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49.1平方公里,镇辖7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北大居委会、东大居委会、南大居委会、西大居委会、红石桥居委会、关爷庙居委会、翟村社区、清岗涧村、白家沟村、驻驾山村、梁桥村、罗王村、边沟村、苗家湾村、郗庄村、温堂村、杨岭村、槐树湾村、白峪村、于沟村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1948年解放置三区,1958年设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分属神垕镇和神垕区;1968年改称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镇至今。
产地名称:河南省禹州市。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
钧瓷名镇神垕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
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境内仅探明的陶土储量就达10亿吨,石灰石10亿吨,煤炭1.8亿吨,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扩展资料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唯一产地,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被命名为“华夏药都”。
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7.8亿元,增长9.2%;在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禹州市位居“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9位。
历史渊源
唐花釉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称之为“唐钧”,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还没钧瓷这个名称,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窑变。
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宋钧
北宋时期,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
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窑变精品呈现出来。
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
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陶瓷史》载,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州市
神垕古镇位于河南许昌市境内,这里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极具内涵和品味的古镇,在春节期间会有众多游客到此游玩,所以春节会正常营业。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