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线糊系以虾、蚝、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煮时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糊而不烂、糊得清楚。面线糊除以海鲜作配料外,还可加鸭肠或猪血或以一大串猪大肠放人面线糊中,使油脂融人其中。食用时可与油条和醋肉搭配,并以炸葱花、胡椒粉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美味得妙不可言。
大家都说是水门巷的国啊(加多多的白酒和多多的胡椒粉,加上新鲜的蟹肉和大肠头,面线糊得放油条,美食街有一分店),或是旧顺济桥下,西街老记面线糊现在也在津淮后街开分店了,再来就是西街影剧院对面那家咯,不过现在搬到南俊巷了还有就是县后街的罗记
不知道哪里才有正宗的面线糊的照片,只好先找张垫一下,不然真的面线糊不是这个样子的~
猪血:
国啊面线糊店里(吃猪血一定要叫MM多加点白酒,美食街有一分店)
摇摇螺:
不用说了,就是西街影剧院门口的那家夜摊摇摇螺田螺(泉州人叫jiu jiu lei),是蒸熟捞起的在加上花生酱,辣酱,蒜蓉等等
放在大牙杯里一起使劲摇,味道至今回味呀!不过现在西街拆迁,搬到了西街帽巷旁边,想小时候就是吃这个长大的~
扁食:
升文小学门口,奎霞巷口那家。
肉 粽
肉棕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肉棕以香菇、虾米、芋头粒、粟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为原料。制作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粟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东街候阿婆(另一家在西街影剧院门口),记得以前东街未拆迁时,每次都会催着“阿妈”带着我们去吃里面的肉粽和牛肉汤,记得里面的小笼包也很好吃的,还要排队买呢~这家的肉粽真的很赞哦~好吃就好吃在她的酱料,那个香啊~不过肉粽本身也很好~我带去学校的时候,她们没有蘸酱,就说非常好吃,何况再加上酱料
猪脚:
凤池的封猪脚(就如同同安的封肉一样),东湖龙潭的猪脚煲,津淮后街的南记真味馆的白水猪脚(精肉羹,
肠灌肠,方肉)南记是后来的,不过做的闽小菜也很地道的。
泉州牛排:
阿秋牛排(在湖心街在湖心酒店附近,另一店在小商品街从建行路口走进去一直走,靠右边)。
百汇对面石狮牛肉羹(牛尾汤不错),“牛杂”一定要泉酒对面的东兴牛肉店才叫棒。
浮桥的一家萝卜饭好好吃,感动ing^-^还有就是南俊巷和东街的交界处有一家牛肉庵,味道很好,只不过如果不敢吃辣的话,还是最好不要去,但是汤头真的很好~~
泉州的牛肉羹水是清清的漂着几颗葱油肉裹着薄薄的一层地瓜粉味道清淡而不失牛香味,而石狮的牛肉羹汤黄而粘稠,肉裹着厚厚的一层地瓜粉和普通话说不出的一种材料,吃起来肉是干脆的汤是粘稠而味浓也是香味十足呀。
8、肉燕:
丰泽新城大门进去没多远的那个菜市场买肉燕。馅很多,而且感觉很干净,味道也非常的不错。(具体位置在新城正大门进去还没到圆盘右边有个小菜市场。往里走拐左,就看到一间比较干净的在卖肉燕的小傩了),承天寺对面肉燕美食园(这家我常常吃,我爸每次都买很多回来放在家里煮,我的最爱~)
石花膏清补凉:
配料:石花膏、白木耳、绿豆、枸杞、菠萝、红枣、莲藕粉冻。 用40%的莲仔,加入白砂糖、蜂蜜、冰糖,溶于水中60%,冰冻而成。清补凉可作为饮品,清凉解渴、防暑降温,系夏日佳品,可与矿泉水、可口可乐等饮品相媲美。另可配以面包、糕点、饼干食用,也不失为一道经济实惠的简餐速食。
南门的石花膏(从中山南路到南门那条街好像是聚宝街吧,往右手到聚宝街的中间那有间生意非常好的石花膏店);威远楼前面的四果汤,(以前是一男的卖得最好,后来生意一好卖的人也多了,说不清是哪一摊,反正这个地点的差不多就是了)
