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芡是芡实的一种 果实没有刺,果仁白色的,口感不错,药食方面选红皮芡实会好一些
苏芡与芡实一样吗?我们国家习惯把一些中药材的产地和名称连起来简称,比如四川生产的贝母叫川贝,江淮生产的山药叫淮山,苏芡就是苏州产的芡实了。一般来说,前面冠有地名的都是这类产品中很优秀的,比普通同类产品功效要好。
芡实和莲子的区别芡实看起来是两色的。蒂那边是白色的,下半部是红棕色的。另外,也有一种是白色芡实有卖,下半部有点淡白,但仍明显是两色的。个头近乎圆溜溜的,略偏长圆。
莲子颗粒要大多了。而且市场上销售的多把芯去掉了,所以看起来蒂的位置中央是空空的有个小孔。个头大且表面没有芡实那样圆实。一般整体微微发黄。
芡实的种植方法 芡实的主要价值芡实用种子繁殖,栽培方法有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两种。 直播法较粗放,出苗率和产量都很低,只有大面积湖荡栽培才用此法。4月上旬平均水温达16℃以上时即可播种,种子用量为每667平方米1.5~2千克。播种方法有穴播、泥团点播和条播3种。穴播适于浅水播种,每隔2.3~4米见方挖一浅穴,每穴播种子3~4粒,覆盖泥土0.5厘米左右,以保证齐苗。泥团点播多在水深超过0.5米且水生动物较多的湖荡进行,其方法是先用溼润泥土将3~4粒种子包成一个泥团,然后再按株行距把它直接投入水底,或通过插至水底的粗塑料管点播。条播是在水面按2.6~3.3米行距直线撒播,一般每隔0.7~1米播l粒种子,要求落子均匀,肥荡稀播,瘦荡密播。 直播法在水面出现芡苗初生浮水叶后,必须查苗补缺和移密补稀,每667平方米栽140~160株芡苗较为合适。其日常管理方法,大部分与育苗移栽法相同。 育苗移栽法虽较麻烦,但产量高,苏芡和小面积栽培均采用此法。(一)浸种、催芽 中下游地区于4月初(晚熟种可推迟10天左右,下同)取出贮藏的种子,漂洗干净后,用浅盆或其他合适的容器盛清水浸种。水深以浸没种子为度,需经常换水,日晒夜盖,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则在16℃以上。经7~l0天,种子大部分发芽(俗称“露白”或“破口”)后即可播种。 利用小拱棚或大棚育苗,可提前到3月中旬催芽播种,移苗、定植也相应提前,这样可使植株提早进入开花结实期,减少开花结实后期的无效花。用这种方法一般可增产l0%以上。其他栽培方法与常规法相同。 (二)育苗 前5~7天,在田中开挖好2米见方、深20厘米的育苗池。清除丝状藻类、浮萍、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整平底泥,一般不需施肥。灌水10厘米左右,等泥水澄清后,将已发芽的种子临近水面均匀撒播,每池约可下种5千克。种子不要陷入泥中,以免影响发芽和抽生的发芽茎(上胚轴)过长,移苗时种子易断落。育苗池四周要插好标记,防止被人践踏或搅混池水。芡苗心叶不能被泥埋没,育苗池中不能断水,水深随芡苗生长可逐渐加至15厘米左右。 (三)假植 播种后1个月左右,当芡苗已有2~3片箭形幼叶时,即可移苗假植。l千克种子需40~50平方米秧田,按此标准在移苗前把秧田准备好。秧田中灌水15厘米左右,除尽杂草和有害生物,整平泥土。秧田不宜过肥。在育苗池中移苗时,带子起苗,就地洗净根上附泥,须根理好后排放在木盆中,加盖遮荫。运到秧田后,将幼苗以40~60厘米见方的株行距移栽田内。移栽不宜过深,只要把种子和发芽茎栽入土中即可,切忌埋没心叶。芡苗要当天拔起,当天栽种,万一当天没有栽完,必须把它们浸泡在水中,第二天再继续栽。秧田不能断水,开始时保持15厘米左右,返青后再逐渐加深至30~40厘米。定植前按大田或湖荡水位,逐渐加深秧田水位,使芡苗定植后能适应深水的环境。(四)定植 6月中下旬芡苗圆盾状后生叶直径已有25~30厘米时,即可定植。定植前,按2米(早熟种)或2.3米(晚熟种)见方的株行距(每667平方米为125~166株)开穴。没有条件也可不开穴。苏芡定植密度以每667平方米栽140株左右(株行距2米×2.3米)为宜。穴上面挖成正方形(边长1.4米左右),下面锅底形,深15~20厘米。开穴时,要清除穴内杂草,并施入适量基肥。不便施肥时,可用粪泥混合的肥土于定植时涂粘于根系上。过1~2天待穴内泥水澄清后就可移苗定植。l千克种子的芡苗可定植1 070~1 330平方米大田。 秧田起苗时,用手插入泥中,轻轻将芡苗连根挖起,切不可损伤植株,起苗后轻轻洗去根上附泥,手抓须根,叶面向下,将根盘放在叶上,并依次放在木盆里,加盖遮荫,防止日晒雨淋,伤及芡苗。芡苗必须随拔随栽。栽时将根顺势盘放,四周包裹一些肥土,浅栽于穴的中心,深度以刚埋没根和地下茎为度(心叶顶端必须露在土外)。一般7~10天就可返青。
苏州哪里有卖芡实的?芡实营养丰富,在每年9月份成熟上市的,在苏州东环路的娄葑横街每年那个时间段都会有很多很多人赶到那里卖。是个大市场。现在估计有的话也很少了,还有就是到超市买,不过可能不是今年新鲜的。
苏芡的热量
芡实米的热量和减肥功效芡实米,又称鸡头米、水鸡头、鸡头苞、鸡嘴莲、刺莲蓬实
热量:351.00 大卡/100克
减肥功效: 二星减肥食物,单位热量较高,少量食用
食物种类:坚果种子类
推荐菜品:胡桃芡实粥,莲实美容羹,冬荷煲老鸭汤,蜜汁芡实饮,山药芡实粥,健乳润肤汤,滋肾固齿八宝鸭,苦瓜芡实羹,芡实薏仁粥,鸡肝芡实粥,
介绍:
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teroxSalish.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其他地区亦有产。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乾,生用或麸炒用。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白带品多、肾亏腰脊背酸的妇女、体虚尿多的儿童、小便频数的老人、遗精早泻者、慢性腹泻者、慢性肠炎者;
2. 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
食用注意:
1. 吃芡实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
2. 芡实与鱼头同食,还有健脑效能,可以治疗神经衰弱。
营养价值:
1.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为人体提供热能,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碳物质,保证体内营养所需成分;
