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26号宁安静默一天静默到几点

乌镇在哪2023-05-10  28

广西宁明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今日(31日)发布通告,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经宁明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在宁明县全域实行静默管理。静默时间自2022年7月31日8:00时起,暂定3天。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朝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经济中心。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原本是宁古塔将军镇守的驻地,同时也是清朝皇族的家乡,最初是清朝用来管辖东北一带事务的要地,基本上哈尔滨以东南都归它管,直到顺治时,宁古塔才逐渐的成为了流放地。因为那里维度偏高,所以常年冰冻严寒,每到八月就开始下雪,环境十分的严酷。

而且当时清朝的南方和西北还没有完全的稳定,而东北是皇族的老家,更加让人放心,而且当时遭到沙俄的侵入,所以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不仅能让他们受到严寒之苦,还能帮助国家镇守边疆,宁古塔也成为了最出名的流放地,在顺治年间,因文字狱或科考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就可达上千人。

但是随着他们的到来,也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此外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宁古塔没有塔,宁古塔是满语,宁古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个。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传说,曾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宁古塔因此而得名。

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在清代却是让人听了会吓得睡不着觉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魔咒,多少人宁愿死,也不到宁古塔。

死虽然可怕,但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宁古塔,却是个让人生不如死,想死又死不了的神奇地方。

喜欢看清代影视剧或《清史》的人,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发放到宁古塔。宁古塔,在清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被流放的犯人,多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狱。这里,是流放者的地狱。

清朝时,东北虽然是满族的兴旺

之地,但除了沈阳等少数城市,铁岭除外,其它地方实在荒凉的很,。据《 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宁古塔当时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这里环境恶劣,气候 异常,寸草不生,五谷更无法生出,人迹罕至,但是经常可以看到老虎,狗熊等珍稀动物的身影。

从北京到宁古塔,从地图上量一下,就知道是不远的距离,东北天气,你懂得。你是被流放,不是去渡假和户外运动,你的交通工具,不是 汽车 ,而是两支脚,路上很艰辛,可想而知。,

有些人甚至还没有走到宁古塔,就成了老虎和狼的攻击,或成了老虎,豺狼腹中美味。据说,当地人恶昏了,也会成为食人族。

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是否可以念一声阿弥陀佛了?别急,”流放宁古塔”后面还有

一句话:”给披甲人奴”。被流放的人是以奴隶身份到这里的,马上就会分。主人一一被甲人,也就是兵。

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杀可做没有任何自由的苦力,有的被换马,有的女人被卖到妓院,人间的悲剧,每天都在这里重复上演。

据统计: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总数在150万人以上。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很少有贫民百姓,绝大部数是江南文人,名士官员。

可想而之,他们当中有多少贾宝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宝钗式的娇小姐,因 言语!、获罪,或受株连而到了这鸟都不愿飞过去的苦寒之地,他们吟诗作别,享受安逸惯了,怎么过得上这种生不如死,还要饱受精神上的屈辱的生活。

因此,很多人即使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也因为受不了这种与之前生活天壤之别的折磨,早早地死去。因此宁古没有塔,这就是清朝人死都不愿意在那里的原因。

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的名字,而是从满语音译而来的地名,“宁古”在满语中是“六”的意思,“塔”则是“个”的意思,因此宁古塔如果从满语直译的话就是“六个”的意思。据说宁古塔是清皇室祖上的龙兴之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曾经命名此地为宁古塔贝勒,因为他的六个儿子曾经居住在这儿,后来简称为宁古塔。宁古塔地址偏僻,在辽东的极北之地,距离当时的京城大概有七、八千里的距离,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相较于岭南的偏僻而更加荒无人烟的极北了。

清朝初年的时候,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受管辖于吉林将军,虽然是龙兴之地,但是成为了当时朝廷的流放囚犯的主要地点之一。根据清朝对于流刑的严格规定,当时根据远近距离将流放氛围三到四个等级,而宁古塔在当时就是最高级别的流刑,即4000里(极边和烟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丁酉科考案中的吴兆骞以及许多的 历史 名人都曾经是这里的流放犯。

清朝人不愿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原因其实可想而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地远、艰苦为奴为婢、重罪。

