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哪些古井啊(除白沙井外)?

长沙有哪些古井啊(除白沙井外)?,第1张

岳麓山:白鹤泉

(传说有仙鹤飞到这里,就出现一眼泉水,在麓山寺旁边)

青枫井

藩后街:名字不记得了,就在街口不远,有两眼井,但是已经废了,不过政

@府修了个木棚......

蔡锷路和人民路交界的西南角,有个丰泉古井,所在的社区就叫做丰泉古井社区......

第一师范附近的青山祠社区妙高峰巷有口老井

古潭街黎家坡的遐龄古井,现在也臭了........

古代城镇离不开水,寺院、庙宇也离不开水。寺庙选址必在泉水丰富的地方。在寺庙建筑群中不仅常有名泉名井,而且凿有大面积蓄水池塘,如观音池、莲花池、碧水池、净碧池、放生池等等。长沙素有水乡之称,一些大寺院的布局便是典型的“水院寺”。如原开福寺,一进寺院山门,全院便是水,碧浪湖碧波荡漾,莲花池微波粼粼,而湖水之间又点缀着龙泉井、鸳鸯井等众多名井。

龙泉井

龙泉井在古开福寺大雄宝殿后的天井中,为古开福寺十六景之一,与鸳鸯井属同一泉脉。寺内碧浪湖、白莲池、放生池等均由龙泉水所汇集。今人李诚作《龙泉井》诗云:

井度灵泉锁月光,冰清玉洁暗流长。

百川汇聚风云起,鲤跃龙腾入海洋。

杨斌文《开福寺白莲池》联云:

莲谢池闲,赏景随时,漫步丛林寻福地。

花飞寺静,飘香何处,追踪胜境启慈心。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湘江东岸的凤嘴,即今开福区开福寺路,是我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

开福寺,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沙门保宁在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的支持下创建。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

宋仁宗赵祯嘉祜年间,沙门紫珂对全部寺宇修缮一次。北宋末年,寺内及其附近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16景。寺庙依紫微山而立,伴有碧浪湖,古樟掩映,碧水萦绕,风景幽美宜人。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栻浏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称“自为此邦登临胜境”。明代文人李冕,写有《开福寺》诗: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

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千余年来,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今开福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可惜紫微山已填人碧浪湖,虽地域不如昔日广阔,但仍是殿宇宏丽,气势非凡。整个寺院以3米高的红墙环绕,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及两厢的堂舍等。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宽8.5米。上作三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定顶,鳌鱼鸱吻。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泽斑斓。山门联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布政使韩葑所书。联云:

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问,花岗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中置陶宝项,两端为鳌鱼鸱吻,檐角高翘。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

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龙井、玉泉

岳麓山古麓山寺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日“龙井”、“玉泉”。井内各有一尊龙头,以花岗石雕琢而成,水自龙口中流出,形成井池,泉水异常清洌。麓山多泉涧,早有记载,盛弘之《荆州记》云:“长沙之西岸有麓山,其中有精舍,左右林岭环回泉涧。”“精舍”,即古麓山寺和道林寺也。

古麓山寺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268),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刘禹锡亦曾吟咏:“高殿呀然压苍破.俯瞰长沙疑欲吞。”唐代诗人曹松《题岳麓寺》诗云: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过夕阳沉。此地良宵月,长怀隔楚砧。

唐开元十八年(730),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长沙马续常所撰《古麓山寺》联概括了古麓山寺的地灵人杰,联云: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1986年以来,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大殿为仿唐建筑风格,垂檐歇山顶,施黄琉璃瓦,面阔7间,殿内重塑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及阿弥陀佛等佛像。山门作牌楼式,精雕细镂,盘龙雕凤,极尽华丽。上书“古麓山寺”,两旁对联为清末王阊运所撰,笔势苍劲,联云: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面祀弥勒佛,背面为韦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18尊,中栋为新建大雄宝殿,由42根石柱支撑,殿中塑全身佛像3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一如旧制。由中殿拾级而上,达后殿藏经阁。藏经阁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遗迹,今新塑观音菩萨像高约4米。石拱门集李邕句联云:

