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大运河

济宁大运河,第1张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关于运河的历史,如果从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算起,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如果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会通河与通惠河凿竣为标志的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算起,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江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她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千百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洲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郾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之顽症,人们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济运之举尤为世人称颂。当然更为世人称颂的当属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济宁运河运输业而兴盛繁荣达600多年。

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荡,南部湖光秀丽,东部山丘起伏。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当时隋炀帝开的通济渠由于黄河南泛全线淤塞,恢复通济渠已非常困难,同时京都已东移至北京,没有必要绕个圈在途经开封、郑州一带,如果改徙山东,运河就变成一条直线,距离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标移向济宁。那时运河南端从杭州到淮安,隋唐运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运道虽已被黄河侵占,但船可进入黄河,“借黄行运”到徐州后再逆古泗水运道至鲁桥,还可沿汶、光水道至济宁。在北方有隋唐时开的永济渠(后称御河),元时新乡以下一直畅通可达天津。所以只要解决济宁向北至永济渠约200公里运道,即可从北京到杭州了。

济宁大运河水深最高10米,最低也有0.5米。济宁地处南北两京之中,是京杭大运河在江北的最大码头之一。据历史记载,元朝初年,每年经运河调往北方的皇粮约一百万担。只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三十万担,管理全程京杭大运河运输和治理的朝廷官署----河道总督就设在济宁。河总机构相当庞大,内设七十二个衙门,又直辖济宁、南旺、泉林、鲁桥等若干个都水司,只济宁一个都水司,就配有纤夫、浅夫(挖河泥者)等五六千人。另外还驻有四个河边兵营,官兵两千余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570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7
下一篇 2023-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