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最发达的城市是哪一个,相当于大陆的几线城市?

滴滴专车2023-04-11  15

台湾地区最发达的城市那肯定是省会城市台北莫属了,台北作为台湾省的省会,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和旅游中心,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城市。但由于城市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陈旧,加上台湾省近年来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台北和大陆二三线城市差不多

台北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台北是中国台湾省最发达的城市,人口275万,面积只有271.8平方公里。台北的经济还是很发达的,很多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台北。台北地区生产总值已达5412.65亿元。虽然看起来不算太高,但台北因为人口少,人均GDP已经达到19682万元,相当不错了。而且,台北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因为它历史悠久,所以有许多历史遗迹。你可以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等。每年,台北都会接待许多游客。还有台北的地标建筑101,地上101层。这是你去台北必须打卡的地方之一。这座建筑高508米,是台湾省最高的建筑。

高雄是台湾第二发达城市。

作为台湾省第二发达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省岛内的旅游胜地,空气湿润,阳光充足,鸟语花香,渔业产品丰富,风景迷人。另外,高雄是靠航运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高雄的崛起离不开这片地理位置特别优越的海洋。高雄港地处台湾海峡西南角,历来是连接东南亚、东北亚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航运转运中心。它不仅是台湾省最大的国际商港,也是世界第十三大天然深水港。

台中是台湾第三发达城市。

台中作为台湾省第三发达城市,作为台湾省大型公司、企业、银行、商店的总部都在这里。而且这个城市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还有五峰有名的森林花园。每年大甲镇蓝宫一带的妈祖巡游,都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而且拥有台中港,发展潜力巨大。

繁华。士林夜市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是台北规模最大的夜市,夜市商圈内商家林立,各式各样的日用百货和经济实惠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所以台北士林区繁华。士林区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北部,区内东北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为最高(海拔1120米)、东南有大仑山及大直诸山。

台湾最繁荣的地方:博爱路和中山南路

穿行于街巷之中,不经意地抬头,一个个路名牌上,就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在台北市,也有武昌街、汉口街。”这是2007年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武汉时说的一番话。不仅仅是武汉,全国很多城市的人们如果到台北,都能找到以自己家乡命名的街道。

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带,到处是以中国各地城市命名的街道,并且街道的位置大致按照城市在全国所处方位。从东北的吉林路、锦州街到南边的广州街,从西北的敦煌路到西南的西藏路、大理街,长沙路、南昌路在中间,开封街不远是洛阳街,梧州街紧邻着桂林路……活脱脱一幅中国地图。

命名街道的不仅是省会城市或大城市,也有很多街道以中小城市命名,比如临沂街、永康街、康定路、哈密路等等。台北如此,台湾其他的城市也是如此。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不时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一所学校叫做“长春国小”、一个街心公园叫做“吉林公园”、一家店铺大大的招牌上写着“某某武昌店”,让人恍惚不知身处何处。

另外一些路名,比如察哈尔街、归绥街,作为省份或城市的名称它们已经成为历史,但在这里他们仍然现实地存在着。走进这样的街道,就像是走入了一段消逝的历史。

还有一些路名,台湾和内地不约而同地在使用着,也许你的家门口就有一条同样名字的街道。博爱路和中山南路曾经见证过海口和琼山的商贸繁华,而这两条路在今天的台北仍然是市中心最繁荣的街区。

更有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三民路、中山路等纪念始创共和的革命先辈路名,为台湾和内地的很多城市共同拥有。而像以英勇抗日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国民党人命名的道路,除了台湾有,也凝固在北京、武汉等内地城市的历史中。

眷村:乡愁最多的地方

最近,台湾有一部戏剧大师赖声川制作的新话剧《宝岛一村》受到热捧,讲述的是眷村的故事。

我曾经走访过一个眷村。在高雄市左营军营附近,有好些个住宅区,村里弯弯窄窄的道路,路边立着“自强新村”、“自勉新村”之类的村名牌,极不整齐、五花八门的房屋,却有着绿树、甚至小块的菜园,在村中就能听见不远处高墙里军队操练的口号声。台湾的朋友告诉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眷村。

眷村,即台湾“军眷住宅”的通称。上世纪50年代初,从大陆撤退到台湾上百万国民党官兵和他们的眷属需要居所,于是在军营附近兴建房舍安排军人居住。更多的下层官兵则是自己动手,一砖一瓦的在空地上搭建起栖身之地,渐渐形成眷村。

走过一遍村中窄窄的道路就发现,这里的房屋从形状、结构到材料全都各式各样,几乎没有两间是相同的。在很多房子上面,还有用铁皮、石棉瓦搭建的部分,显露出建筑过程的艰辛。据说,最早的村民正是住在这些材料搭建的临时建筑里,建材中甚至还有四面透风的竹篱笆。而竹篱笆也成为台湾眷村的代名词。

艰苦与奋斗、温暖与亲情,这是台湾人自己对眷村文化的评价。

“你会说四川话噻?”眷村里一位大叔听说我来自内地,用略带一点四川口音的“国语”打招呼。他说,他的父亲是四川人,母亲是说闽南语的当地人,他生在台湾,从没去过四川,也就跟父亲学了这麽一点四川话。他的家庭正是眷村最典型的家庭结构。

老人们用不同的方言打着招呼。台湾的报章上说,眷村是台湾能听到最多各地方言的地方,所有方言汇集在一起才成为眷村的语言。眷村也是台湾乡愁最多的地方,唯有在这里来自各地的人都是老乡,相濡以沫。

村里的老人们喜欢坐在村中的长椅上聊天,这些曾经的兄弟已经风烛残年。朋友指着一个院落说,这位老兵一辈子孤身一人等着大陆的妻子,但始终也没有找到,就这样孤零零地去世了,是周围的眷村第二代为他送的终。

夕阳西下,军营里传来收操的号声。朋友说,这片村落将会拆掉,而且现在眷村的第二代都陆续搬出,整个眷村冷清了不少。这大概也是台湾其他眷村必然的命运。

但是走出眷村的人似乎仍无法忘怀这里,才会有《宝岛一村》这样的话剧,而这部剧的主创和演员很多也都生长于眷村。但愿这样的戏剧也能在内地上演,因为有台湾学者说过,眷村是台湾社会最重要的次文化之一,读懂了眷村,才能读懂台湾“外省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4762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