姜母鸭:
美食街(不是津怀街那个门)第一家家会好吃。
海蛎煎:
蚝仔煎是以新鲜蟹肉和切成半寸长的韭莱,调以少许番薯粉,放人平底锅煎至快熟时,再加进搅好的鸡蛋烹制而成。吃时还可以蘸些油炸葱花,加点永春老醋和辣椒酱调味,则五味俱陈,极为香软可口。
在中山南路,往水门巷下去的方向走左手边,在以前百姓超市的后门一个骑楼的拐弯处,店面不大,得早点去,很早就关门。
羊肉狗肉
水门巷(进水门的左边。以前是第一间,现在是第二间),西沟那边(好像还没到田螺王那边,位置在左边,有二个店面的,挺大的地方。里面的鸡卷也不错)
鸡卷 (也就漳州人说的五香啦~)
制法
1、将鸡肉、猪肉分别切成丝条状,荸荠洗净切成粗条状,葱白切成马蹄状。
2、将鸡、猪肉一并放于盆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拌匀,稍腌片刻,加入干淀粉、干炸葱片、鸡蛋、荸荠、葱白搅拌均匀,成为馅料。
3、将豆皮洗净,放在案板上,包入馅料,卷成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条状数条,放入蒸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熟取出(也可凉后切成小块下油锅油炸),装盘即可,食时配上芫荽、酸萝卜、酱料,盛于小碟佐食。配上菜头生更是一绝。特点:此菜色泽雪白,质嫩鲜香,蒸食、炸食均宜。
醋肉
旧顺济桥下在支队年检那边的面线糊店里,好大一块啊
土笋冻:
“土笋冻”是一种环节动物,它的学名叫“星虫”。别看它身长不过三五厘米,却五脏俱全。它的全身都可以食用,经过精细加工熬煮,身上的胶质溶化人开水中,冷却后就成冻了。其色泽灰白,晶莹透明,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以多味佐料配吃,为冬春季佳品。
泉州七中旧校区往旧车站方向过来右手边也有一家,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中山中路那个阳光饰品门口也有一个小摊,一个阿姨在卖。
卤面:
卤面是由各种配料做成卤汤与面团混起来的。口味香甜、滑润。调卤面的汤最好是骨汤或肉汤。汤料要上好的香菇、虾肉、猪肉、鱿鱼、笋丝,佐料扁鱼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酱、蒜香、蛋丝等。香菇、猪肉等料倒人汤中煮透,然后添加地瓜粉调稠,另加一些糖、盐、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润的口感。进食时,加上芫荽菜、蛋丝、胡椒粉或沙茶酱,这样吃起来风味独特。
这个吗,很多地方都有,不好说哪里最好
深沪鱼丸
深沪鱼丸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名点,其形状有圆状、块状或鱼形。它具有色泽雪白晶亮、下锅膨胀力强、质地柔韧、入口鲜美细腻等特点,系选用鳗鱼、马加鱼等上等鱼肉剁碎捣烂,与地瓜粉一起搅合制成。比福州鱼丸好多了~~
永春榜舍龟
榜舍龟的龟皮是选用上等糯米,磨成米浆,拧干后揉捏而成的。做工精细的作坊师傅还特意在龟皮上调入少量的红糖,拌以一层薄薄的花生油,因此所制作的龟皮看上去油光闪烁,摸上去又韧又嫩。榜舍龟的龟馅,则用弃壳之绿豆粉末为主要原料,拌以少许白糖、金橘末等佐料。龟馅以龟皮包之,放入用豆浆做成的薄如蝉翼的豆皮内,再用蒸笼蒸熟,待恒温后即可食用。
石狮甜粿
石狮甜粿形似满月,颜色洁白,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它以优质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条、金橘、香料等为原料。
洪赖鸡爪
闽南煎包