其一就是路途遥远。对于古人来讲,流放不是说人把犯人运到目的地,让他们服役就好,而是要让犯人亲自步行到那里,这样才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往北走,尤其是这种极寒之地,一路上路过的很多地方也是寸草不生,或者就是遇到野兽出没,据说很多人半道上就死掉了。清朝也曾因为经常有犯人被冻死而改换流放的月份。其次就是,即便到达了目的地,也并不是去坐在监狱里面就成了,而是要从事极重的劳动,或者为奴或者就是做苦力,三餐也并不保证“营养”。当然,也有一些文人到了当地受到了优待,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整体的流放犯生活的质量就很好。最后就是,一般流放到宁古塔已经是清朝最高的流放级别了,这样的大案子往往也会牵连众多,所以人们对流放宁古塔也一直都心怀畏惧。

宁古塔现在归属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这是在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

宁古塔没有塔,宁古塔满族语意为“六”,也是满族传统姓氏,后来宁古塔满人按汉族音译改姓刘。那么清朝人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愿意被流放宁古塔呢?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严寒

清朝时期的黑龙江非常冷,是明朝弘治年的小冰河时期的过渡期。即使是过渡期,黑龙江一年仅有几个月的暖季,大部分时间是被冰雪覆盖。就连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那时黑龙江都都是很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刮在脸上很痛,有时在外时间长鼻子、脸都冻破,何况是清朝时期。不过现在的黑龙江冬季比较起来,没有那么冷,而且冷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

二、荒凉

那时黑龙江人烟稀少,特别是宁古塔地区更是荒凉。实际上满清统治者之所以把大量犯罪官员流放到宁古塔,不仅仅是惩罚犯人,更大的原因是宁古塔是满清发源地,他们不想让此地一再荒凉下去,他们想通过流放犯人,使宁古塔重新恢复太祖当年的辉煌,为满清统治者留出后路。

当时宁古塔驻扎着“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军人。根据满清统治阶级制定的政策,这些人属于中等人。就是他们和真正的军人不同,他们战时为军,平时为民。就类似于解放后的生产建设兵团那样的性质,有时也兼职猎人。而这些犯人都属于官奴,在宁古塔这些犯人和家属就属于这些披甲人的奴隶,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披甲人手里。而关外的这些披甲人比较野蛮,这些犯人和家属肯定是没有好结果。

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宁古塔不但荒凉,而且野兽出没频繁,主要是熊、狼、老虎等,这些都对人类造成很大威胁。六七十年代这里的农村熊瞎子和狼也是经常出没,时常有伤人事件发生。

三、交通不便

宁古塔地区非常荒凉,交通非常不方便,这些被流放的犯人又是贵族阶层,哪里受过这样的苦,何况那些小脚妇女们。有时没有到地方,这些人由于疾病、野兽、人为等原因就死在半路上。

满清官员之所以害怕流放宁古塔,主要就是这里生存环境恶劣,野兽出没频繁;由于过于寒冷,农作物生长也困难,食物来源一般就是狩猎,粮食紧缺。另外一些人为因素,这些人到这里可以说就是九死一生。

宁古塔没有塔,这只不过是个地名,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这个常常觉得宁古塔是个有塔的地方,其实是有点想当然了。

很多人因为看清朝电视剧对宁古塔很熟悉,因为皇帝在惩罚罪犯的时候常常说一句话: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遇赦不得返京。

说实话这个惩罚其实还是挺严厉的,清朝时候宁古塔为戍边苦寒之地,现在位置在黑龙江一带,东北大家知道,冬天奇冷无比,现在人有了空调暖气等,所以那里的人生活得很好,但在古时候哪有什么取暖的方法,加上去那的都是罪犯,皇帝就是让你去那受罪的,因此即便有棉衣火炭也不会给你用,因而去那的罪犯是吃不好,睡不好,忍饥挨饿的,很多人因此冻饿而死。

另外与披甲人为奴,所谓的披甲人,就是戍边的士兵,宁古塔与当时的沙俄接壤,因而驻扎有军队,所以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那些当兵的当奴隶,奴隶是什么待遇大家应该很清楚吧,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还会虐待凌辱,过着牲口一般的生活,而这也是皇帝用意,发往宁古塔,让你过上奴隶一般的生活。

还有一点考虑大概是宁古塔乃满清发源地,虽然环境恶劣,但确是龙脉所在,为了保持龙脉的人气发达,就必须不断的派遣一些人去那增添人气,所以把罪犯发配到那给满清的龙脉做点贡献吧。