2. 芡实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萝卜素浓度;实验证明,血清胡萝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发病机率下降,大大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
食用效果:
性平、味甘涩、无毒,人脾、肾经;
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溼健中之功效;
主治腰膝痹痛,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病症。
应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经常性腹泻:芡实散30克,加白糖适量调匀,加水煮成糊状服,每天3次,连服10天。
营养分析:
元素 含量 单位
能量 351 千卡
蛋白质 8.3 克
脂肪 0.3 克
碳水化合物 79.6 克
膳食纤维 0.9 克
硫胺素 0.3 毫克
核黄素 0.09 毫克
尼克酸 0.4 毫克
钙 37 毫克
磷 56 毫克
钾 60 毫克
钠 28.4 毫克
镁 16 毫克
铁 0.5 毫克
锌 1.24 毫克
硒 6.03 微克
铜 0.63 毫克
锰 1.51 毫克
芡实的种植芡实喜温暖气候和光照充足的水生环境。宜选择水源可靠的田块、池塘、沟渠、沼泽地及湖边种植,水底土壤以疏松、中等肥力的黏泥为好。
播种:可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3~4月,秋播于9~10月,以秋季采用鲜籽播种为好。播种前,使用新高脂膜浸种,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下种。可保温、保溼、吸胀,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健壮。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也可与种衣剂混用。如果泥土稍干,可将种子直接撒于土中;如果池塘水多,种子不能播种均匀,可用溼润的泥土捏成小土团,每团掺入种子2~3粒,然后按行株距120×3750px播入水中,种子随土团沉入水底,便可出苗生长。
幼芽移栽:头年种过芡实的地方第二年不能再播种。有部分种子散落在塘内,次年便可萌芽生长,当叶子浮出水面且直径在15~500px时即可移栽。
匀苗:幼苗浮出水面后,如果稀密不均,应适当匀苗,将过密的苗移栽到缺苗的地方。移苗时,用脚夹住根部压入泥内,切莫折伤嫩茎。结合匀苗将塘中杂草拔除,有利芡苗生长。
调节水量:芡实丰产的关键是适时调节水位。根据生产经验,调水的原则是“春浅、夏深、秋放、冬蓄”,春季水浅,能受到阳光照射,可提高团温,利于幼苗生长;夏季水深,可足进叶柄伸长;秋季适当放水,能促进果实成熟;冬季蓄水,可使种子在水底安全越冬。为提高经济效益,种芡实的水塘可同时养鱼,但必须选择对芡实无损害的鱼种,如鲢鱼、鳙鱼等。向塘内投放的鱼饲料以及鱼的排泄物,均能作为芡实的肥料,不必另外施肥。
防病虫:在5~6月有蚜虫危害叶片,使其变黄蜷缩,严重时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可用针对性杀虫剂配合新高脂膜500倍液进行喷洒叶面,可遮蔽害虫嗅觉,抑制病菌复制,降低其抗药性和用药量,提升农药效果。
芡实的性味性味与归经: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溼止带。
芡实怎么吃最补血 有哪些关于芡实的食疗据现代医学研究,芡实是强壮滋养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灰分、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芡实怎么吃最补血?有哪些关于芡实的食疗? 单单芡实是绝对起不了补血的作用,所以要搭配补血的食材来搭配,那么其中就有桂圆、红枣等等,这些都是既补血又养颜,所以想吃到芡实又想补血,那么加上红枣、桂圆、莲子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适当加上枸杞。 以下我接受两款比较好的食疗,而且都是有芡实做主料: 香附芡实粥:香附10克,芡实15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做法:芡实捣碎粳米淘洗干净,将香附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加入芡实、粳米煮粥。具有疏肝理气、固摄乳汁的作用。可用于防治产后肝气郁滞、乳汁自出。 莲子芡实粥:糯米100克,莲子50克,芡实米50克,冰糖15克。做法:糯米、芡实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二三小时,捞出,沥干水分莲子洗净,用冷水浸泡回软,除去莲心锅中加入约2000亳升冷水,将莲子、芡实、糯米放入,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
芡实的做法大全,芡实怎么做好吃主料
瘦肉
200g
淮山
250g
芡实
80g
大米
250g
辅料
油
适量
盐
适量
白砂糖
适量
步骤
1.把所有材料准备好。
2.芡实用清水泡30分钟。
3.倒入食物料理机中磨碎。
4.淮山去皮切成小块。
5.大米淘干净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和切成小块的淮山。
6.加入磨成茸的芡实。
7.盖上锅盖,煮至粥粘稠。
8.瘦肉洗干净,用食物料理机磨成肉茸,加入所有调料,拌均。
9.在把内茸倒进锅中之前,可以在肉茸中加入小许清水或高汤搅匀,把腌制好的肉茸稀释,这样肉茸不会结块。
10.倒入煮好的粥中。
11.边倒边搅拌,大火煮开即可。
12.粘稠粘稠的粥很容易吸收和消化,特适合脾胃不好的人群。