先将750克面粉倒在案板上,加入老酵母,再加适量清水,调成面团,用一块湿布盖着,静置发酵。待发酵后,把剩下的250克面粉撑开揣入碱水,加白糖150克,卷起揉匀,揉到面团光滑为止。搓成35克重的小面团剂子,将每个剂子擀成中间稍厚、边略薄的皮子。
2、将鲜猪肉剁成小丁状,葱白切成珠状,荸荠拍碎。将剁好的肉放在盆中,加酱油、腐乳汁、味精、白糖50克、香油、葱白珠、荸荠拌匀,作为馅料待用。
3、左后拿皮,右手挑馅料,把馅料舀入面皮上,用右手拇指和食指顺边捏10个小褶。把口捏紧后,放入平底锅略蒸,然后再加入适量清水,加盖,用旺火煎10分钟至熟即成。特点:皮薄馅大,甘甜润香,味美可口。
以上是泉州市区内可以吃到的闽泉风味小吃,都是地道和味美的,想来口水又留了不少也咽下了不少^_^ 芥菜干,德化九仙草汤、永春白鸭汤,惠安崇武鱼卷,安溪湖头米粉,芋圆,麻糍,肉饼,绿豆饼.
泉州以市井小吃闻名
在泉州,很喜欢叫“古早味”
古早味是“怀旧的味道”
因为每一道泉州 美食
背后故事都源远流长
古早味也是家的味道
它深深根植于泉州人的味觉记忆中
无论离家多远
都会牵挂那份古早味
【为什么泉州的小食有名?】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所以世界各地,中外 美食 都汇集于此,历代泉州厨师都善于利用丰富的物产烹饪有风味的 美食 。
还有泉州有独特的闽南民俗文化,各种庆典礼仪很多,每逢婚丧喜庆,敬神祭祖,都需要很多点心,所以绿豆糕、桔红糕、粽子、碗糕等很多。
【天后宫】篇
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公认的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也是被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中唯一的妈祖庙。明清很多闽南人移民到台湾,妈祖信仰随之传播到了台湾,而泉州天后宫也成为台湾数百座妈祖庙的祖庙,享有崇高地位。
所以天后宫一向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人山人海的地方,周边一定藏着很多好吃古早的 美食 。
天后宫篇:1、林记正泉茂绿豆饼;2、秉正堂石花膏;3、炬龙牛肉店;4、文啊小吃店
【天后宫篇1:林记正泉茂绿豆饼】
“林记正泉茂”是天后宫旁边的百年老店。据史料记载,清咸丰时期,晋江陈埭一带,很多人都以做绿豆饼为生,林举烈就是其中一个。
后来林举烈的儿子林孝世前往台湾谋生,学到制作绿豆饼的精湛技术,返乡后创办“林记泉茂饼铺”。之后,林孝世的孙子林时德将饼铺搬迁到泉州市区新桥头,为示正宗,命名“林记正泉茂”。
如今,这家百年老字号,在泉州几乎无人不知。用的是父辈传承下来的独门秘方,它家的绿豆饼成为泉州人茶桌上的标配。
央视也曾经来报道,每天排队的人都好多,赶上刚出炉的时候,热乎乎的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内馅甜而不腻,饱满而绵密,想想都流口水。
【天后宫篇2:秉正堂石花膏】
吃石花膏,一定要去秉正堂天后宫总店。何谓“石花膏”?因为主要原料叫石花菜,是生长在台湾海峡礁石上的一种食用海藻,形状看上去也颇似珊瑚。先用大锅熬制石花草,后用纱布过滤,冷却后自然凝固像果冻,透亮清澈。
五十多岁的丁秉正,是这家百年老字号的主人,做石花膏最早要追溯到外婆黄韭菜,清光绪末年,黄韭菜为谋生计,拜泉州南门一带有名的石花阿婆为师,学习石花膏的制作技艺。
学成之后,挑担沿街叫卖,渐渐小有名气。丁秉正从父辈创业,到自己沿街叫卖,如今把店铺交到女儿手中,这一碗不起眼的石花膏,却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奋斗故事。
石花膏对泉州人来说是夏日必备神器呀!招牌四果汤,除了石花条,还可从一二十种配料中自选四种配料,有红豆、芋头、椰果、布丁、水果、芋圆、珍珠、仙草蜜等等。调好配料,浇上蜂蜜,加点冰水,炎热的夏季来一碗,真是消暑佳品!
