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 肇庆端州的草鞋街

行走 | 肇庆端州的草鞋街,第1张

下午驱车回到了肇庆市区,草鞋街就在端州宋城墙脚下的一条古老街巷里。

草鞋街不是很长,约有300米,西面接西仁里,东面登上一段几十米长的斜坡,就可到达正东路。这里的房屋,基本都是清末民初的祖屋。这些古老房屋都是单体的房屋,青砖红瓦。

草鞋街依着宋墙脚而建,一边是城墙,一边是房屋。街也很独特,只有一米宽,刚好容得下两人并排走,如果对面有人开着摩托车过来,行人要侧着身子贴在古墙边或躲在屋下避让。街巷里非常干净,越往里走,小巷会越收越窄,直到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草鞋街近年才还原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草鞋档、理发店、凉茶铺、卖鱼铺…..,每个店铺都张贴了反映行业特色的对联。屋前的老井水边,放着一对木桶,打水挑水的,让来游玩的游客回忆当年的情景;一条让人休息的麻石凳,一个石磨,两个煮棕子的高铁桶和灶,都能让人回忆当时的生活情景。

漫步在古街上,每一处都有故事。一段古城墙,一株老榕树,一间普通的民宅。屋檐下的红灯笼,树上挂的油纸伞,墙上的描绘图,屋窗下的草鞋,墙角的蓑衣和鱼笼,都是一个个景观。

这个古巷,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探古。我们一边拍照,一边欣赏着。正巧在屋前遇见一位90多岁精神焕发、白发满头、满脸慈祥、耳坠长厚的老太太正在屋檐下乘凉,老太太很健谈,她说她从小就住在这里,看着这里的变化,古城还是那个古城,只是世道的变化,让她那精明的头脑如何购买当时的股票,买下现在这间房屋,在这间房屋做起了小生意,养活了一家大大小小。直到现在,房屋已被政府征收,她还是留念这里的一墙一草,舍不得搬离。我们屈指数了数老太太的出生,我们猜她是一九二十代出生的,她笑了点点头。她中气十足,让人看不出她已有90高龄的人。与老太太告别时,我们都祝她永远漂亮,健康,天天都象个大姑娘一样。

走在古城墙上,城墙两边种着一棵棵鸡蛋花树。鸡蛋花树开白色的或粉色的花,一股淡淡的花香随风飘来,与灰色苍老的古城相应着,稳重而又有生机。一棵高大的龙眼树耸立在城墙边,七月里,龙眼树上结满了一簇簇黄色的龙眼。

站在城墙上观看,草鞋街上低矮的屋子就在脚下,单檐“金”字顶屋檐鳞次栉比,被岁月冲刷的红瓦片,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一间间的房屋高低错落地排列着,有些老房屋顶已年久失修,有些屋墙已是斑斑驳驳,静静的守护在城墙下,诉说它们的故事…..

我们站在脚下的这段古城墙,至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古城墙建时为土城,后来在宋政和三年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中间填土。现在的城墙有九种不同的规格的城砖,这也见证历史上此城墙多次修葺。

我们没能看到城墙的全貌,因为城墙的外围被围蔽起来,可能是在重新修葺,没能全程走完这段古城墙,心里不免有点失落。

城墙边上有个介绍着草鞋街的由来:明代时,天下军队实行屯兵制,即是军队在驻地除了防务之外,还要从地方划出田地耕作,以解决军队的后勤保障。屯兵制还有一个特点,兵将家属可以随军,使屯田的力量大大加强。肇庆府城在明代之前极少民居,自从明代实施屯兵制后,家属随着军队驻防而进入城内居住,居民就渐渐多了。

明洪武年间,有个女子李氏,从山东随夫移防肇庆,与其他随军家属安顿在肇庆城内东南角的城墙边,定居下来后,李氏接到“卫所”的命令,要她组织家属为部队赶制草鞋。她们从城外的马棚挑回稻草,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把一双双编得结结实实的草鞋送到士兵手中,营兵们第一次穿上“家属牌”的军草鞋,真的高兴了很长时间。

但过了一段时间,军队从罗定“剿匪”回来,李氏看到丈夫和士兵们都是光脚回来,就问其丈夫为什么个个都是光着脚回来,她丈夫说她们编的草鞋在平路上行走还可以,但是爬山却经不起摩擦,很快就散架了。

第二天,李氏去郊外趁墟,看到有几个妇女在翻晒蕉树荚。她就走上去与其中一位女村民聊天,才知道是蕉荚,用来织蕉布用的。”李氏在老家曾听说过岭南人织蕉布,耐而坚固。她用手拿一跟干蕉荚,使劲地拉了几下,果然比稻草坚韧多了,回来后,李氏和姐妹们研制出蕉荚草鞋,士兵穿了,再也不会光脚回来。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屯兵制慢慢淡出,随军家属有的回原籍,有的在肇庆定居。在肇庆定居的家属在原居住地继续编制草鞋和经营草鞋。由于军属们生产的草鞋质量好,价格便宜,深得城里四乡的民众青睐,而他们聚居的那条街,也因此而得名“草鞋街”。