万亿香水海;百千日月光。

玉泉山

玉泉山水在长沙市玉泉街观音寺内,原有玉泉池,广丈许,泉出石罅间,池内如明珠万斗,涌起不绝。水色清碧,细石流沙,绿藻翠荇,一一可辨。惜寺与井早废。观音寺又名玉泉山、接龙庵。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接龙庵在长沙府署前,即玉泉山观音寺,国初建,康熙四十九年(1710)太守薛琳声修。”乾隆十二年(1747)长沙府知府吕肃高重修观音寺,重建莲台,门联云:

法劫几经年,菩萨衣食观自在;

莲台今再造,苍生从此乐升平。

成丰(1851—1861)间众姓续修。寺坐北朝南,庙基长83米,宽18米。清顺治七年(1650)长沙府知府张宏猷在西长街也建有观音寺,然而西长街香火不盛,玉泉山却是一天盛过一天。

旧时,玉泉山还是长沙祈晴或求雨的重要场所。玉泉山坪内建有戏台,台上架着一个用纸扎成面目狰狞的大鬼,说是“旱魃”,因天久不雨,遂鸣锣击鼓,将“旱魃”斩之台下。民国十三年(1924)长沙发大水,省长赵恒惕亲往北门外祭江。祭毕,又迳赴玉泉山,拜祭陶、李二真人。

1938年“文夕”大火,观音寺仅剩戏台和佛像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重修。1966年佛像送交开福寺,庙堂改为街道工厂。早几年玉泉街口尚见“玉泉”砖拱门一座,今日无存。

万福井

万福井在万福禅林内,遗址在今开福区千佛林巷,原为龙兴寺旧址。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宋明时屡有修建。明洪武中户部郎中、湘乡进士刘声远《雪中过龙兴寺留宿方丈》诗云:

雪卷蓝舆入翠微,凭栏顿觉故心非。珠浮钵面人犹卧,月上松枝鹤未归。

楼殿玲珑云外回,烟霞缥缈望中飞。老僧课罢残经后,坐对孤灯补衲衣。

明末寺废。清初洪承畴经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后更名万福寺,是清初规模最宏大的佛寺之一,陶汝鼐《重修万福禅林碑》记载了禅林及万福井的景色:

种树绕恒,依莲作社,迁其茶庵,以临周道。建大士殿,云房翼之虚,其中为祖师、伽蓝二堂,殿后接宇为轩三楹,肖韦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规流为池。池有岛,岛上为阁,祀龙神,竹树环映之。距泉数十步为香积厨,则山门廊庑、钟鼓之楼,丹垩焕然,成大兰若。

民国时寺废,泉井却一直残留至上世纪80年代。

禅林井

禅林井位于天心区熙台岭,原为自在禅林用井。今井已废,条形麻石砌成的井台尚存。一石上刻有“河迹二千丈,内不准起造”字样,疑为古代长沙官府禁止在泻洪河道建造建筑物的禁碑。

自在禅林即自在庵,是长沙比丘尼“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个,民国时长住比丘尼达百余人。长沙的禅林自古就有名气,唐大历中诗人常建《潭州留别》诗就表达了对长沙禅林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云: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宿帆谒郡佐,怅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写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难怪常建对长沙禅林如此一往情深。

自在禅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环境幽美,景致宜人。进人山门便是大厅,宏伟庄严,令人肃穆。大厅右是清规堂,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场所。大厅后有一长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进为韦驮殿,韦驮菩萨显现将军身,以维护佛法保护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韦驮殿两旁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杂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内有两线长方壁,左壁上绘声绘色唐朝十八学士,右壁上则绘宋代七贤。画笔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鱼池,禅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盖,格外清雅。从客堂再进是大雄宝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供药师佛,左供阿弥陀佛。殿内罗列香、花、灯、幡,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右边有过道通禅堂,禅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边有过道通斋堂。一眼望去,大佛殿、禅堂、斋堂恰成一品字形,构筑设计,煞费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南湖路南侧古堆山下,为太乙寺用井。