泉州气候湿热,酷暑难耐,泉州的男女老少都喜欢来一碗清凉的“四果汤”,甜滋滋又冰凉凉,瞬间热气消散。
【天后宫篇3:炬龙牛肉店】
泉州吃牛肉之盛行,随便哪一条街道,你转身之处,必有一家牛肉店。每个泉州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碗热乎乎的牛肉羹。姜丝去味,葱头提鲜,每口汤都令人回味,再配上一碗咸饭,就能拥有元气满满的一天。
泉州人做牛肉确有一番功夫,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秘方”。而天后宫旁边这家老字号炬龙牛肉店,传承两代人,早已成为当地人味蕾上的牵挂。
牛肉羹,要抡起手臂用力抓,大约要抓个把小时,边抓边加水,直到牛肉现黏性,然后加入地瓜粉抓匀。锅中水开,放入抓好的牛肉,加上水姜丝,调点酱清,起锅,撒上葱花,就是美味地道的泉州牛肉羹了。
从唐朝开始,泉州兴盛,很多外国人聚集在泉州,并与当地人通婚。唐高祖时,穆罕默德派四大门徒来中国朝贡,三贤四贤就终老于泉州,从那时开始,伊斯兰教在泉州风行,应该那时开始大吃牛肉的。
记得《舌尖2》曾介绍泉州牛肉,两位彪汉子在那里摔牛肉,有点蒙古的感觉。泉州男人,号称八闽大地的美男子,可喝起酒,猜起拳,大口大口地啃起牛肉,那气势真的会吓倒许多北方汉子。
【天后宫篇4: 文啊 小吃店】
文啊水丸店的老板叫林梨文,所以开个小吃店就叫“文啊”,小店主要做水丸(泉州也叫做鱼丸),各种鳗鱼、鲨鱼、马加鱼等,除了鱼丸,还有各种肉丸,鸡卷,腊肠等,各种丸子世界。
林家的每一个水丸都是从指缝里挤压出来的。鱼肉成泥后,加入调料搅拌均匀,用手将鱼泥挤压成圆形,最后倒入滚沸的水中,鱼丸才算是做好。
放进熬制好的骨汤中加热后,几分钟就出锅,撒些香菜葱花,滴上少许香油,一碗香喷喷的水丸汤就端到你的眼前。
一碗水丸汤,一份鸡卷是小吃店的经典搭配。鸡卷外酥内嫩,香酥爽口,实在是满足。
【西街篇】
西街对于泉州人来说是一条重要的街道,这里承载泉州人一代代的成长,西街 美食 才是西街的灵魂所在,游客必打卡之地。
在泉州西街这么一个传统的街道,藏着不少古早味,还有不少新菜品在陆续开发,古早味和新菜品的摩擦造就了一个热闹的西街。
西街篇:1、亚佛润饼;2、康庄满煎糕;3、老记面线糊;4、孟氏蒜蓉枝;5、好成财牛排馆;6、侯阿婆烧肉粽
【西街篇1:亚佛润饼】
润饼是闽南传统家乡菜,闽南人在清明节有吃润饼的习俗,而亚佛润饼是首选。一张张Q弹、薄如纸张的润饼皮,不仅是老泉州人的乡愁,也着实让外来游客恋恋不舍。
亚佛春饼始创于清末,创始人傅维长,迄今已百年之久,不仅获得了中华老字号、泉州老字号,还成功申报为第三批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放在店里的一口铁锅,是1961年一个印度华侨送给傅家的,这口铁锅足足有三十多斤重,用它烙出的润饼,厚薄均匀,不容易破,而且又嫩又Q,弹性十足。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等混锅菜肴,甜润可口。
