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第1张

司母戊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现在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铸品,高133cm,口长110cm,口宽79cm,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重832.84kg。

司母戊鼎于1939年出土,当时因为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们担心会被日军发现,故又重新埋入地下,在1946年6月重新挖出。

武官村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属于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在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商代墓葬、十几座商代王公大墓。

问题一:请问,司母戊鼎是在哪里出土的? 1939年3月,出土于安阳武官北地,1939年躲过日本人三次掠夺后,藏匿于安阳武官吴培文家东屋草房内;1946年--1947年,陈列于原安阳县古物保管会院内(今安阳市县东街四号院)1947年秋,司母戊大鼎运到原驻YU北 *** 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部(今河南省新乡市);同年,司母戊大鼎运抵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大鼎陈列于中国国家BO物馆。

一言九鼎,九鼎的传说与铜器的起源夏代初年前后,大禹德行有嘉,率人平冶水土,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远方的部族将本地的山川和珍奇物产画在图上,还将贵重的铜贡献给九州的长官。禹征集九州的贡金,铸成九只大鼎,并将九鼎置于都城,代表全国九个州,象征执鼎者拥有统冶天下的权力,受万民的拥戴。九鼎因此为被奉为传国宝器,世代相传,国脉相继。

问题二:司母戊鼎的出土有何意义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铸造,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根据测定,司母戊鼎含铜,锡,铅。这三种金属的比例比较合理,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请参考!

问题三: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问题四:哪位高人概括一下子繁昌县孙村人字洞人类遗址,初一的问题,不要长篇大论。还有司母戊鼎在那里出土的。 人字洞位于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南坡,海拔高度100米,是一处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形成的洞穴,是早抚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息场所。洞穴堆积厚度约30米,宽8~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称人字洞,自上而下分为8层。

人字洞遗址发现于1998年5月,经过多年的挖掘,考古学家在人字洞发现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灵长类的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十分珍贵。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10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迹,上面的打击点甚至极其细致的修理疤痕都清晰可见。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作的工具,在距今200万~24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后母戊鼎出土的地方:

朝代,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2627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