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撑饭是什么饭?是煲仔饭吗?

蟹黄是什么2023-04-19  16

煲仔饭也称瓦煲饭,瓦煲除了指一种盛器,还指一种烹饪方法,就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量好水量,加盖,把米饭煲至七成熟时加入配料,再转用慢火煲熟。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较灵活,煲出来的饭也较为香口,齿间留香,回味无穷。

煲仔饭是一种广东、广西的汉族特色美食,属于粤菜系。 煲仔饭的风味多达百余种,如腊味、冬菇滑鸡、豆豉排骨、猪肝、烧鸭、白切鸡等。吃煲仔饭时,记得尝尝饭焦的味道,又香又脆,怕热气的倒在汤里泡一会儿再吃一样可口。

广州番禺的美食攻略

姜撞奶

广州姜撞奶源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传统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风味独特且有暖胃表热作用。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研究发现,生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与水杨酸相似的物质,经稀释作为血液稀释剂,对降血脂、血压,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疗效作用,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养生益寿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关于姜撞奶,曾有传说。从前,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于是将水牛奶加糖煮热,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

绿村黑蔗

榄核镇绿村村位于榄核镇中部,是番禺大沙田地区中土地肥沃的一个村,种植黑蔗(即黑皮果蔗)是全村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总耕地面积2424亩,其中黑蔗面积175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2000年,种植黑蔗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

708万元,占绿村村农业总收入的62.6%。

绿村种植黑蔗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土地改革以来村民就已经种植黑蔗,当时是每家每户在自留地种植小量的黑蔗,面积只有60多亩。随着政策的引导、经济意识的提高,黑蔗种植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提高,产量的不断增加。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100亩,跃升到1985年的300多亩;1986年以后,黑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90年已达到1200多亩。

为提高黑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村干部想方设法扩大黑蔗的销售渠道,通过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的动态,引导发动农户组织北运专业队将村里种植的黑蔗运往上海、郑州等地销售。同时,积极指导群众从生产技术上严把质量关,在用药时结合虫期发生使用无公害农药,在施肥上根据土壤地力的情况因地制宜实施配方施肥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绿村黑蔗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有:表皮黑而油润无虫节,蔗身高而挺直,节与节之间疏而有序,肉质脆而甘甜。由于质量好而得到了销售市场的认同,销售价格一般比邻近镇、村的黑蔗高3—5元/担,从而增强了农户种植黑蔗的信心。本村黑蔗面积由90年1200多亩大幅度增加至2000年1750亩,年亩产量也由1990只有5—6吨提高到2000年7-8吨,北运队伍由1990年的2个专业队增加到目前的6个专业队。

绿村黑蔗以连片规模的种植,优良的品质,加上畅通销售渠道,成为榄核镇农业的拳头产品之一。在近年黑蔗销售形势处于历史低谷的情况下,仍然能产销两旺,2000年更是取得产量、收入两大丰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石楼禾虫

禾虫是生长于水稻田土壤中的环节动物,过去曾广泛分布在番禺“大沙田”的水稻产区,是番禺的一种传统土特产品。近十多年,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禾虫产量明显少。番禺区石楼镇地处珠江河畔,土层深厚、水质好,且不少农民素有培殖禾虫习惯,基本掌握培殖技术。该镇生产禾虫以个体肥大、色泽金黄、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等特点,在本区、邻近县市及港澳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食客的欢迎。

为挖掘传统名优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2000年番禺区把石楼沙北禾虫培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完善农田路网,改善生产条件,总结并推广禾虫培殖经验,使产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该镇现有禾虫培殖较多的有沙北、沙南、江鸥、海心、青流、裕丰等村,面积8100多亩,生产已初具规模,并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目前,全镇一般年景年产鲜禾虫80多吨,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禾虫一年主要收获两造,部分农户已从季节性培殖发展到基本实现常年生产。每年早、晚两造水稻抽穗扬花前后,即早造5-6月,晚造9-10月,大量收获上市。

  爬树鸡

关于“鸡”的美食文章,讲得最多的是鸡种的问题,但当大家认准了像清远鸡、海南鸡、湛江鸡等几个鸡种以后;当食肆师傅们对鸡只的烹调方法精益求精以后,我们不禁要问:接下来食肆又会想些什么方法突围而出呢?