【西街篇2:康庄满煎糕】
曾经上过“舌尖”平台的满煎糕,是泉州人冬春季节的佳点。从外表看,满煎糕是金黄色,看起来很扎实,一大口吃下去,有种蜂窝煤的感觉,口感绵密,味道温润香甜,意外的好吃。
裴巷满煎糕,约30年的老店,只见老板将一堆面糊摊在炉上,又撒上了红糖、黑芝麻、花生碎,香喷喷的味道突然袭来,让人食欲大开。
清晨起来,胃口还没完全打开,喝上一杯刚好的豆浆,配上刚出炉还冒着香气的满煎糕,日子顿时神清气爽。
【西街篇3:孟氏蒜蓉枝】
这个泉州麻花,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蒜蓉枝。咬一口,酥脆的蒜蓉枝,带着蒜蓉香,吃起来很让人上瘾。
听说“蒜蓉枝”源起民间七夕前夕“拧枝果”,是闽南人送给爱情的一份礼物,它经常出现在祭祀“牛郎织女”的供桌上,形状就像“8”字,表示牛郎与织女爱不分离。
西街这家卖古早味的茶配蒜蓉枝,这是泉州人最爱的麻花口味,蒜蓉枝可以一根一根卖,也有整包装的。除了蒜蓉枝以外,店内还有寸枣等油炸小点,是泉州人买茶配必去的一家古早味小店。
【西街篇4:老记面线糊】
我第一次吃面线糊是在台湾,现在才知道,面线糊真正的发源地,是在泉州。面线糊是泉州人必备的早餐和夜宵,白色的面线糊而不烂,然后加各种配料,如油条、醋肉、大小肠、蟹肉等,本地传统吃法是添加油条和醋肉,这才是泉州人最爱的味道!
泉州有“西街的面糊东街的粽子“”的说法,这家“老记面线糊”是西街老字号的头一家,店堂非常整洁干净,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带着白胡椒清香的面汤迅速解开你味蕾,沾着油条,温暖渗入了你的舌尖,滑过咽喉,流进胃里,让人心满意足。
此外,萝卜糕也很好吃,泉州人叫“菜粿”,以米浆和白萝卜为主要原料,蒸制成糕,再经油炸而成。油熟过后的菜粿表皮呈金黄微焦,内馅洁白,清甜的萝卜香味,在嘴里回甘。
【西街篇5:好成财牛排馆】
好成财是一家在泉州牛排名店,一百多年前,老板的爷爷闯南洋,去菲律宾做厨师,民国初回到家乡开了家牛排馆。爷爷见识了西式牛排的做法,回到泉州后又改良了本地牛肉做法,没想到炖的全熟的牛肋排受到了客人的喜欢,所以这种做法便坚持了下来。
和你想象的西餐牛排不一样,泉州的牛排,就是指牛的排骨。取牛的排骨一两根,块块带骨,油锅放入姜蒜爆香,下牛排,然后加入料酒、咖喱、辣椒、八角、桂皮、当归等,爆炒,再焖三四个小时,开锅,香味扑鼻。再来一碗咸菜,每一位泉州人都会多吃好几碗饭,实在带劲。
【西街篇6:侯阿婆烧肉粽】
泉州的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有名的是东街“侯阿婆”肉粽店。吃肉粽,最讲究趁热,在香味最浓郁时,用筷子挑开一个肉粽,那简直就是一道菜啊,鲍鱼、干贝、半肥瘦的猪肉、鸡蛋等应有尽有。
看外表,觉得泉州肉粽和上海的差不多,不管是外形还是块头。但是里料很有泉州特色,比如卤蛋、香菇、虾仁、瘦肉、莲子、鱿鱼干、海蛎干、干贝等等,蘸酱也有甜辣酱、蒜蓉、秘制花生酱等,配上肉粽真是神仙组合!
