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在这里,9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寿星达到了110岁以上,是五大长寿乡中唯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
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环境的赐予。巴马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被称为“天 然氧吧”。
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也是巴马寿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寿星黄布铁已经104岁了,但每天不是去摘猪菜,就是下地干活,还做家务。他每天吃两顿,每餐吃两碗饭。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他常说:“每天不出去活动一下,吃饭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觉。”
巴马人长寿还和饮食有关。他们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 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国际自然医生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
除了以上几点,乐观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和田:老人喜欢喝茶吃馕
新疆和田于田县的拉依苏村是另一个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长寿之乡。
拉依苏村有2400人,仅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人。
肉孜·买买提老人已有110岁,身体健康,还能干简单的农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觉,清晨鸡叫就起床。眼睛虽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还要干两个多钟头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馕,晚上几乎不吃东西。据肉孜的大儿媳妇讲,老人喜欢吃汤汤水水的东西,爱吃玉米做的馕。
104岁的买提库尔班·肉孜和95岁的肉孜汗·肉孜是亲兄妹,哥哥早晨起来喜欢散步,回家时顺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里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岁之前没得过什么大 病,只是近几年来偶尔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馕,中午吃拌面、汤饭和馍馍,晚上吃半个馍。
在拉依苏有一对长寿夫妇,97岁的努热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岁的老伴。努热勒阿洪看电视能看到晚上11时,早晨7时起床,中午能吃一盘拉条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开水。当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努热勒阿洪说,他年轻时身体很好,一个人开垦出了3亩荒地,现在身体还是挺结实。另外,他和老伴从 来没吵过架,子女都很孝顺,跟邻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最近,格鲁吉亚举办了90岁以上的老人的“选美大赛”,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106岁——百岁老人选美,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这样的长寿乡才会发生。据统 计,格鲁吉亚500多万人口中百岁寿星达2000多人,90岁以上的超过两万。而在阿塞拜疆,上世纪80年代初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曾多达63人。
外高加索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人的婚礼上,八九十岁的长者和年轻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乐观的心态,当地人的饮食也很讲究。 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乡阿巴哈吉亚,当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时还要放葱、芹菜等。此外,当地人还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葱、红辣椒以及当地产的无花果,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他们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格 鲁吉亚茶”。
巴基斯坦罕萨:六七十岁不算老
罕萨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4.5万罕萨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罕萨,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岁仍可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100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一是饮食:罕萨人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 薯类、芝麻等。他们还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萨之水”。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冰川、河流,这些水体中含有丰 富的矿物质,常年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罕萨人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从来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瓜果蔬菜特别有营养。三是生活习惯:罕萨人多以务农为 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又为自己的长寿增加了一块砝码。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没有金钱概念
在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比尔卡班巴的村庄。1970年,村里一个叫米格尔·卡尔比奥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来第一次去看病。这次眼病使比尔卡班巴闻名于 世,因为米格尔当时据称已活过了120岁。
据当地政府介绍,比尔卡班巴大约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由于100年前这个地区还比较落后,没有完整的人口档案系统,这个数字很难证实。 但不管怎样,这个山村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村里有位102岁的卢西拉老太太,几年前还能在小镇的狂欢节上跳舞。在被问到为什么长寿时,她说:“我们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干活。”
比尔卡班巴人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数人每周只吃一两次鸡或鱼等动物食品。当地人还喜欢饮用泉水,科学分析发现,当地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中铁、镁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免疫岛”,因为当地人很少得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当地人没有金钱和竞争概念,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动物和高热量食品,使得当地人拥有缓慢稳定的新陈代谢。
长寿的确有秘诀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世界五大长寿乡的居民,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基因上,巴马县老龄委对当地144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祖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占29%和38%,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为41%和37%;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 人的长寿有15%要取决于遗传因素。
对于饮食,五大长寿乡的饮食结构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饭量小。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5个地方 的人日均摄入热量1640千卡,明显低于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标准。
另外,五大长寿乡基本都位于偏僻地区,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友好、乐观向上、喜欢清静,这也是长寿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长寿乡的居民都身体力行着现代人最难实行的长寿原则:劳动一生。现在,除了巴马,其他几个长寿乡都出现了寿星减少的趋势,主要就是现代生活的影响。
活法
你成不了任何人,你只能成为自己。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你得先观摩别人的活法。
村上春树,日本人,作家,生于1949年1月12日,曾获卡夫卡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
村上春树除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名跑者。他的生活非常规律,几乎每天都会跑步,30多年不断,他不仅每年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还参加铁人三项赛。
每次写长篇小说时,村上春树 每天的作息 是这样的:
— 4:30起床,起床后泡咖啡,吃点心
— 吃完后不做其他事,立刻开始写作
— 9-10点完成写作,必须要写满十页稿纸(约4000字),既不能多写,也不能少写
— 开始锻炼,每天跑十公里或游泳1小时
— 午饭
— 下午自由安排,可以小睡、看书、听音乐、买唱片、做美食、做翻译
— 晚上9点睡觉
村上春树曾说:
“这种生活不断积累,我总会感到身为作家的能力似乎点点滴滴地提高了,创造力也变得更加 牢靠和稳定 。尽管无法拿出客观数值来说明,“瞧瞧,到这个数字啦”,心里却有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感触。”
规律生活,能让人最大限度地减少选择上的精力消耗,这是只有村上春树这样自律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乐趣。
参考资料: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施小炜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施小炜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犹太人,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的理论被很多人称为“泛性论”,因为太过强调“性”的作用,但弗洛伊德的贡献非常多,他对西方的心理学有重大影响:他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开创了人类对 潜意识 的研究;为人类研究人格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他提出的自我、本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作息也很严格,和村上春树不同的是,他一天工作11小时,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以下是他在维也纳 开私人诊所时的作息表 :
— 7点:起床。理发师每天早晨会到弗洛伊德家中为他修剪胡须
— 8点-13点:接待病人,每位病人诊疗15分钟,下一位病人间隔5分钟
— 13点:午餐。弗洛伊德在午餐时通常不说一句话,吃完午餐后到他会到街上散步或买东西
— 15-21点:继续诊疗,期间什么也不吃。65岁之后,弗洛伊德会在下午17点喝一杯咖啡
— 21点后:晚餐。晚餐时弗洛伊德才会与家人轻松地聊天,晚餐后也会与家人一起散步,或去咖啡馆坐一会儿
— 回家后:继续埋头工作,工作内容有回信、写论文、为期刊校对书稿等等
— 凌晨1点后睡觉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过多涉及到“性”,对此他曾说:“我的道德观是通常所说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道德观,而不是性道德观。社会眼中的性道德似乎很卑鄙下流,而我个人在自己认可的范围之外,很少滥用性的自由。”
严于律己的弗洛伊德,若能看到如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对儿童发展、梦、遗忘、无意识、动机、人格、心理分析治疗等领域的影响,一定会笑望长空。
参考资料:
《弗洛伊德自传》,王思源译,华文出版社,2018年
现在是00:2618
星期日2017年6月25日比北京慢5个小时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时间_正在实行夏令时_时间校准。
申时下午15:00到17:00,北京时间 10:00到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