由此可见宁古塔真得不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人一旦被判发往宁古塔,那真得是九死一生,如果再加上遇赦不能回京这一点,那这辈子算是完了,下场都将是极其悲惨,好在 历史 已经过去,现在的宁古塔早已改了名字,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快乐。

宁古塔没有塔。

宁古塔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中“六”音“宁古”,“个”音“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就是“六个”。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就是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清朝喜欢把戴罪之人流放到宁古塔,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的宁古塔本身属于苦寒之地,人烟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二来宁古塔远离北京,流放路途已经达到了清代对流放距离的最高标准,被称为烟瘴的四千里;另外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也是稳固的大后方,被集中押解到这种地方的重犯折腾不出别的事儿,朝廷放心。

流放到宁古塔的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押解途中有多可怕?

“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也许这个表述夸张了,但在整个流放途中,犯人必须戴着枷锁,抵达宁古塔后才能打开,可想而知有多惨。如果遇上下雨,木质的枷锁会变得更加沉重,寸步难行。

路途遥远,少不了遇上高山密林、悬崖陡坡之类的,行动不便的犯人稍不留神可能就出事。还有一种是举家都被流放的,那他们的女眷就更凄凉了,靠着三寸金莲长途跋涉已经够惨,更可怕的是随时可能会被押送人欺负,生不如死。

抵达宁古塔需要历时四五个月,不少人根本受不住,在路上就被折磨死了。

二,到了宁古塔怎么生存?

宁古塔常年冰封,著名诗人吴兆骞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对于被流放的官员而言,这里远离京城,曾经的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要么成为最低贱的奴隶,好点的也就是去当差。如果是官员或者有名的读书人,会被安排到驿站、矿山或衙门等地方服杂役,这种已经算美差了。想要从宁古塔回到原居地,是遥遥无期难于上青天。

都说长痛不如短痛,也许就是很多人宁肯在出发前自杀,也不愿意踏上流放之路的原因。

宁古塔没有塔,是座城,清朝的一个区域。

乾隆初年《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除了“发配边疆”,在清朝 历史 剧中,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而这宁古塔的名号也就由此为大家所熟知。那么宁古塔是什么?是一座塔吗?

宁古塔是一座城,也是清代的一个行政区域,是当年的省会大城市,甚至是当年渤海国的首都上京龙泉府。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宁古塔满语意思是“每六个”,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以中原王朝的眼光看,这里属于偏远边疆地区,这里一定是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简直不是人活的地方。诚然,如东北其他地区一样,这里气候寒冷,如《宁古塔纪略》里记录“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向日照灼不消。”

方拱乾曾恨恨的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也就是清朝人不愿来此的原因。

一、清代的人觉得去宁古塔生活太遥远太艰苦了。清初期的宁古塔去京师以北极远,土地荒凉,行人视为畏途,还天寒地冻、野兽横行、人迹罕至、道路崎险。而那些被发配的人一般从小就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突然身无分文成为了别人的家奴,身份的落差也让人难以接受。有的文献中传说流人未到目的地就可能在路上被“虎狼所食”,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二、尤其官员,贬为流人身份,被发配宁古塔,往往就代表着自己仕途永远的终结,甚至殃及子孙后代都得呆在这儿。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都化为乌有,甚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从当地走得出来。

流放宁古塔的罪犯以获罪文人、犯罪官吏等为主,普通百姓也很多,但是在 历史 上基本留不下名,从顺治开始到乾隆年间封禁满洲故地,大规模的流放就有数十次,直到乾隆之后才开始慢慢减少,逐渐改发配新疆。

宁古塔不是塔,只是满语的音译词,原来是六个的意思,相传努尔哈赤父辈兄弟六人曾居住于此,故称此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六祖城至今仍在,在辽宁新宾永陵镇境内。

清朝时期哈尔滨以南、以东都是宁古塔的辖界,主要就是今天牡丹江一带,如此风景秀丽、令人心驰神往的好地方为何会成为清朝人的梦魇呢?

在古代,有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法叫做流放。统治者为了彰显仁德,不降重罪的犯人处死,而将他们发配到千里之外、了无人烟的清苦之地,开垦荒地、种田铺路,戍守边疆,既能让他们劳动改造,又能创造GDP。而宁古塔就是清朝的主要流放之地,被流放人数高达150万之众,且以江南文人、官员为主。

古代不似今天有发达的交通工具, 千里迢迢,几个小时就到了。就算有,犯人也不配使用,他们是赎罪之人,得带着厚重的枷锁和脚链,在士兵的驱赶中,靠双脚一步步走到宁古塔,从北京到黑龙江又何止千里之遥!