【安海篇】
为什么去安海,主要是为了看“五里桥”,没想到疫情期间不开放,而且眼前的“五里桥”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了,像一个公园。
但是既然已经来安海了,自然不能走空,安海当地人推荐的几个 美食 ,让我觉得这一趟,走的值!
【安海篇1:安海土笋冻】
对于泉州人来说,土笋冻享有“闽南第一小吃”的盛誉。土笋冻在闽南地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相传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发明的。而安海的“土笋冻”,才是正宗的味道。
土笋冻,一听名字还以为是竹笋制作的,其实此“笋”非彼“笋”,土笋是生长在海里的一种软体沙虫,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
配上各种调料,如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五叔公是比较有名的土笋冻品牌,不过我一个外地游客,看着沙虫有点难以下咽。
【安海篇2:芋圆川】
泉州人真的很喜欢吃芋头啊,芋圆川老板叫川啊,芋圆做得特别好吃,大家就“芋圆川”“芋圆川”地称呼它。时日久了,一说芋圆,嘴馋或者祭拜有需要,都会约定俗成似的去他家买。
店铺主要是川啊的三个女儿在打理,小妹是父亲手艺的主要传承者,每天早四点就得在家里的作坊忙前忙后。二姐姐性格爽朗,六点半就准点到店开门。大姐则细心周到,下午四点半左右过来接班。
芋头是芋圆川经典的主题,架子上、柜台前都有蒸煮过的芋头块,尚待二次加工;芋圆有简单炊熟过的,也有油炸好的;这里所说的芋圆,不是奶茶店的台式芋圆,而是用萝卜丝和芋头搓成的小团子。
店里很多品种,各色闽南炸物与小吃应有尽有。炸枣、菜圆、菜包、米糕、蓼花、信杯饼等错落在店里,简直就是一个古早味聚集地。
备受欢迎的芋泥细细密密,装了满满一桶,一盒15元的芋泥,搭配小半饭勺的芝麻花生碎,那简直是人间美味。
【安海篇3:大华福记】
在安海开了40多年的老店,被称为当地 美食 一霸的“大华福记”,原名“卖鸡福”,因为老板是从卖鸡改行卖牛肉的。跟着导航拐进老街巷子里,路边小摊错落,浓烈的市井气,直觉告诉我,这家店一定不会差。
牛肉羹碗不大,肉还挺多的。颜色清亮,红嫩的牛肉色若隐若现。喜欢味重的,可以尝试一下桌上的厦门高粱酒,辛辣味贼刺激!