说起苏州,很多人想到的是苏州的园林和小桥流水的古镇。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一直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到此一游。什么季节去苏州旅游最好?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去苏州的最佳时间。去苏州旅游什么季节最好其实苏州是一个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的城市。如果非要选一个季节,可以推荐春天,它被视为苏州旅游的黄金节日,也是苏州最绿的季节。苏州城在蓝天碧水中繁花似锦。这个季节来到苏州,最能领略苏州流水的明丽和魅力。无论是灿烂的春光,还是缠绵的春雨,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园林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勃。可以欣赏桃柳绿的自然风光,鲜桃、“碧螺春”、糖藕、杨梅、枇杷、大闸蟹、腌鲜等依次上市,足以让你大饱眼福。穿衣指南春季(3-5月)和秋季(10-11月):初春的苏州,三月依然料峭,春风强烈,雨天多,毛衣外套要加厚。其余时间长袖加外套就够了。如果怕冷,可以准备一件薄毛衣。夏季(6-9月):苏州夏季闷热,一定要带防晒霜,穿舒适的衣服,否则很难干。6月中旬到7月初是雨季,出行别忘了带雨具。冬天(12月-2月):冬天潮湿寒冷。加一件羽绒服和一件毛衣是基本必需品。也可以带一些保暖贴,避免湿冷。去苏州的最佳时间介绍到这里。其实苏州的冬天也很美。风景虽萧条,却别有一番滋味。冬天可以去寒山寺听除夕的钟声,也是一种体验。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也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 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吴忠县有回族苏姓。
甘肃
分布在靖远等县。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
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
828804户。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别为: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而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
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
61户,澎湖县有123户。
介绍文件
苏姓起源
苏姓起源有二: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黄帝是崇尚黄色的,这是因为这个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其赖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黄河,而这一人群的皮肤又是黄颜色,这种“黄河、黄土、黄种人”的三位一体,使他们对“黄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黄、皇古字通用,由黄帝而衍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最为尊贵的帝王的专称,在历史时期黄色更成为皇帝独有的专色,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无论是宫室、都邑、太庙,也都由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黄色文明”。至于黄帝的专号“轩辕”,《说文》段注为,曲(车舟)藩车为之轩,大车谓之辕,“轩辕”实际上指为“有篷顶的大车”。据史料记载及学界研究,早期的黄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为重要的内容,“轩辕”大车的发明,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部族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成为黄帝及其部族的名号。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作为图腾标志。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的不断变化,龙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际上是黄帝部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采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史记》的有关注解均有“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图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杞县有“夕卜黄”、荥阳有“黄水”、封邱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卢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反映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黄帝以中原为中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尤其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属河北)大战,取得了胜利。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传说中各部族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达于江、东至于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黄帝在典章政制与经济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贡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这种管理形式,应该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考定星历”等,黄帝时的文化成就巨大。黄帝采铜铸鼎,以玉为兵,刳木为舟,作宫室以避寒暑等。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锦等,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传说黄帝在功成名就于荆山铸鼎后,骑龙升天。《史记·封禅书》有详细的记载,在河南灵宝,有与这则传说相关的地名与遗迹,如荆山、鼎湖、龙沟,以及黄帝庙。在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而“桥山”附近有黄帝陵,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了。