犯人这一路堪比唐僧西天取经,要历经磨难,虎狼野兽的撕咬、流感瘟疫的肆虐、恶劣天气的侵袭、看守士兵的毒打都能要了犯人的小命。

能够活着到了宁古塔,才发现磨难才刚刚开始。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天气,古代的宁古塔绝对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体质不好的人根本活不过那里的冬天。

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是给披甲人奴,披甲人就是驻守宁古塔的士兵,是这里的主人。犯人刚到这里就会被分配到各个披甲人手下做奴隶,听从披甲人的号令。

奴隶是没有任何自由的,只是主人的一件物品。女犯人惨遭蹂躏,玩够就被卖到妓院;男人每日做繁重的苦力,有的会被换马或是任何主人喜欢的物件。长时间守着这苦寒之地,披甲人心理都有些变态,喜欢虐待犯人,毒杀犯人,就算打死了也不犯法。

这些流放的犯人多是文人、官员出身,因为政治错误流落至此,本来体力劳动就很难承受,还有遭受谩骂毒打,精神备受折磨。

有生之年无法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未来只有黑暗没有光明,这种没有奔头的活着比死亡更可怕,所以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想被发配去宁古塔。

首先要科普的一点是,宁古塔这个地方可没有塔,只是个地名而已。清朝时期有不少人犯了罪都是要流放去宁古塔的,这些人中有不少的官吏,同时平头老百姓也有不少,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大规模的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十批之多。一直到乾隆时期,这种现象变的比较少了,犯人全都发配去新疆了。

宁古塔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是满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非常的偏远,环境非常恶劣,根据记载来看,此地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适合人类生活。 历史 上曾有人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也猜测到了为什么清朝的人宁死都不肯来这里了,到了这个地方可谓是九死一生,先不说条件恶劣,如此偏远的地方,想要顺利到达都是非常难的,一路上什么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况且流放之人,之前最起码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的,突然到了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受的了。

在宁古塔,九月份便开始下雪,犯人们一年四季都是单衣,棉衣那是痴心妄想,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即使勉强能够活着,身体也够呛了,大多数流放之人挺不过一个冬天的。所有官员都知道宁古塔的情况,自然是不愿意流放去那里,只要去了那,自己的仕途肯定是完蛋了。

基本上在那里的人,能不能熬过冬天全部都看运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边境有人入侵,这些犯人们还要充当敢死队,和对方作战。清朝之人几乎都听过宁古塔的大名,民间管此处叫做,人间炼狱,他们宁死不去也很正常。

清朝的影视剧在现代非常盛行,相信看过相关影视的朋友们都会经常注意到一个地方,那就是清朝处罚重犯一般都会发配前往的宁古塔。

一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座怪异非常的塔制建筑,最后再加上处罚犯人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座塔形的监狱。

没有塔的宁古塔以及宁古塔的意思

但实际中的宁古塔根本就没有塔,宁古塔是类似于古代新疆和南方蛇虫横行之地的犯人发配重地。

宁古塔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在现在的黑龙江边境以及深入西伯利亚的一大块地方,常年寒冷万分,一到冬天就大雪皑皑,在那个年代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人间绝境。

在满人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发源于宁古塔地区的,而他们的祖先有兄弟六个人,这兄弟六人联手构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最终在宁古塔地区打下了一片天地,后来经过慢慢发展,这才构筑出了他们最开始的部落架构。

当时会发配往宁古塔的主要有两种人,第一种就是明朝的降兵降将们。

清朝披甲人以及发配往宁古塔的披甲人

这些降兵降将们身上有着比普通人强上很多的战斗力,而旗人本身的数量是极其稀少的。

他们仅以20万的人口数量就统治了一个人口将近上亿的庞大帝国,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就遭遇到了兵源不足的尴尬,于是他们就利用降兵降将为他们驻守起了边疆。

如果看过美剧《权力的 游戏 》的朋友这个时候脑海中可能就会浮现一个词,守夜人。

(权力 游戏 中的守夜人)