据《湘城访古录》载,太乙寺即为古时上清宫,唐时太乙真人在内炼丹,后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润门(今小西门)内,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迁至南门外沙湖桥。“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龙,长七寸许,常隐,盛夏偶出,磁盆浴之,头麟爪毕见。”明正德中长沙府知府陆相诗云:

野寺高林太乙坛,药池龙井号真宫。双峰阙处湘江白,一雁来时锦树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岂无仙子夜乘鸾。山灵不薄红尘吏,终日依依傍石阑。

据清《善化县志》载,“太乙寺后有九龙池,方仅尺许,深二尺许。水泉不涸。旁有炼药池,相传为太乙真人炼药处。寺内有宋钟一口,上镌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岳化成禅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志》载:

太乙真君寓居于太乙寺,为药池炼丹。时疫疠大行,家书一符与药,随愈。闻旧太乙池在德润门内,有僧名孤月长老,与之酬和往来,后来莫知所之。药池、龙井尚存。

龙王宫古井

龙王宫古井为原龙王宫用水井,上世纪90年代初尚存残迹。

龙王宫全称为少白龙王宫,又名龙王庙,位于开福区今新风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龙王宫原名白善祠,祀白龙王,嘉庆初毁于水,道光十八年(1838)众姓捐置地基重建。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庙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一尊魁梧的龙王大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龙王宫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被捣毁,庙宇改建街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拆建为居民住宅大楼。

龙王宫井作为一般寺庙用井,并无特殊,但它作为历史上数十年的消防用井,却为长沙的民间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7年,长沙市26个民间消防组织联合成立了“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参加该会的“水龙公所”、“洋龙会”、“救火会”等统一名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救火会”。“长沙市消防联合会龙王宫救火会”,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鳌、队长黄海春。当时长沙的寺庙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一定的场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数救火会都设在寺庙内。除龙王宫救火会外,还有乾元宫救火会(在坡子街)、天妃宫救火会(在南门口登瀛桥)、多佛寺救火会(在小东茅巷)、烟霞庵救火会(在北正街)、判官庙救火会(在中山东路)、二圣庙救火会(在中山西路)、汤公庙救火会(在小吴门外正街)、洗药庵救火会(在大古道巷)、天府庙救火会(在楚湘街)、陶公庙救火会(在沙河街)、观音寺救火会(在西长街)、肃靖坊庙救火会(在通泰街)、金龙殿救火会(在草上河街)等等。这些寺庙救火会常贴出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对联,如:

事有备以无患;门虽设而常关。万福井

万福井在万福禅林内,遗址在今开福区千佛林巷,原为龙兴寺旧址。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宋明时屡有修建。明洪武中户部郎中、湘乡进士刘声远《雪中过龙兴寺留宿方丈》诗云:

雪卷蓝舆入翠微,凭栏顿觉故心非。珠浮钵面人犹卧,月上松枝鹤未归。

楼殿玲珑云外回,烟霞缥缈望中飞。老僧课罢残经后,坐对孤灯补衲衣。

明末寺废。清初洪承畴经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后更名万福寺,是清初规模最宏大的佛寺之一,陶汝鼐《重修万福禅林碑》记载了禅林及万福井的景色:

种树绕恒,依莲作社,迁其茶庵,以临周道。建大士殿,云房翼之虚,其中为祖师、伽蓝二堂,殿后接宇为轩三楹,肖韦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规流为池。池有岛,岛上为阁,祀龙神,竹树环映之。距泉数十步为香积厨,则山门廊庑、钟鼓之楼,丹垩焕然,成大兰若。

