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于上游地区暴雨少,洪水出现频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过去这些地区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所以洪水灾害较下游为轻。黄河中游的龙门至潼关河段,两岸为黄土台原,有滩地100多万亩,洪水漫滩时成灾。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后,渭河下游河道淤高,洪灾加重。

1981年上游洪水。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上游连降30多天连阴雨。经刘家峡水库调蓄后,9月15日兰州中山铁桥洪峰流量为5600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没农田4万余亩,倒塌房屋3589间,造成兰州市12万多人、数十个厂矿企业受灾。

2003年渭河洪水。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黄河中下游遭遇了罕见的“华西秋雨”天气,渭河流域先后出现了6次洪峰,8月30日咸阳洪峰流量5340立方米,咸阳、临潼和华县站均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决口8处,56.25万人受灾,迁移人口29.22万人,受灾农田137.8万亩,倒塌房屋18.72万间。

关中平原暴雨解析

专家详解

一、关中平原简介资料:

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中国陕西省中部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河北山。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公尺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公尺。由断陷而成,习称渭河地堑,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棉花。有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历史上关中屡有地震,1556年华县地震达到芮氏8级。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二:关中平原暴雨成因:

渭河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等于50mm,6小时大于30mm,1小时大于等于16mm的强降水天气。

1.如果在夏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7.8.9月在陕西中部一带激烈交汇,就会形成大范围的灾害性暴雨;

关中平原地区每年都可能出现这种暴雨天气。

2.有时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在一个地面上的水蒸气积累较多的时候,由于水蒸气的比重比空气轻,所以它与空气混合后的湿热空气的比重也会比空气轻,湿热空气就会上浮,形成一个上升的湿热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这时它的体积就会很快缩小到原来体积的1/1244,这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区,这时该区域就会吸引四面八方的空气来补充,由于这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的作用,就会使地面上的湿热空气旋转着上升的,由于旋转空气向心力的作用,所以它会更加强劲地吸引上边的冷空和下边的湿热空气前来会合,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强对流天气。

关中平原地区较易出现强对流天气,但范围小,影响程度不是太重。

3.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台风在关中平原一带极少出现,仅在1956年台风“温黛”过境陕西时带来暴雨天气。

这类暴雨在关中平原地区数十年难见。

三、陕西地区暴雨历史:

陕西每年暴雨多发区:省中南部的秦岭山区,汉中,安康,宝鸡局部,商洛南部山区等地。其中,陕南地区是中国比较少见的暴雨多发区。

在陕西,陕南的暴雨多发于6.7.8.9月,关中平原地区在7,8,9月,陕北在9,10月。且具有“七上八下”的特点。

尤其是2010年七月,陕西暴雨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人员伤亡之大,财产损失之重,地质灾害之多且重,为数十年来极其少见。

资料:在对关中平原近200年来历史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时期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81次,平均每2.53年发生1次,从民国中期开始该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该地区洪涝灾害以第二级(中度偏涝)为主,共发生47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58%第三级(大涝)共发生24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9.6%第一级(轻度偏涝)和第四级(特大涝)分别发生7次和3次,各占洪涝灾害总数的8.6%和3.8%。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渭河中下游的西安、蓝田、周至、渭南、华县、大荔、华阴以及洛河下游的铜川、千河下游的宝鸡等县市。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多集中在夏秋季的7~9月。此外,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稀少,所以同样的降水量在该平原较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发生。

详解(完)

希望对你和广大网友有所帮助。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8842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