草鞋街是目前城区保存相对完整的古街巷,它们经过重新装扮后,更显得古色古香,招引来了大批一睹为快的游客。

已是黄昏,走在主街道上,街道两边都是骑楼,让我们找回上世纪80年代的“老西关”的感觉,放慢脚步,慢慢地欣赏着。

草鞋街

关于南宁中山路的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高建0307班

组长:丘世通 成员:汪东强、王军华、郑顺彬、杜岳阳、卢凌志、张良

日期:2005年1月7日

(一) 百年沧桑话老街

1 南门与草鞋街

据几位世居中山路一带的“老南宁”讲述,现在的中山路北段,原来叫做南门,这个称谓早在明、清就有了。南门与现在的南环路交汇处,叫南门口。南门口以南,即现在的中山路南段,原来是草鞋街,也叫南门外,现在还有许多老人这样叫。草鞋街,顾名思义,专门住穿草鞋的人,是当时的“贫民窟”。居民大都是附近江边洋关码头的搬运工、挑夫之辈。上世纪20年代,南门被命名为中山路时,并不包括草鞋街,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当局才将草鞋街与南门“合并”,统称为中山路。

洋关码头现在没有了,但在一个世纪以前,它几乎是南宁惟一的大港口,它的位置当在草鞋街即中山路南段尾部一带江边。清末民初湖南旅桂人士曾宣在他《天南十载》中记述:“邕江东连梧州,广州,西达百色、龙州,此南宁所以为郁水财货聚散地也。而桂南之要埠则非南宁莫属矣。”又说,“要埠之津,乃洋关码头。船舶绵延,桅帆交错,岸上人上船,船上人上岸,南门遂成人烟头面人烟凑集之地,五方杂处之乡。”由此足可窥见“南门”之盛。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其为“旺街”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正因为是“旺街”,所以要顺应“商业贸易”的发展。据南宁市志办年鉴部工作人员介绍,1993年,当局将原来仅4米宽的南门括宽为20米,路面铺上水泥三和土。前后括宽修整的还有民生路,兴宁路,民权路,德邻路,共和路和桃源路。这7条路,两边人行道大都有2层或3层骑楼式青砖房。而中山路的骑楼以其质朴古雅,别具韵味。

2孙中山白话演讲

1921年10月,为筹备北伐,孙中山亲临广西巡视。先生是从广州乘坐宝璧号炮艇蒴江而上,于10月23 日抵达南宁的。24日,25日即与马君武等广西政要策划北伐大计;26日至28 日午后分次分批接受南宁各界的欢迎。开欢迎会的地点有三处:府前街广西省议会大礼堂;纱街南宁商会大礼堂;会馆街的奥东会馆奥华小学操场。

在府前街广西省议会大礼堂欢迎孙中山并聆听他的演讲的,是当时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南宁市民革成员的叶鸣先生。叶老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记述道,主持人致欢迎词后,坐在讲台上的孙中山先生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走进学生们用广东白话演讲。先讲三民主义概要和当时国内形式,接着讲《广西善后方针》,要大家同心协力打倒军阀维持治安,发展工农业生产,植树造林,修筑公路,振兴农校,培养人才。“由于孙中山先生白话流利,清楚动听,每逢讲到重要的地方,全场掌声雷动,大家虽然站立一个多小时,不仅毫无卷容,反而精神振奋。”叶先生还记忆犹新的提到,讲演完毕,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不止,直到“赞礼人”大喊“立正”会场才肃静下来。

3.邓小平在光昌汽灯店

1929年,当时执政广西的俞、李因对蒋介石心存芥蒂,于是寻求中共的支持与帮助。邓小平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南宁展开统战和兵运工作的。

1929年7月,当时25岁的邓小平化名邓斌,与中央特科成员龚饮冰一道,由上海到香港,展转到广州、梧州乘船到达南宁,他们一到即赴中山路96号光昌汽灯店接头。据广西党史研究室陈欣德研究介绍,光昌汽灯店原来是一姓雷的人开的米店,铺号“珍发”,底下党组织将他租过来后,在楼下开了个汽灯店,改铺号为“光昌”,以维修、出租汽车做掩护,楼上则是广西特委机关。

根据南宁市党研究室陆文权副研究员介绍,邓小平来邕接头后,住的地方是共和、民乐路口的旧公安局,但是他还是常去中山路汽灯店与广西特委负责人雷经天等同志商量并指导工作。他还与张云逸、俞作豫等同志策动了由共产党人改造、并有共产党人担任干部的广西教导总队的兵变,这正是这一兵变,奠定了当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和次年2月1日龙州起义的基础——广西教导总队官兵移师左、右江,起义后成为红七军、红八军的骨干力量。

