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天与夏天的天黑与天亮的具体时间

北京冬天与夏天的天黑与天亮的具体时间,第1张

冬至那天日出是7:33分,日落是16:53分,夏至那天日出是4:46分,日落是19:47分

(北京时间):

子时:23点到01点 丑时:01点到03点

寅时:03点到05点 卯时:05点到07点

辰时:07点到09点 巳时:09点到11点

午时:11点到13点 未时:13点到15点

申时:15点到17点 酉时:17点到19点

戌时:19点到21点 亥时:21点到23点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总要先看到日出,即东边地点的时间比西边地点的时间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这种因经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划分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分地方时相差4秒。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地方时大约相差4小时零8分钟。

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标准时),而北京实际地处东经116°25′,北京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4分41秒。

扩展资料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虽确定方法不同,但两者所标示的天象是吻合的。譬如,斗柄指向法以斗指正南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定气法”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时也同样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它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

现行的“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

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柱_

太阳下山时间夏季在晚上7点至8点;冬季在下午5点至6点。

各地、各季节太阳下山的时间都各不相同。纬度越低的地方,太阳下山的时间越接近于下午6点;到赤道上时,太阳永远在当地时间的下午6点下山(落到地平线以下)。如果是在高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下山的时间与季节有关。越靠近夏至节气,太阳下山的时间越迟;越靠近冬至节气,太阳下山的时间越早。

例如:秋分太阳下山时间,日出:06:01,日落:18:08,不同地区间有不同的日落时间,在中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秋分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不足为奇。秋分时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8633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