依照史书记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史记》、《帝王世纪》以及某些苏谱均有详细说明,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号者仅有14人,这些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现代姓氏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氏”。黄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为黄帝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青阳与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带的西南地区长期生活,并娶当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颛顼从小便在西南地区生活,后随氏族东迁到中原。
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学术界对颛顼的本意有着多种的理解。《论衡》中谈到的“颛顼戴干”,有的学者以民族志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解释其为原始部族时人们在头部佩饰器具从而形成的一种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使得其成为“扁形变头”。根据史书中将“颛顼”与“高阳”并称的现象,其含义为旭旭升起的太阳。而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现象,在当时应是较为普遍的。
颛顼及其部族东迁的过程,也是以颛顼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发展的过程。颛顼在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有大量的遗迹。其最重要的传说是保留在《淮南子》等书中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传说,两大部族的长期征战,在史书中形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颛顼也因此而获胜,部落联盟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并以此赢得了五帝之一的赞誉。
颛顼的统治中心也在中原。史书记载,颛顼在河南许昌、杞县、淮阳等地居住。《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东周时为卫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颛顼尽管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他的功绩主要在宗教礼仪上。《大戴礼记》对他的功绩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称赞他是很有谋略,通晓道理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天意与鬼神的意志,所以说他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所开启的由宗教对人的控制的办法,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在当时是个进步。颛顼死后,埋葬在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据说他活了98岁,颛顼之后,其部族又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献,甚至在一些“苏谱”中,也有“颛顼八子”的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颛顼又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样在中原生活,但也在关中、江淮等地区生活,其遗族后来还远迁到岭南活动。老童(卷章)的部族后又发展为重黎和吴回。
重黎这个传说时代的人物,实际是由重与黎二个部落合并而成,重黎实际上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后裔逐渐裂变为“九黎”,并成为“黎民百姓”中的主体。重黎曾担任过帝喾时的“火正”。“火正”是传说时代掌管火源的职官,因为火的发明传说为祝融氏所为,因此“火正”又称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与祝融有了联系。火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驱除野兽,使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争斗中处于优势;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变为人类智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火可以用作耕种,“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志。以看守火种,到对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负责,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重黎受命与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进行战斗,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帝喾以平叛不力而杀了重黎,并让重黎的弟弟吴回袭任火正祝融之职,吴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称。
