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经济发展的前景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牧业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和改进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有市场、有优势的企业发展,加快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2003年,城关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09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实现388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实现3356元,城市居民群众可支配收入达到人均4588.52元。
区内居住环境有所改善,自1979年以来,通过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大力整治,居住环境日趋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了飞跃的发展,老城区人均居住面积现在已达到19.8平方米。
区内交通通讯发达,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主要由14条区(省)道、77条县乡公路为基础。已经建成的邮电通讯设施主要有卫星地面站、拉萨程控电话局、拉萨邮政枢纽大楼和无线市话。国内、国际电话直播和传真业务已经开通,城区电话已升至7位,邮电通讯方便快捷。
城关区于1998年通过了扫盲验收,1999年在全区率先通过了“普九”验收,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同年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县域内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此后,还在各办事处建立合作医疗服务站,各乡建立卫生院(站)。
城关区不但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教育的中心,而且是西藏宗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已发展成为海内外游客来藏的目的地和了解西藏的重要窗口。作为西藏宗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宗角禄康(龙王潭公园)、罗布林卡等名胜古迹坐落在城关区内,加之区内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探险者与科考人员。
20世纪后期,西藏宾馆、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西藏体育馆、西藏大学、西藏群众艺术馆和少年宫等相继建成后,城关区发展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佛教圣地。经济以工业为主,建有皮革、地毯、水泥、农机、石膏制品、制药、粮油加工、食品等工厂。旅游业以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布达拉宫等著名寺院为主,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教育单位集中于南部,中直机关、驻藏部队以及自治区、拉萨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集中在东部。区内有大学、中学、小学和生物、农牧、藏医等研究单位,有自治区人民医院、藏医院等医疗机构。城市绿化覆盖率17%,人均绿地位居全国第四位。
东西向道路 主要有江苏路、金珠路、北京路、林廓路等。①江苏路。原称金珠东路。位于城关区南部,南临拉萨河。金珠,藏语意为“解放”。东起东郊交通管理站,西接金珠中路,中与林聚路、林廓东路、朵森格路相交。全长3 237米,宽30米。水泥路面,分快、慢车道。建有绿化带和人行横道。路两侧有拉萨市人民政府、拉萨妇幼保健院、群众艺术馆等。通公共汽车。②金珠中路。原称沿河中路。位于城关区中南部,南临拉萨河。东接江苏路,西至民族路,中与德吉路相交。全长2 420米,宽21米。沥青路面。路两侧有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拉萨汽车站等。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路东段。通公共汽车。③金珠西路。原称沿河西路。位于城关区西南部,南临拉萨河。东起民族路,西至西郊加油站。全长7 580米,宽9米。沥青路面。北临烈士陵园。④北京东路。原称幸福东路。位于城关区东部。东起林聚路,西接北京中路,中与林廓路、小昭寺路、朵森格路、娘热路相交。长2 280米,宽24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藏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民航售票处等。⑤北京中路。原称幸福中路。位于城关区中部。全长1 580米,宽30米。沥青路面。有绿化带和人行道。通公共汽车。⑥北京西路。位于城关区中西部。东起民族路,西接青藏公路。长1 570米,宽38米。沥青路面。建有绿化带和人行道。路两侧有海关、拉萨饭店、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藏剧团及西藏宾馆等。⑦林廓北路。原称建设路。位于城关区东部。林廓,藏语意为“大转经”。东起五叉路口,西至娘热路,中与夺底路、色拉路相交。全长3 330米,宽38米。沥青路面。路两侧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小昭寺等。通公共汽车。
南北向道路 城关区内主要有娘热、色拉、夺底路等南北向道路。①娘热路。原称解放北路。位于城关区中部。娘热,藏语意为“娘氏族的奴隶”。南起北京路,中与扎基路、林廓北路相交。全长4 980米,宽9米。沥青路面。路两侧有民航售票处、体育馆等。②夺底路。原称林廓东路。位于城关区东部。夺底,藏语意为“狭谷”。南起五叉路口,中与扎基路相交。长2 449米,宽12米。沥青路面。路两侧有高原宾馆、自治区贸易公司等。通公共汽车。
环路 二环路已全部修通,三环路正在筹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