(二)几度春秋看骑楼

1骑楼下的生意经

60多岁的韦老伯是在中山路长大的,用自己的话说,是老“中山人”。上世纪80年代他在这里做粥品生意,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告诉我们,他有今天,多亏了骑楼。

中山路原来并不是商业街,不像兴宁路、民生路。上世纪五六十年,街上只有几家国营店铺,比较冷清。到八十年代,几个“中山人”蠢蠢欲动,打开门来做生意。卖米粉、做酸东西、烧凉茶,韦老伯也 起了粥品。开始大家把桌子摆到屋里吃的人并不多。韦老伯灵机一动,把桌子搬到骑楼下,谁知这一挪,竟挪也个“万元户”(当时“万元户”可了不得)!顾客络绎不绝,只怪地方小不够坐,老婆一天到晚忙不迭,却还是笑得合不拢嘴,后来又请了两个贵州妹来做帮手。见韦老伯发了,“中山人”纷纷仿效,也都把桌子摆到骑楼下,渐渐地,整条街便红火起来了。“后来有人想来中山路吃饭,干脆就说,去‘骑楼餐厅’吧!”韦老伯说。

“骑楼下吃饭,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早先,我还见一些顾客拿出照相机来照相!”韦老伯还告诉我们,现在他不做了,把门面租给人家,自己一家人在某小区买了商品房居住。

2 夜市已成为邕城一景

中山路夜市堪称邕城一景。

夜幕尚未降临,便有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将装有小轮子的挡车槛横在街两头,禁止车辆通行,仿佛在为食客们吃得有“安全感”而做准备。天色渐渐黑下来,灯还没亮,四处弥漫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香味,街上已慢黑压压一片。忽然,灯亮了,真个有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且是开在“氤氲的雾霭”中!原来都是食摊用细竹竿挑起的透明灯泡,掩映在烟气、蒸气、人气之中,远远望去,犹如斑斓星云。

现在食摊已不再摆在骑楼下了,而是挤上道路两侧,所谓“大排档”是也。而骑楼这时成了“雅座”。不必说北京的油栗,汕头的蛇羹,杨州的包子,银川的拉面;也不必说水铰出自东北,火锅来自四川,羊肉串起自新疆,牛杂碎行自海南,单是那白切鸡、扒鸭、烤鱼、田螺等广西特产,就有无限滋味。用来榨汁的芒果、荔枝、龙眼、香蕉、橙子等也无一不是“广西制造”,真正的色、香、味、美俱全。整个夜市,一直要开到凌晨两三点。

值得一提的是,开饭店的张大姐告诉我们,现在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订骑楼下的座位。大排挡烟火味很重,又吵,骑楼下清静,午夜后打坐有骑楼“顶”着,不沾“露水”,不影响身体。我们与一位在骑楼下就座的林先生聊天,想不到他竟称此处为“包厢”!“‘骑楼包厢’没有空调包厢闭气的坏处,却有空调包厢雅致的好处。而且,它还给人一种‘远离人间烟火味’的感觉呢”。

3.百年教堂:“以马内利”

基督教堂座落在中山路南段靠近邕江的街尾。据教堂牧师李伟扬介绍,教堂于1907年由英国人“皮边福”建造,还有3年,到2007年就整整一个世纪了。和教堂为邻的教会医院,叫“道救医院”,现在成了南宁一家医院的宿舍。教堂骑楼当然与众不同, 进了“西方文化”和宗教色彩。

骑楼的4根柱子是方型的,但柱子上方则改方头为尖顶,尖顶高耸,颇有点“哥特式”的味道,尖顶之间悬挂一红色十字架。楼上3扇窗户狭长且配以弧顶,与“哥特式”尖顶风格统一,不像其它骑楼,大都是几扇小巧玲珑的“中国式”方窗。骑楼外观略显沧桑,但由于修葺的缘故,并不露岁月剥蚀的痕迹。和所有教堂一样,它显得静穆、庄严和神秘,然而,总觉得缺少点“古色古香”。后来听李伟扬牧师讲述才得知,原来的木质地板和木质天花板“文革”时被“砸”,所以只能以水泥代之,其原有的“古”味就这样被冲淡了。讲坛两旁各写着两个有点像篆体的中文,合起来读是令人费解的“以马内利”,李牧师为我们解惑道,这是西伯来文的音译,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参观完教堂,已是正午时分,我们出来时发现停在门口的单车竟不见了,找了好久,发现单车竟端端搁在教堂的楼道里!车失而复得,人转悲而喜,这时正好走过来两位神职人员模样的女子,不禁冲她们立即异口同声予以回应:“以马内利!”她们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一脸严肃,而是绽放出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笑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936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2
下一篇 2023-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