最喜欢吃这个咸饭,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一道泉州咸饭勾起在外福建人的胃口,沙土萝卜、八分肥两分瘦带皮的肥肉,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浓浓的饭香,伴着萝卜清爽的口感,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听说大部分闽南人都会做咸饭,做法繁多,有南瓜咸饭、萝卜咸饭、芥菜咸饭、芋头咸饭、五花肉咸饭等,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咸饭和炒饭相反,咸饭性凉,夏季火气大适宜吃,胃口也会变好。泉州人在夏天,每天都要吃上一碗这样的咸饭,才觉得一天是圆满的。
【清源山篇】
清源山,是俯瞰泉州夜景最好的选择。沿着清源山的盘山公路而上,一路上感受习习的山风和清新的空气,随着车子越来越往上走,泉州的夜景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眼前,城市霓虹灯夜景尽收眼底,陶醉其中,惬意非凡。
车子开到南台岩,可以俯瞰整个泉州。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晚上就这样安静的在那里,随意参观。
夜色降临,在旁边的露天大排档,泡上一壶茶。吹夜风,看夜景。再吃地道小吃,听听彼此的故事。一大群从来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坐在一起,喝茶喝酒,相逢恨晚。
【姜母鸭篇】
姜母鸭是发源于泉州的一道传统 美食 ,“姜母鸭”不仅好吃,也是一种药膳,营养价值极高,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吃姜母鸭正好,滋补强身,温而不燥。
一只鸭子一斤生姜,翻炒慢炖各有讲究。十几个砂锅齐管并下,焖姜母鸭是很费工夫的事,慢火焖姜母鸭,直到两面都发亮,入味全熟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我把姜母鸭分成干派和湿派,干派是汤水收干,肉很干香;湿派是汤水不干,肉很嫩。
【湿派:忠记姜母鸭】
地址:泉州崇福路8-9号
大部分泉州人都知道这家店,整整两个沿街店面摆列的砂锅,毫不遮掩姜母鸭的香味。忠记做的是盐烧番鸭,整体都是软烂的,肉非常酥,姜味浓郁但不过重。
鸭子完全没有腥味,皮滑肉嫩,真正做到了骨肉分离,肉质可口。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每桌都放米饭,尝试了才知道是因为鸭肉搭配米饭更好吃。
鸭子在铁锅里盐烧,再在砂锅里用文火慢炖2-3个小时,每盆鸭子用半斤的老姜,为了使鸭子保持原汁原味,二十多年来坚持用煤炭控火。全程都需要师傅不停查看来控制火候,在夏天都要忍受高温的烘烤,真是不容易啊。
【干派:张林远华饭店】
地址:晋江319县道双龙路123号
这家店在晋江,很多泉州人开车过去,专程去吃。在张林,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离开远华饭店,他家的姜母鸭被粉丝称为“全晋江最好吃的姜母鸭”,真的不是胡吹!
鸭要选没有下过蛋的母鸭,才能保证肉质细嫩,上桌的姜母鸭色泽金黄,用小火慢慢煨着,汤汁“咕噜咕噜”,姜母和麻油混合成诱人的味道,把馋虫勾了出来。
鸭肉满满的姜味,绷着一层薄薄、微焦的脆皮,肉却很嫩很饱满,汁水丰盈,咸中带着一点甜和姜的辛辣,超入味~
还有招牌的鹅肉,浓油赤酱块头大,江湖气息十足,完全可以满足九儿大口吃肉的欲望!卤得很入味,轻轻一碰就会脱骨,连皮都有了胶质,咬一口就是满满的胶原蛋白。鹅肉非常嫩,口感厚实柔软,唇齿之间是久散不去的甘香油润。
【两个小惊喜】
【泉州卤面】
泉州卤面最主要汤好,都是新鲜的骨汤或肉汤,汤料亦很讲究,都是上好的香菇、虾肉、猪肉、鱿鱼、笋等煮透,添加地瓜粉调稠。面上浇上卤料,最后配上芫荽菜、蛋丝、油炸蒜丁等佐料。
每次都是一锅一锅烧的,看起来糊里糊涂的一碗面,吃起来可一点都不糊涂,各种鲜味各司其职,糅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能让人吃撑的家味。
【壶见】
这是泉州当地的连锁奶茶店,听着名字,你就知道了,壶见就是“福建”的意思,这个奶茶品牌的发源地就是福建泉州。
爱喝奶茶的,一定要尝一尝这个当地品牌,用福建茶叶做底,很有特色。竟然做泉州特有的四果汤奶茶,还可以点铁观音奶茶。
国庆节到了,去泉州吃吃吃吧!
这是一个为了吃,
也值得再去一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