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城是现在的北京。燕国以蓟城为都。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
扩展资料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
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
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
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1、蓟城是是现在北京。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2、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燕国都城蓟城是现在的北京。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大都、北平、燕都、燕京、顺天府等。西周、春秋时为燕,后人为了区分定都在蓟的燕国,常称为南燕,而北京的燕为北燕。秦统一六国后,改南燕国为南燕县,后隋文帝又将其改为胙城县。唐武德二年,设胙州,又改原胙城县为南燕县;唐武德四年,撤销南燕并入胙城,行政概念上的南燕自此消失。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
蓟国的都城在哪里
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广安门这里仍有一座大土丘,上面散落着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直到70年代,土丘才因为城市建设而慢慢消失。原先据说有一块标明古蓟丘旧址的铜牌,也被人盗走了。
在此期间,也陆续有相关文物出土。1956年,在北京白云观发现有战国文化遗存,出土鬲、盆、罐等陶器和陶井。从会城门到宣武门豁口一带,还发现密集的陶井群,已知的有151座;1957年,考古界在北京广安门以南发现厚达1米以上的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有粗细绳纹陶片、碎绳纹砖瓦陶器残片、一面残缺的饕餮纹半瓦当。
出土的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还是为燕都蓟城留下了一些重要的痕迹。尤其是其中的这种瓦当为高级建筑所专用,以此判断,燕国古都蓟城就在北京市区西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