这不,善于创新的汇景酒家酒家老板就推出了在树上睡觉的爬树鸡,这可是麦总在云浮投资的养殖基地专门放养的鸡。你可别小看了这种鸡,这只鸡是在山清水秀的云浮山上长大的健康鸡,它们每天在没有污染的山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吃的是小虫子、粟米等等健康美食,经常飞上树枝和屋顶,而且还会在树枝上散步,散累了就在树上睡觉,多舒服的日子,这样没烦恼、没污染的鸡吃起来当然是不一样的哦。

鸡肉的吃法很多,蒸、焖、炖、烤均各具风味。其中粥水浸鸡非常不错。清甜中带有淡淡的米香,而且不含油脂和胆固醇,用它来代替做菜时要用到的上汤或肉汁,低油低脂,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追求。这不仅完全保留粥底的绵滑糯香,又使得鸡肉更加的鲜美、爽滑和清香,完全能吸引食家的味蕾。据大厨介绍,鸡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即用清水蒸鸡的方法来做,这种清蒸鸡嫩滑爽口,味道纯正,在完全没有调味料的情况下,鸡本身的鸡味和鲜嫩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奥尼鱼

禺山牌奥尼鱼苗是番禺区农科所经过多年奥尼鱼研究而培育出的优质鱼苗,在2001年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据国际农业博览会筹办机构指定的权威部门——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检验测试中心对禺山牌奥尼鱼的随机抽样检测,认为区农科所优质水产种苗繁育服务中心的育种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禺山牌奥尼鱼是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种(F1),它具有雄性率高、生长快、抗病、杂食、粗生易养、易捕、肉质高档等其他鱼类无法比拟的综合优点。刚孵出的鱼苗长到一市斤只需5个月时间,较好的池塘正常年亩产商品鱼一吨以上。奥尼鱼苗的质量取决于父母本的纯度,番禺农科所致力于奥尼鱼的科研、生产已有15个年头,该所“提纯复壮奥尼鱼亲本,提高奥尼鱼雄性率”科研成果荣获1998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科技金穗奖。番禺区农科所培育的奥尼鱼深受养鱼户的欢迎,常年供应鱼苗达7000万尾。

以米饭为主食的地区很多,将米成饭的方法也五花八门。通常的做法是往淘好的米里掺适量的水直接煮熟,电饭煲就是这样的。要是讲究些,可把米装耐热的容器内,置笼蒸之,腊味饭宜用此法。连麻烦的竹筒饭也是直接煮熟的。陈梦因先生在《食经》里对做米饭有这样的说法,要得米饭好吃,首先是看米(什么米),其次是器(用什么东西做),最后才是方法(怎样做)。他认为好米淘至水清,泡上半小时到两小时,小份分装瓦罉内,入笼蒸前加少量的油和盐做成的米饭是可以不用菜下的。但用这些方法做出来的米饭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口感。吃了近三十年的米饭,我可以不无偏心地说印江人家的甑子蒸饭绝对不啻饭中上品。

瓦撑饭

甑子是印江人家用来蒸饭的重要厨具,一般用数块内凹的等长杉木板合围成一圆筒,再用粗铁丝或篾条箍住腰身。其中上方外侧正对的两块板上各有一耳,以便搬移甑子;下方内侧均匀分布着三个档子,用于支撑甑箅。煮甑子饭的米一定要泡醒,待水烧开,滗去泡米水,下锅煮至米粒五六成熟,再用筲箕沥去米汤(米汤可留着喝)。洗锅,重新掺水,放甑子、加盖,烧开锅内的水到甑子上气,然后拿筷子把筲箕内的半熟米粒一点一点拨入甑内。全部拨完后弄平米粒表面,再用筷子插一些“气眼儿”,要直插到甑箅,目的是让水蒸气可以很好地渗入米粒使其致熟。插罢气眼儿还得用米粒堵住气眼儿顶部,这样便可让大量水蒸气在米粒内回旋,迅速熟饭。判断米饭是否蒸熟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揭开甑盖,向米饭上吹气,若响声较清晰,说明饭熟,较沉闷,说明未熟;其二是用手摸甑盖中心,感觉烫手,则饭熟,不够热则未熟。因为熟后的饭粒间距相对变大,米饭显得松散,透气效果较未熟时好,这时水蒸气可大量通过米饭,直达甑盖,使甑盖中央很快发热。煮饭的水要多掺些,以没过米面两个半骨节为佳,少则易煮稠,米饭很难蒸熟,因为水蒸气很难大量渗入米粒之间;多则汤稀,喝米汤的意思就不大了。蒸饭前掺锅里的水叫甑脚水,也不能太多或太少,以距甑箅三厘米为宜,少则气量不够,饭蒸的时间较久(一般十五分钟),且还可能把锅蒸干;多则水开时易渗进甑子里面,影响米饭的品质。