民国时寺废,泉井却一直残留至上世纪80年代。

禅林井

禅林井位于天心区熙台岭,原为自在禅林用井。今井已废,条形麻石砌成的井台尚存。一石上刻有“河迹二千丈,内不准起造”字样,疑为古代长沙官府禁止在泻洪河道建造建筑物的禁碑。

自在禅林即自在庵,是长沙比丘尼“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个,民国时长住比丘尼达百余人。长沙的禅林自古就有名气,唐大历中诗人常建《潭州留别》诗就表达了对长沙禅林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云: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宿帆谒郡佐,怅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写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难怪常建对长沙禅林如此一往情深。

自在禅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环境幽美,景致宜人。进人山门便是大厅,宏伟庄严,令人肃穆。大厅右是清规堂,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场所。大厅后有一长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进为韦驮殿,韦驮菩萨显现将军身,以维护佛法保护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韦驮殿两旁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杂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内有两线长方壁,左壁上绘声绘色唐朝十八学士,右壁上则绘宋代七贤。画笔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鱼池,禅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盖,格外清雅。从客堂再进是大雄宝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供药师佛,左供阿弥陀佛。殿内罗列香、花、灯、幡,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右边有过道通禅堂,禅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边有过道通斋堂。一眼望去,大佛殿、禅堂、斋堂恰成一品字形,构筑设计,煞费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南湖路南侧古堆山下,为太乙寺用井。

据《湘城访古录》载,太乙寺即为古时上清宫,唐时太乙真人在内炼丹,后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润门(今小西门)内,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迁至南门外沙湖桥。“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龙,长七寸许,常隐,盛夏偶出,磁盆浴之,头麟爪毕见。”明正德中长沙府知府陆相诗云:

野寺高林太乙坛,药池龙井号真宫。双峰阙处湘江白,一雁来时锦树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岂无仙子夜乘鸾。山灵不薄红尘吏,终日依依傍石阑。

据清《善化县志》载,“太乙寺后有九龙池,方仅尺许,深二尺许。水泉不涸。旁有炼药池,相传为太乙真人炼药处。寺内有宋钟一口,上镌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岳化成禅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志》载:

太乙真君寓居于太乙寺,为药池炼丹。时疫疠大行,家书一符与药,随愈。闻旧太乙池在德润门内,有僧名孤月长老,与之酬和往来,后来莫知所之。药池、龙井尚存。

龙王宫古井

龙王宫古井为原龙王宫用水井,上世纪90年代初尚存残迹。

龙王宫全称为少白龙王宫,又名龙王庙,位于开福区今新风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龙王宫原名白善祠,祀白龙王,嘉庆初毁于水,道光十八年(1838)众姓捐置地基重建。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庙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一尊魁梧的龙王大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龙王宫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被捣毁,庙宇改建街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拆建为居民住宅大楼。

龙王宫井作为一般寺庙用井,并无特殊,但它作为历史上数十年的消防用井,却为长沙的民间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7年,长沙市26个民间消防组织联合成立了“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参加该会的“水龙公所”、“洋龙会”、“救火会”等统一名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救火会”。“长沙市消防联合会龙王宫救火会”,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鳌、队长黄海春。当时长沙的寺庙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一定的场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数救火会都设在寺庙内。除龙王宫救火会外,还有乾元宫救火会(在坡子街)、天妃宫救火会(在南门口登瀛桥)、多佛寺救火会(在小东茅巷)、烟霞庵救火会(在北正街)、判官庙救火会(在中山东路)、二圣庙救火会(在中山西路)、汤公庙救火会(在小吴门外正街)、洗药庵救火会(在大古道巷)、天府庙救火会(在楚湘街)、陶公庙救火会(在沙河街)、观音寺救火会(在西长街)、肃靖坊庙救火会(在通泰街)、金龙殿救火会(在草上河街)等等。这些寺庙救火会常贴出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对联,如:

事有备以无患;门虽设而常关。

家乡的古井作文范文1

在我的家乡有一口古井。

那井叫陆家井。井水清澈见底,冰凉鲜甜。井口大约有一米多宽,井深有两米左右,但井水大约只有一米。说来很奇怪,那井的水位始终不会涨高,但也不会干枯,哪怕是雨水季节或干旱季节,井水还是保持那个水位。

这口井的作用可大了,每天,人们用这口井洗菜、烧饭、喝水、洗衣服……每天大清早,都有村民陆陆续续地来这里挑水喝。特别到了干旱的季节,来这里挑水的人更多了。天刚蒙蒙亮,村里的人就开始起来抢水了,生怕被别人抢光,井口时时传来“扑通、扑通”的打水声。等到太阳刚露出半个脸颊,村民们的不缸都满了,井水还是没有变水位。

陆家井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爱家乡的陆家井。

家乡的古井作文范文2

我的家乡在古城长沙,他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处家乡的景点“白沙古井”。

白沙古井位于长沙市城南白沙街,在贺龙体育文化中心的西侧,天心阁的东南面,白沙古井自古以来被称之为江南名泉,是古城长沙的重要标识之一,享有“长沙第一泉”的美誉。古井现有泉眼四口,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靠山坳的一面横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白沙泉水”四个大字,高处围有石栏,两边有麻石做的石级,井口都是花岗石砌成的,长约67厘米,宽约33厘米,深约70厘米。井口东侧竖立着一块“白沙古井”的石碑。白沙古井的北侧有一个名为“白沙源”的茶室,南侧建有回廊和凉亭,周边全部植着绿化带,空气非常的清新。白沙古井每天都要迎接很多的男女老少,他们带着大桶.小桶.大瓶.小瓶蹲在井口一瓢瓢的舀水,灌进带来的容器里,然后满载而归。

看一看!白沙井的泉水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人的影子,没有一丝杂质!瞧一瞧!白沙井的泉水是那样绿,绿的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尝一尝!白沙井的泉水是那样甜,甜的清爽,甜的清凉,甜的沁人心脾!白沙泉水清澈甘甜,孕育了一代代的长沙人,我们要保护好白沙古井,让它永久的保存下去。

家乡的古井作文范文3

最近我们岱山新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试点村,政府要在中心村小区里创建农民文化乐园,并在礼堂里布置村史和美好家园以及乡风民俗等内容的墙体展板。村里干部请我帮忙撰写展板的文稿,我也正好早就想把我们村里过去的事梳理一下,将来写我们灰堆嘴村子的简史留给后人阅读,让他们了解我们村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也就很满意地接受了任务,每天代晚写稿子,当写到村里的文物遗迹一段时,我立刻想起了村里的“古井”。第二天早晨我就去给“古井”拍了一张照片,想配在文章里,拍过照片使我想起了许多有关“古井”的.往事。

原来我们村的“古井”是在村前的中间位置小池塘边,它是处在村里人居住的中心地带,我们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在此取水饮用的。

孩提时代我是个孤儿,从七八岁时就配着两个亮子到井里去担水,因为领养我的奶奶她老了也生病了,幼小的我就享受不到人生该享受的十年“洪福”。记得每天早晨到“古井”去挑水,井边早就排了长长的队伍,因为我们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人口的饮用水就只有靠这一口水井,因此每天早晚挑水的人都要一个接着一个地排着长队。人们有时脚下鞋底带着泥挑水时,水桶撒下的水就顺着石板流进了井里,在后面的人挑的就是比较浑浊的水了,但也没办法。于是就有许多人起早到井里去挑水,都想取一点干净的水回家,只要有人挑水,过一会功夫村前的路上就洒满了水,让人感觉路面湿漉漉的,象刚下过春雨似的。

每年夏天,村里的大人都要组织“打井”。就是许多年轻的人,各家自带水桶、亮子一个接着一个(传递)开始打井里的水,直到把井水打干为止,然后就清理井底的淤泥和平时掉进井里的杂物等东西。实际上就是清理井水的卫生。

“打井”的场面有点热闹,大人们在紧张地打水,有时还说着笑话,小孩子在旁边观看,同时还有一部分中年人或妇女挨家挨户地收鸡蛋。等打井结束后烧给上来的人他们吃,可能是算慰劳或是奖赏打井水的人吧?

