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点45分是晚上十点四十五分。一天24小时现在一般是分为晨8个小时(包括凌晨、早晨),午8个小时(包括上午、中午、下午),晚8个小时(包括傍晚、晚上)。具体区分的时间段如下:
凌晨:0时至5时;早晨:5时至8时;上午:8时至11时;中午:11时至13时;下午:13时至16时;傍晚:16时至19时;晚上:19时至24时。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按照24小时制,23点就是23点。按照12小时制,23点是晚上11点。
在二十四小时之中的时间书写的格式为“小时:分钟”(例如01:23),或者为“小时:分钟:秒钟”(01:23:45)。不足10的数字前面要补充一个零。
这个零在小时部分并不是必须的,但却非常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体规定的计算机应用中(例如ISO 8601)。
小时的由来: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十二地支计时,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时,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记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