吴回在南方与共工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与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传》均记载,在河南郑州有“祝融之墟”,其具体地点在新郑与新密附近,即西周时期郐国所在地。吴回及其部族虽然在陕西、山西、甚至东南地区生活,但最终以中原为中心,吴回死后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
陆终传说是吴回的儿子。根据对其名号研究,陆终是以捕食善跳动物而著称的部落,并以此作为图腾以及首领的名字。陆终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带活动,山西的平陆、河南豫北地区的“大陆”(吴泽)等便是这种活动遗迹的反映。在豫北地区的获嘉、修武、辉县交汇处的吴泽,实际上也是当年吴回曾活动过的地区,这里与颛顼故都也相去不远,并有亲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较好的生活基础。
陆终生6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竹坚)、会人、辔牲、季连。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元和姓篡》:“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有苏氏”
“有苏氏”在商代仍有活动,其重要人物是苏妲己。《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在《国语》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史记·殷本纪》表述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有苏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与商王室的关系并不融洽;商王室讨伐“有苏氏”,掳得了美丽的妲己,而且殷纣王十分喜爱妲己的美色。
苏国
苏国的建立,是苏姓历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权建立后,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杜预注解为:“苏忿生,周武王司寇苏公也,与檀伯达俱封于河内。
关于苏国的范围。《后汉书·郡国志》云:温,故国也,苏忿生封。”《括地志》卷二,“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温是苏国国都,位置在今河南温县西安乐寨与招贤一带。《左传》记载,春秋前期周桓王将苏国的田地给予了郑国,这些地点有“温、原、缔、樊、隰城、攒茅、向、盟、州、陉、(阝贵)、怀。”其中,温、州、陉(邢),均在今温县境内。原、樊,在今河南济源市境内。缔、向,在今河南沁阳市境内。隰城、怀,在今河南武陟县境内。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内。(阝贵),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攒茅,有考证为攒城与茅城,均在今河南辉县市境内。以上诸邑,很难说是苏国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济源市与焦作市的全部,今新乡市的西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其基本上与康叔受封的卫国为邻,也应该是当时较为重要的苏国。苏国的爵位,文献中称苏国国君,有“苏公”、“苏氏”、“苏子”、“温子”等多种称呼,尽管当时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说法,据说执行时并不严格,因此,苏国可能仅为“子”爵,其首领又任司寇,称作“苏公”.
西周时期是苏国的重要发展时期,传世的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其中的《史颂鼎》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录有苏国铜器《苏公簋》,这件器物铭文不长,却记述了苏、周联姻的史实。两周时期,异姓诸侯间的联姻,是密切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苏女嫁与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苏国对周王室的仰慕,同时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苏、周关系密切的标志。在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发现有西周晚期的苏、虢联姻的器物。虢国都上阳,位置在今三门峡市近郊,虢国虽不属于大国,但却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辅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虢文公为周宣王时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门峡墓地中发现的“苏甫人”盘、匝,正是苏女远嫁虢男的反映。“苏冶妊”鼎,记载了作为苏君夫人的妊姓女子,为她的女儿远嫁他乡,而专门作器的情况。在三门峡墓地,还发现有“稣子叔”鼎、“稣貉”豆等,其铭文不长,但都可以说明,苏、虢间有着持续不断的良好关系。此外,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宽儿鼎》青铜铭文拓本中,记载了“苏公之孙宽儿”的历史史实,对研究苏国史,也有重要的帮助。青铜铭文中的“苏子叔”、“苏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苏国宗室的重要人物。
《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