打我记事时,这样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可是我一直记忆犹新。大集体年代,夏天生产队的社员们到圩里去劳动,生产队长就会安排人到井里挑一担水,在代销店里买几包糖精放在水里,送到田里给大家喝。那种糖精水喝的特别甜,他抵得上现在上等的饮料,有的小孩子在旁边很馋也想喝,大人就舀一点给他喝,小孩子喝得特别上瘾有时把肚子涨得圆圆的还舍不得丢勺子,真让人有点好笑。(这样的挑水工作我也做过几次。)

现在想起来,那时村里人对井水的依赖性有多大,真是一天也离不开这哺育自己生命的“古井”。村里这口井自有人居住到这村里来时,就开始利用它从地下涌出的清泉,只不过是村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进行了几次修缮。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时,是大集体出资把“古井”从井底到地面都用石料砌垒成一个方形并代有台阶的大水井,供全村人方便饮用水。

近几年(20xx年开始)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们都选择便利的方式,生活中开始用自来水而逐渐地淡忘了村里的“古井”。

如今“古井”已经“退休”闲赋在村里,但她在向我们这样的老人心里,就像是慈祥的祖母。我们不仅怀念她,而且还要保护她,敬仰她。因为“古井”自古以来她总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村里一代又一代人,“古井”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我们村里的后代人一定要“饮水思源”,要懂得做人应该明白感恩的道理,如果今后我们的饮水遇到困难时,村里的“古井”仍然会奉献出她的甘甜乳汁。

家乡的古井作文范文4

离开一个地方太久便有了家乡的概念。尤其是古树旁边的那一组古井,至今仍让我魂牵梦绕不能释怀,仿佛一双清澈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看见遥远的过去。

关于家乡,我不知道它的年龄,但那六棵三五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古树告诉我,这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我就是在这部历史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其中一棵古树,因为缠绕密密麻麻的能结果实的藤蔓,成了我从小挑战高度、眺望远处的攀附。虽然母亲反复交代不许爬高,但每到秋天果实成熟,我们还是经不住树上美味的诱惑。有一次,意外发生了,一个伙伴失手从树上掉了下来,听说情况很严重。于是,大人们决定将树上的藤蔓连根清理,以除后患。不想这一决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在藤蔓清除不久,那棵古树也开始慢慢干枯,虽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但也无济于事。事后大家才明白,原来这是一棵相融相依的“夫妻树”,因为人们的无知害死了它。

没有了藤缠树之后,旁边的古井便成了我们的最爱。井沿是用麻石板砌成的,看上去十分光溜,踩上去却不滑脚,体现了先人将美观与实用有机结合的智慧。井口共计四处,互通互联且各有分工,其中一处正方井较深,是供大家挑水用的。正方井旁边有一口小井,是供人们平时直接饮用的,边上什么时候都放着一个用竹子做的专门拿来舀水的勺子。但我们都不喜欢用勺子,喜欢翘着屁股趴在井口牛饮,觉得这样过瘾。挨着正方井的下方是一处长方井,面积约是正方井的两倍,是专门用来洗菜的。长方井的旁边是一条细长的水沟,相对来说比较浅,是专门用来洗衣服之类的。虽然我们经常光着身子在水沟中嬉戏,但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正方井。白天的时候,一群小鱼儿躲在石缝里探头探脑,注视着外面的情况。一到夜晚,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出来,在婀娜多姿的水草间自由自在地游弋。

