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一般用来形容江苏苏州一带的吴方言,因说话比较软糯婉转,故有“吴侬软语”之称。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万。
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太湖片为最大语片。
人文历史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语言之一,其形成历史追溯到商末,从姬室东迁算起距今3200年历史。那时泰伯奔吴,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长子和次子,二人于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诸侯国吴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江南本土文明与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进吴文化。古吴语来源是上古汉语。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破楚,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齐,与晋“黄池之会”。吴、越民风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文学
六朝吴歌“我”用“侬”,此语留存于局地口语中并转为奴。那时吴语和今吴语差距大。明清吴语与今吴语接近。清初《豆棚闲话》:我哩个生意,弗论高低,侪好同坐。得子时就要充个豪杰;弗得时囫囵是个臭疠。清末有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九尾狐、海天鸿雪记。
苏州。
吴侬软语一般是用来形容吴语中苏州话的词汇。苏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沪嘉小片吴语口音在吴语地区内部相对而言比较儒雅婉转,所以有“吴侬软语”之称。吴侬软语通常指代苏州腔,有时也用来描述上海腔。而宁波等地吴语,则是比较硬的,一般不用“吴侬软语”来形容。
扩展资料
一种方言好听与否,其实不在于是否易懂,而是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等方面。吴语与湘语(指老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
在听觉上,一种方言如果语速过快,抑扬顿挫过强,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硬”;但如果语速过慢,缺乏明显的抑扬顿挫,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侉”。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在发音上,感觉是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