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山西会馆简介

太原山西会馆简介,第1张

山西会馆是多伦保存比较好的清代古建筑,于乾隆10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原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现存只剩下一半,但基本属于中轴建筑。

山西会馆,位于盖州古城东门外,与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合称盖州四大会馆。在明、清时期,主要以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为主的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处,必建有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坐北朝南,呈规则长方形,原由后殿、正殿、东西偏殿、钟鼓二楼、山门、戏台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殿宇巍峨,蔚为壮观,具有典型的山西建筑风格。正殿为关帝殿,也称武圣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坐落在高约0.9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上。

扩展资料

多伦山西会馆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原名伏魔宫·又称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多伦地区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当时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塞外商埠”。该会馆有房间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大戏楼、下宿、二山门、三过殿、东西长廊、耳房、正大殿等。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山西会馆,必然要谈到旅蒙商。旅蒙商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它源于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时的随军贸易。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在康熙帝征讨葛尔丹行经蒙古草原时,允许各部、各旗沿途向清军出售马、牛、羊、骆驼等物。由理藩院另设一营,商人在营中贸易。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以后,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纷乘船渡海来到辽东地区经商贸易。当时的奉天府盖平县连云岛港(西河口)是辽东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海上通商口岸,更是辽南的陆路交通枢纽,加之盛产丝绸、海盐、海鲜、以及其它如大豆等农产品,自然成为全国各地客商尤其是晋商到辽东贸易的首选地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会馆

晋商博物馆的营业时间一般是周二-周日9:00-16:00 ,16:00 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春节假期期间闭馆。如果要一天游玩多个景点,请合理安排时间,才能玩的开心。

简介:

北京晋商博物馆,位于长安街东延长线建国路58号,是一个占地约4万余平米古香古色的文化产业园也称58号大院。馆内收藏4万多件晋商商业文物,拥有5000平米展厅和1万平米会馆,整体园区配套有少林素斋、中医养生、红木家具、丝绸、陶瓷等各类主题会所,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关于商人和商业的民营博物馆,是目前最新颖、最具创意、最具古典元素的高端商务文化活动场所。

在园区由九个独立建筑楼群组成。其中,1号楼为园区主楼,包含了晋商博物馆,及展览、会议会务、剧场、演播厅、中西餐厅为一体的大型高档会所;2号楼是少林素斋;3号和8号楼是一条古色古香的特色商业街;4号楼、 5号楼、6号楼、7号和9号楼分别为红木、丝绸、佛教、中医养生等高端主题会馆。博物馆拥有晋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图章、印钞版、文书、银票、契约、合同、账本、书信、票贴、印章、簿记、老照片等藏品超过4万件,全面展现了晋商纵横欧亚大陆九千里、雄霸商场五百年的财富历史故事。 山西人有悠久的经商传统。抓住机遇在明初崛起的晋商,不畏艰辛,四方创业,塞外大漠、江南水乡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人称“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 山西商人。” 晋商经营品种可谓是“上至绸缎、下至葱蒜” 。晋商著名商号和创立的商品名牌树立了中华商业坐标,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晋商贸易北疆,经商东瀛,垄断中俄边贸200年。 晋商建筑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渗透着中华文化的风采精髓,承载着晋商的文化思想。是中国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的艺术宝库,是一部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层面的立体画卷。

晋商博物馆位于北京,这周边还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

景点

中国紫檀博物馆 与晋商博物馆距离1.7km

兴隆公园 与晋商博物馆距离2.17km

通惠河 与晋商博物馆距离2.33km。

门头沟三家店村真的是离市区最近的一个古村落了,被称作“京西古道第一村”。三家店村作为扼守永定河出山口的第一大村,明代成村,原村有三家店铺,故名三家店村。这个村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龙泉镇永定河畔的三家店村,深享永定河出山口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是明清时期通往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商道京西大道的起点,更曾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往来商贾云集,生成了昔日三家店“三里长街”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繁华热闹的气派象。这里有老舍笔下骆驼祥子的影子;这里的龙王庙与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的行迹有关;这里还曾有过明清两百多商号聚集的盛景,及至如今也还保留上百处老店遗址……这是一个带复杂性的传统村落,它有着强烈的传统和浓厚的文化遗产,却又是距离特大城市最近的传统村落。

驼铃古道,“孤村荒僻说三家,雨后凭高望眼赊。万树拥云吞落日,乱山挟水走平沙。重重岭色连天远,曲曲河流抢店斜。兴到呼童沽薄酒,诗成沉醉乐无涯。”在清末诗人爱新觉罗·宝延的《西山纪游集》中,可窥得该村当时繁华的景象。