在漫漫的长冬中,他们以罪人的身份守护起了自己仅存的一丝荣耀,用漫无边境的痛苦救赎自己的罪过,他们一旦步入此门,将永生永世不得翻身,不过披甲人和守夜人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们可以结婚生子。

发配往宁古塔为披甲人们做奴隶的犯人

而除了披甲人之外,当时也会有一些犯下了重罪的官员以及平民百姓们会被发配到宁古塔。

而在这些为奴的发配者中,官员文人与平民百姓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当时的宁古塔除了披甲人之外,还有着不少满清的旗人,他们对有文化的读书人都是比较尊敬的,所以一般种地、做苦力活的工作并不会让官员文人发配者们做。

他们会让这些有文化的人帮他们管理当地的事务,然后帮他们教他们的子女认字、读书。

流放宁古塔罪名的恐怖之处

在现代,黑龙江地区冬天因为白雪、冰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所以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发配宁古塔的恐怖地之处。

首先当时的发配者们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因为要受罪的原因,他们只能靠步行的方式通过千里迢迢的赶路前往宁古塔。

所以在那个年代,发配是要比死亡还要可怕的,因为古人有着很浓的家乡情怀,一想到要去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走那么远的路程,死后还不能安葬在家乡,很多人都是会感到头皮发麻的。

不过他们可不敢自杀,因为一旦自杀的话就会祸及到家人,所以他们宁愿死在半路也不愿在家中自杀。

流放之法应当可以在今时使用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古代的流放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虽然我们现在的犯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但是相比于他们犯下的大恶来说却是远远不足的。

就单单说现在的人贩子吧,他们绝对是最不可饶恕的犯罪者之一,仅仅只是关押和劳动我觉得是无法惩罚他们罪恶的。

所以说宁古塔是没有塔的,而对当时的犯人来说,宁古塔是他们宁愿承受死亡惩罚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因为这一路山高水远只能步行、条件恶劣万分又远离家乡,因此他们是宁愿死亡都不愿意去的,不过他们可不敢就这么一了百了,因为他们还有着家人的牵挂,为了家人不受到牵连,他们就必须得按照规则行事。

宁古塔本身是没有塔的,它的遗址在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附近,现在那里已经发展得非常不错,因此让人很难明白清朝人为何死也不愿意到那里去。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先要了解下宁古塔本身。

宁古塔用满语分开来解释,“宁古”指得是“六个”,而“塔”则是台的意思,据说当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便是居住在此,因此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他们便被称为“宁古塔贝勒”,也可以说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起初,宁古塔是清朝提供八旗兵源、戍边和军队储备物质的军事重镇,后来由于清朝将都城迁到北京,地处偏远的宁古塔逐渐失去了边防重镇的重要性。

当然,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也不能不闻不问,而宁古塔地处偏远,天气苦寒,四季冰封,据当年曾流放在此的人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总之,是个气候极为恶劣的不毛之地。

清朝统治者非常聪明,他们将这个地方做为了改造犯人的劳改农场,一是为了让罪犯们悔过,再者也为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直到现在的清宫剧中,皇帝还总会有句台词:“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可见发配宁古塔一定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清朝文人方洪干就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为什么他会这样感慨呢?

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从北京到宁古塔要走几千里,路途遥远,又是戴枷而行,全靠两只脚划拉,一路上风餐露宿,倍受折磨,光是长途跋涉就能把人折腾个差不多,许多人并不是在宁古塔死掉的,而是不堪其苦,在路途中就死掉了;

二、好不容易走到了宁古塔,就要给“披甲人为奴”,所谓“披甲人”就是当地的驻军,既然是做奴隶,也就是劳动改造,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什么苦做什么,什么累干什么,总之不要想有安逸日子。再加上居住恶劣,饮食条件也非常差,没有个好身体在宁古塔是活不下去的;

三、既然活不下去,就想办法“越狱”,可是宁古塔周围不是森林就是沼泽,人烟荒芜,常有虎熊出没,很有可能还没逃多远就迷失了方向,最终不是冻死就是被野兽吃掉。

当时被流放在宁古塔的多是科考大案和文字狱相关的江南大儒或者达官贵人,这些人家庭富裕,自幼便养尊处优,哪里吃过什么苦,所以在宁古塔这么恶劣的地方,受不住极寒的气候,再加上水土不服等等原因,能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纵上所述,就明白清朝人为何死也不愿意去宁古塔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750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