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市,被称为伊州,哈密卫,哈密地处新疆东部,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截止2020年末哈密总面积14.21万平方千米,下辖1个区,2个县。
哈密的特点
两汉时期(前206年~220年)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
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327),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功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张骏委派参军索孚为伊吾都尉被视为设置郡县之始。
南北朝时,西凉残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宝率余部,历尽艰辛从武威(凉州)逃来伊吾依附于柔然,有众2000余家。柔然命唐契为伊吾王。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北魏敦煌镇将尉眷率兵曾一度功占伊吾。随着北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柔然汗国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哈密属于新疆的北疆地区。哈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地处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哈密
哈密,古称西漠、古戎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
哈密设有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
哈密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融南北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
哈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全区最东在星星峡东北东经96°23′00″处,最西在七角井以西东经91°06′33″处,最南为哈密市嘎顺戈壁的白龙山附近北纬40°52′47″,最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大哈甫提克山北纬45°05′33″。南北距离约440公里,东西相距约404公里。
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公里的国界线。
扩展资料:
哈密最早叫伊吾卢,在西汉时,处在中原、匈奴、西域的结合部,自古就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咽喉要道。匈奴和汉朝为了争夺伊吾卢打过无数的战争,西汉开通西域后,伊吾卢隶属于西域都护府,连接中原与西域,以及更遥远的欧洲。汉朝也压制住了匈奴。
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在凉州建立了很多凉国,西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伊吾的地位也更高。诸凉国被北魏灭亡后,伊吾并没有入魏,而是隶属于柔然。直到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才拿下伊吾。
那个时候的伊吾城,并不在现在的哈密市区。直到隋炀帝大业四年时。伊吾郡称西伊州,不久改称伊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伊吾隶属于甘肃行省,名字变成了哈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