京西古村三家店坐落在三家店水库大桥东侧。三家店不仅是明清京西大道的起点,也是永定河的出山口。三家店位于平原与山谷的交界处,又得永定河之水利,自古即是繁华之地。据考证,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万年,当年这里曾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这里是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也是山区平原间物流的交易中心。明清时期,京城用的京西煤以三家店村为集散地。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这里就因为运煤的需要,曾在河上架起过木板桥。其仓储物流的重要作用直到清末民初铁路修通之后才衰落下来。

明清时期的京西三家店有一条驼铃古道直抵北京城区。109国道城区段就是沿续此路成行。据有关人士考证,驼铃古道从三家店开始,经石景山的五里坨、高井村、模式口等,东行8里到田村,经八里庄,再东行就到了老北京西城的阜成门下。阜成门是老北京内城的西门,旧时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入内城。明清以后,运煤的骆驼队在这条古道上来往不辍,保证冬季老北京的供暖。

传统建筑。说到三家店最大的特色,还是该村遗存的质量之高、做工之美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做工如此华美如此精雕细琢,与其商业聚会的身份是分不开的。这些传统建筑现在仍然有较大比例,之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能够保留下来,与坚固的质量不无关系。

龙王庙。说到三家店的龙王庙,那可是京西数十座龙王庙中香火最盛的。龙王庙中读龙兴庵碑,此处竟然与曹雪芹的行迹有关。三家店村龙王庙创建于明代,清代三次重修。龙王庙坐东朝西,是三合院形式,有门楼一间,上镶有石额“古刹龙王庙”,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式。大殿前出廊,廊下立顺治、乾隆、光绪时期三通石碑。殿内龛台上端坐着北京地区仅存的五尊乾隆时期的龙王神像,两旁有雷公、电母等塑像。大殿内两侧墙上有气势宏大的“龙君出行图”壁画,是十分珍贵的文物。1981年,区政府公布三家店龙王庙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该建筑前身叫龙兴庵,建于明代。正殿龛台上供着五尊龙神: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尊龙神像,以及永定河神像。永定河流域有些龙王庙也供奉过永定河神,都没有能保存下来,这里的永定河神像是现存的惟一一尊。

据民间传说,阴历六月十三是河神生日,这一天,三家店龙王庙要给龙神河神焚香上供,大摆筵席,届时村民要到龙王庙吃寿面,给河神祝寿,以祈求河神庇佑,保往来商船平安。到如今,老人们谈起给河神过生日还是兴味十足,津津乐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遗址这一传说也为三家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二郎庙

大门楼二郎庙明万历二十年(1592)已建,为民间宗教建筑。二郎庙坐北朝南,是四合院式建筑。前殿19米,面阔10.5米,进深8米,元宝顶,箍头脊,黑琉璃顶,有垂兽,勾头滴水,旋子彩绘。后殿为硬山大脊,黄琉璃瓦,勾头滴水,苏式彩绘。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式,筒瓦顶,有吻兽。庙内现存石碑二通,须弥碑座一个。

二郎神在神话故事当中,总是以反面角色出现,尤其是他面对孙悟空时的恼羞成怒和无可奈何常常惹得孩子们开怀大笑,现在长大了,倒觉得他是个很可爱的神仙。山西会馆在东街与中街的交接处有个清代建筑,即三家店小学,是原来的山西会馆。会馆坐南朝北,有正殿六间,前面三间为卷棚顶,后面三间为正脊吻兽式,殿顶用黄琉璃瓦覆顶,殿下为青石台基。相传,山西会馆是清乾隆年间主理琉璃烧造的皇商赵邦庆所建,因为和皇家沾了边,才敢用黄琉璃瓦覆顶。

明代以来,山西各处商人来此经商渐多,于是建起了山西会馆。院内方砖墁地,房屋建于青石台基之上,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为元宝顶箍头脊,有戗兽;后为硬山大脊,黄琉璃瓦顶,有望兽。两厢配殿各三间,元宝顶,板瓦筒瓦合瓦,排山勾滴。对于那些从山西赶来京城的人们来说,经过旅途的劳顿,在入京之前看到这座山西会馆无疑会让他们热泪盈眶,备感亲切,也更因为晋商的富庶与同乡仁爱之心,这座建筑建造得比一般的建筑要精致得多。

