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代曾经用名

广州古代曾经用名,第1张

一、广州的历史

广州的别名: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别名。

来源:五羊仙人的传说 传说周朝时,有一年广州出现大旱灾荒,五谷歉收。一天,忽然仙乐悠扬,天空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衔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广州人修建了五仙观,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广州的历史来源:

秦朝时:秦统一岭南后,推行郡县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广州所在地区,当时属于属南海郡的番禺县。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职务的赵佗,趁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第一个在广州地区建都的封建割据的小王朝。

南越国留下的遗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苑

南越国是兴于秦皇、忠于汉武的岭南地方政权。南越国宫苑是南越国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的“死地”。这两个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广州地区文明发展的光辉。

西汉南越王墓在广州越秀公园西侧。该墓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赵眜的王陵是目前广州地区出土规模最大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古墓。

我国文物管理部门规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顶级文物是不允许出国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衔蛇越人”就是其中的两件。

南越国宫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国宫苑是保存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宫苑。遗址人工水景贯通全苑,别具一格的石木建筑结构的工艺,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声的设计,反映了当时先进的造园技术。由于内涵十分丰富,南越王宫苑被称为岭南文化艺术的奇迹。

南越国时期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全面而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是岭南地区归入秦汉帝国的历史见证。

二、广州的对外贸易

广州——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

我国古代有一条著名的连接西亚、欧洲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其实我国还有一条从古代延续到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就是这条海上世界贸易通道的贸易大港。

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

早在汉代,广州(番禺)因其海内外贸易相当活跃,被称为一大都会。

唐政府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北宋时政府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后来成为海关的雏形。

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在这一时期的很长时间里,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广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广州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业性、开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征。

代表性建筑: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船队从番禺(今广州)出发,沿着北部湾海岸航行,经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抵斯里兰卡后返航。东汉时,航程更远达波斯湾。这条航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神庙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历史了。

南海神庙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出发的码头。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广州,船员按例要到神庙内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中小客商还可在庙旁的扶胥镇内进行商品交易。

进入南海神庙,就会看到东部有一座穿着中国人衣装的外国人泥塑像,他左手举在额头上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西域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当年,他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回程时经过南海神庙。他们把船停靠在神庙码头,祭祀完南海神后,达奚司空又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但是当他走回码头的时候,商船已经开走了,原来船上的人把他忘记了。他长久地站立在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就立化在海边。 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因为他站立着好像在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所以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从此以后,神庙被称为是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甚至连庙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称为波罗江。

※※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广东十三行等。

※※广州海关旧址:广州海关旧址:广州海关的旧称,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 。

※※琶洲塔、赤岗塔:两座塔都建于明代,风格基本一致,而且两座塔的塔基入分别有8个托塔力士,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国人模样。都是广州对外贸易繁盛的一个见证,这两座塔与番禺莲花山的莲花塔一起被称为广州的“三支桅杆”,成为广州河道上来往航船的航标灯塔。

※※沙面西式建筑群:沙面西式建筑群: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体。

※※镇海楼:因为楼高五层和可以眺望珠江,因此又叫五层楼和望海楼。今天镇海楼已经成为广州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建历史资料。

※※骑楼: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

※※陈家祠: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光孝寺:广东著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瘗发塔的东面是风幡阁,由原来的睡佛阁与风幡堂合为一体而得名。睡佛格为唐代建筑,原楼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经。风幡堂亦唐代所建,是为纪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风幡论辩"事迹而建的。

岭南最早的舶来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还有产自西亚的乳香,其中一个银盒的造型、纹饰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与伊朗古苏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银器类同。这批海外舶来品,是两千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港的重要物证。

三、广州的历史名人

1、屈大均: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2、伦文叙: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称为具有“鬼才”的传奇人物,不仅自己高中状元而且因为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先后也考取了功名。

3、杨孚:早年对经史钻研颇深,以直言敢谏而著称。他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被汉和帝采纳,著作《异物志》为后人提供了汉代岭南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四、广州的民俗风情

1、古代广州人住的是干栏式建筑,还有用蚝壳建筑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保留。

2、岭南四大佳果为荔枝、木瓜、香蕉和菠萝,其中荔枝最为著名。

3、广州有堪称岭南绝活的工艺品有:广绣、广雕、广彩。其中的广绣同潮州刺绣合称为粤绣,属于中国四大名绣。广雕是玉雕、木雕、砖雕、骨雕、榄核雕等传统。

4、佛教禅宗始祖达摩于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他在珠江岸边禅坐传教,传教之处被后人称为“西来初地”。于是禅宗六祖正式在广州诞生。禅宗也在后来成为影响中国最大的汉传佛教分支

广府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佛山、深圳、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等城市,也就是广东中西部和广西东部地区

广府人是广东省第一大民系,广府文化是广东文化的主要代表,代表文化有广府山歌、桑园围、桑基鱼塘、岭南古琴、广东音乐、北帝诞庙会、波罗诞庙会、镬耳屋、岭南园林、飘色、醒狮、龙舟、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粤剧、粤曲、迎春花市、广府菜、广东早茶等等。

文化发源地: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一脉——逾两千年岭南文化的本源。作为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商都核心,越秀区人民政府一直致力广泛宣传和强力运作该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越秀区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来未曾变更的中心城区,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商都核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981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 2023-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