这是一组十分神奇的自流井,不深不浅,旱涝保平,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井水清清凉凉且带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喝一口就心旷神怡、疲劳顿消。因为名声在外,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在这里停下来歇歇脚,喝喝水。冬天的时候,井底下好像一直烧着柴火,井口总是热气腾腾的,由于水温远远高过气温,所以感觉非常温暖。据说,家乡的人之所以冬天不长冻疮,就是因为经常用这井水洗手的缘故。而且还听说,喝头井水可以健康长寿,所以大家总是早早起床,争先恐后挑取清晨的第一拨井水。

母亲常说,洗脚盆里也会淹死人,让我小心一点,千万别掉井里了。但这些话对我来说几乎是耳边风,一旦玩起来,根本记不住。那时候,大人们白天都忙于劳作,只有晚上才能休息。其中傍晚是最热闹的时段,男人们坐在古树下闲聊,女人们围在古井边浣洗,我们则一个个伸长脖子在听白胡子老爷爷讲故事。家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小孩掉井里了,谁家就要打理一次井,负责把井底积淀的淤泥菜根等垃圾全部清走。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也掉井里了,虽然有惊无险,但还是挨了母亲一顿训斥。当天晚上,母亲把我从床上叫起,迷迷糊糊中拉到井边。她一边用装着我白天湿衣服的竹篓一下一下从井里往外捞,一边一次一次地叫唤着我的名字,自问自答:宝仔,回来了吗?回来了!宝仔,回来了吗?回来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家乡的习俗,捞魂。意思是说,小孩掉水里了魂也会掉,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赶紧把魂捞回来,才能活得长久。

后来因为上学,我在家乡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只是暑假的夜晚,偶尔会拿着桶到井边打水洗脸擦身。尤其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因为路途遥远,回家乡的次数非常有限。即便有时回去,在每次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慢慢觉得家乡越来越不像我记忆中的家乡了,和自己现在居住的城市没很大的区别。吊脚楼都换成了小洋楼,石板路全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小商店也卖起了碳酸饮料。虽然那五棵历经沧桑的古树还守望在岁月的风雨中,但那一组承载我童年无限欢乐的古井,由于山上树木的减少和水源的切断,已经逐渐干涸,就像失去了魂魄,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活力。

城市其实是乡村养大的孩子,即便有一天乡村不再,每个城里人都不能没有关于乡村的牵挂和记忆。虽然岁月无情,虽然远隔千里,虽然身居城市,但每当拧开水龙头,我还是希望,这汩汩流淌的就是从家乡古井引过来的甘泉,这哗哗撞响的就是从家乡胸腔传过来的心跳!

家乡的古井作文范文5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风景,如清澈见底的小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大山……可其中最令我喜一爱一的是我家乡的古井。

家乡的古井,它也是一种别有风趣的装饰呢?每当行人走过,总会称赞道:“好一口古井啊,水真凉,有了它,咱们村又多了一道装饰啊。”是呀,比起城镇里的那些雄狮,古井显得悠柔多了。城镇里庄严的一切,都会使人有些浑身不自在,而在乡村,又截然不同,它又会让你觉得很朴素,很亲切,使你感觉十分轻松、自在。

在家乡,你无时无刻可以尝到甜甜的井水。在夏天,这井水会使你心旷神怡,夏天的严热也会顿时消失,迎面是清凉的井水。夜晚,在月姑一娘一的衬托下,古井又显得更加绚丽,宛如一个硕一大的银盘,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甘泉。波光粼粼,井底似乎有一块又一块的彩石,让井水永远清凉、甜蜜。月光下,古井中好像又出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它是多么迷人,多么光彩,而那些画面,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一年四季中,不少的人来到古井前打水,每次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古井都毫无犹豫地供献出自己所珍藏已久的泉水,它带给人们清凉,带给人们欢笑,正因为这样,也得到了许多人们对它美好的遐想。

它的无私奉献,远远胜过了那些奢侈的东西,那些东西虽然好看、华丽,可它们却也不及古井那样朴素。

教师点评:作者写出了自己家乡古井的水凉、水甜,更写出来家乡的人美!整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115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