甑子

甑子煮饭看起来麻烦,但也有很多便利之处,比如在往甑子里拨米粒前,可以先往甑箅上垫一层土豆块、红薯块或豆角,等到米饭也上了气又可以在饭上放几个咸蛋或一盆水蛋与饭同蒸至熟。甑脚水也有妙用,要是什么菜需要过水的话,可以放里面,比如熟炒茄子,通常的做法便是把茄块放甑脚水里煮几分钟,等饭熟后直接炒就是,不必另锅过水。用甑子蒸出的米饭较直接煮熟的要松软,要是米够好,必是晶莹剔透、粒粒分明,饭香和木香融为一味,很多人都可以多吃一碗。若是甑脚水里煮了五花肉,还少不了肉香哩。但可别以为甑子蒸饭是就是流行了好些年的木桶饭,那不过是取其形而已,米饭照样是电饭锅或蒸柜里弄熟的,上桌前装进一木桶,让人耳目一新,口味却还是那样。

插气眼儿

现在谈谈焢饭。首先要说的是这“焢”字,读hong,一声,释义为火气貌。不过我却要把它读作kong,三声,定义为贵州等地一种煮饭的方法,即把五六成熟的米饭沥去米汤后,再少油起锅,加盐翻炒一下土豆或红薯块,铺平,然后才把筲箕里的米粒拨土豆或红薯块上,垒成锥形,用筷子插十数个气眼儿,渗水至稍没过土豆块,上盖,大火将水烧开后转中小火,见闻到土豆的香味,锅内又无水的响声,再转微火焐上几分钟,则喷香的米饭成也。可见焢饭的焢已经旧形赋新意了。尽管米饭的这种做法在贵州一带沿袭了很久,而且特别好吃,却没个文字来表示之,索性把这个近乎弃置的“焢”字拿来用了。

柴火灶

印江人家做焢饭一般用的柴火灶,煤或煤气、天然气做出的效果都不甚理想。至于原因,我想除了柴火灶的铁锅较厚外,关键还在于最后焐的那几分钟的火候。用柴火灶的话是不必再烧明火,完全利用灶内烧着的碳的余温,这样既能保证一个稳定的不太高的温度,又能让铁锅有较大的受热面积,从而使锅内的土豆、米饭均匀受热。若是煤气灶,转到微火时便只能锅底(中央)受热,锅底以外的地方是没有火焰继续加热的,如此,那部分的米饭就很难收水,结果免不了是锅底的土豆煳了,锅底以外的土豆还没起锅粑。

筲箕

焢饭惯常用土豆垫锅,我们叫“洋芋饭”,是很多人爱吃的,小盼第一次接触洋芋饭就一连吃了两大碗,连自己都震惊了。不过我却喜欢用红薯和南瓜垫锅,那样焢出的米饭香甜可口,承载了儿时对甜的美好向往。其实用于垫锅的东西简直五花八门(也可以不用垫),你还可以放点五花肉、咸肉、大头菜、芋头、四季豆等等,也可几样混搭,这种粗粮与主食的结合听起来有几分时尚,却是我们已经吃了好几代人的了。只是以前却把它理解为穷人的吃法,觉得是家里米不够,所以凑些粗粮,好填肚子。事实上经年累月地吃洋芋焢饭或红薯蒸饭,一听到白米饭(未加粗粮而直接蒸熟或焢熟)都有些兴奋呢。

洋芋饭

小孩子牙劲儿好,喜欢吃锅巴,每次焢饭,那层黄灿灿的锅巴差不多都是小孩抢着吃完的。倘或家里只有一两个老人,是不太吃得动锅巴了,但这记美味也不大会扔掉。你可以等米饭吃完后,往锅里倒点米汤,把锅巴铲碎,稍稍加热,便成了锅巴汤。这锅巴汤大概也是狗爱吃的,因为当地有俗语说“狗都不吃锅巴汤”,意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和锅巴汤类似的一味“饭后甜点”是将垫甑箅的红薯捣成泥,然后和着米汤吃。如果红薯够甜,米汤较稠,那就非常好吃,个人觉得比什么薏米露来得纯味和自然。

现在要吃一次甑子蒸饭或柴火焢饭已经难得了,就算回到印江,也不是餐餐可以吃到的,大多用电饭锅了。因此街上几家坚持用甑子蒸饭或做洋芋焢饭的餐馆生意异常火爆,客似云来。有趣的是,人们虽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却常常选择最便捷的,连对美食的追求也这样了。乎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5933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