在这里看到的山西会馆,忍不住又要慨叹历史上晋商曾有过的辉煌和同乡间这样的团结与帮携是分不开的。山西会馆见证了晋商昔日的辉煌。

三家店建筑是京西民居的典型代表,在格局上,多为前后两进院,以平安门隔开。前院东南开门(巽门),正对借东厢房南山墙安影壁,厢房遮去正房的两梢间,与北京四合院不同。就做法而言,京西民居铺瓦讲究对垄分间,做成麦穗垄的形式。望板有木望板、石望板和苇帘三种,等级递降。有趣的是,石望板下连檐木做出‘落科’,细部精致。装饰方面,砖雕木雕均可观,现在村中仍散布大量砖雕精品,并有少量槅扇存留。关帝庙铁锚寺

关帝庙铁锚寺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前。寺庙坐东朝西,前有一门楼,清水脊。门额上刻有“关帝庙铁锚寺”。正殿三间,石板顶,清水脊,两厢配殿各三间。据了解,有一种说法是当地人从永定河中捞出一只罕见的大铁锚,被视为神物供奉在此;另一种说法,三家店西侧是永定河的一古渡口,负责古道两岸的运输摆渡,因永定河水流湍急,要用一个有四爪、高一米、重约四百斤的大铁锚在码头固定摆渡的船只。后因通往京西的古道上修了桥,渡船的大铁锚不用了,当地人为祈祷平安,将镇水大铁锚搬进庙里供奉,久而久之此庙也改叫铁锚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铁锚寺曾作为本村义和团的拳坊。站在寺中,遥想当年这里练拳的“喝”、“哈”之声震天,不知道会不会吵了在这里清修的道人。殷家大院(天利煤厂建筑群)在三家店的商业街上,煤栈:73、75、77号院原是天利煤厂即殷家大院。天利煤厂地处三家店中街,由祖籍山东青州府的殷姓家族创建于清道光前后,同治、光绪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在西直门、天津都有他们的分号。煤厂占地3508平方米,包括三组院落,房舍72间,大门14个,构成一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人称“殷家大院”。据了解,殷家居住院则在中院(75号),是由36间房构成主次分明的三进四合院,规模很大。黑漆的大木门开在西南角,门与倒座房相连,门前有雕刻精致的门墩石一对。进入大门,西房有精美的跨山影壁,东房也有一造型精美的影壁。全院方砖铺地,东西厢房各两间,硬山卷棚顶,石望板,灰筒瓦。二进院与前院之间正中有一大门楼,清水脊,戗檐砖雕非常精美。全院青石墁地,一条石铺甬路,正房五间,东西两厢配房各三间。后院房屋较前二进院更为精良,是殷家长者居住的院落。西院为一组二进跨院,无东房,大门开在西南角。这个院有房十二间,过去是煤厂工人居住用房,还算宽敞。天利煤厂是北京惟一最为完整的清代煤厂遗迹,如今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观音庵.。三家店成村很早,有人甚至认为唐代时三家店即已形成,依据是村内的白衣观音庵,据《宛署杂记》记载其始建于唐代初年。白衣观音庵也在中街上,建于唐代,辽、金、明、清重修。它是佛教建筑,供奉白衣观音菩萨。

白衣观音庵坐北朝南,山门一间,大硬山调脊,筒瓦,砖吻兽,五小垂兽,排山勾滴,门额前有石刻“白衣观音庵”。正殿三间,大硬山调脊,黄琉璃简瓦吻兽,有五小兽,前带廊,五架梁,苏式彩绘,面宽11.05米,进深7米。两厢配殿各三间,天王殿三间,建筑精巧严谨。大殿内有石碑一通,即《白衣观音庵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立,青石质,方首,额雕云纹,额书“万古流芳”。1998年,区政府公布白衣观音庵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

与其他村落常见的空心村现象不同,三家店村是一个“实心村”,地处城市边缘,形成很大的人口集聚。目前,当地的支柱产业竟是房屋租赁,靠大量的进京务工者承租房屋来支撑,忆及三家店曾是因商而兴、富甲一方的京西首村,令人不胜感慨。

漫步在三家店的老街上,再不见商贸聚集的热闹景象,却随处可见古朴民宅、沧桑古槐以及精美砖雕,仿佛都在向世人诉说着古村昔日的繁华。

古镇、古村、古道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洗礼和积淀,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相互融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三家店古村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古村居的原始风貌,传统庭院与崎岖的山势巧妙融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000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 2023-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