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鼻烟销售点

北京的鼻烟销售点,第1张

清代,北京鼻烟盛行于宫廷和上流社会。随着吸闻鼻烟习俗在民间流传,清末民初,鼻烟店和鼻烟加工开始增多。

北京的鼻烟店主要集中在前门大栅栏、隆福寺、鼓楼、崇文门外大街等地。较著名的有鼓楼大街的汪正大、谊兰和,前门大栅栏的天蕙斋、崇文门外大街巾帽胡同的公利和、公益和等鼻烟店。北京的鼻烟店,除去正当的门市营业外,还做外埠批发业务。

1929年,北京鼻烟的产量达到2150斤。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鼻烟产量和销量下降,鼻烟店大部分停产或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的鼻烟店仍然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鼻烟生产有了转机。1956年初,北京从事鼻烟业务的商家有3户,从业人员14人,资金22909元。11月公私合营后,有和丰、公利合、聚昌垣、天蕙斋、宏兴、公益和、德和等8户,其中德和已经歇业,实际营业的只有7户,从业人员36人,资金28016元。

1960年3月,北京市专卖事业公司将烟叶、烟丝、鼻烟商家合并成公私合营烟丝加工厂,继续生产经营鼻烟。

北京的鼻烟店中以天蕙斋最为著名,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清道光年间,一位姓杨的满族人在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南开办聚兴斋鼻烟铺。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杨氏之子杨运峰继承聚兴斋后,生意有了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聚兴斋失火,不久,杨运峰集资在原地盖起新房,改名为“天蕙斋”。

天蕙斋的顾客很广泛,有官僚、商人、京剧界人士和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京剧界人士,除女角外,绝大部分演员都是天蕙斋的老主顾。当年京剧名伶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还赠送给天蕙斋一幅“香妙心情”的巨匾。

天蕙斋为了方便北京城的顾客,特将西四牌楼的西文美斋饽饽铺和东四牌楼的东文美斋饽饽铺作为代销店。天蕙斋的鼻烟不仅行销全城,而且行销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上海、陕西等地。

天蕙斋自制鼻烟,分为10级。抗日战争爆发后,天蕙斋同福建薰烟加工商家失去联系,只得在北京薰头遍。北京薰制鼻烟的成色远不如福建好,生意虽然能维持,但无法与过去比。新中国成立后,吸闻鼻烟者日渐减少,天蕙斋的生意日趋萧条。1960年,天蕙斋并入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1970年正式撤点。

天蕙斋。天蕙斋是老北京时代专卖鼻烟的一家老店,开业于清朝道光年间其下销售品牌有老北京鼻烟牌子。鼻烟是由发酵烟叶粉末调香而成,以鼻吸用的无烟烟草制品,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改良发展,逐渐演变出非烟草型鼻烟,在明清时期多为皇室贵族所用。

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北京人,对天蕙斋这个字号都很熟悉。天惠斋鼻烟铺创办于清道光年间。

鼻烟是从西洋传到中国的。清顺治年间,西洋人把鼻烟作为贡品敬献朝廷。后来,鼻烟又从皇宫传到了民间。

道光年间,满族人杨运峰,在前门大栅栏里找了间铺面房,开了个鼻烟铺,取名聚兴斋。开业之后,生意十分红火。但在庚子年(1900年)间,被八国联军的一把大火化着了灰烬。又过了几年,聚兴斋的老板又重建门脸,并把新店起名为天蕙斋鼻烟铺。

天蕙斋的鼻烟质量高,用料也十分讲究。天蕙斋所用的烟叶,都是山东克州滋阳县所产。这种烟叶,叶脉细,无粗梗,烟味浓,性柔和,油性大,非常适用于制作鼻烟。

每当烟叶收获季节,店里便派人到产地去定购。然后,经过晾晒和多次熏制后,制成成品。通过制作出来的鼻烟具有花香持久、柔和、味长、刺激性小的特点,使用者抹到鼻孔里,先闻到的是花香,再闻到的是烟香。

天蕙斋的鼻烟品种繁多,其价格更是不菲。他们的鼻烟可分为十个等级:一级万高馨露;二级万馨露;三级万鲜露;四级万蕊露;五级高万花露;六级万花露;七级御制露;八级茉莉露:九级双花熏;十级坯子。

民国初年,一袋44斤洋白面的价格为大洋两元四角,而一两万高馨露鼻烟的价格却是大洋两元五角六分。

天蕙斋鼻烟铺还销售鼻烟壶,并且也极为讲究。鼻烟壶的款式很多,有多角形的扁平料壶,还有各种素壶和彩绘壶。

烟壶的质地有翡翠的也有象牙的,所以,闻用高档鼻烟者,皆为官僚贵族、绅商富户或社会名流。

进入民国后,纸烟的出现使鼻烟失去了市场。解放后,天蕙斋的生意更是惨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纸烟的盛行,鼻烟很少有人问津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天蕙斋已永久的消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274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