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的清晨,微风还略带凉意,我漫步老城鼓楼东街。看着多年破败的房屋已修缮一新,虽未能修旧如旧,但也不失楼东老街的风貌。路南两层小楼巍然挺立;路北瓦房错落有致。这灵通的建筑群魔幻般地拍击着我脑海中的陈梦。
解放前的鼓楼东是一条商业与文化厚重的老街。街的最东头,是古时科举考试的贡院,学堂兴起后便成为安阳最早的学堂。解放前,为一完小。幽静的校园内,青条石铺地,几棵古树掩映着东西廊房教室,不时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难以忘怀的南操场,每天早晨,小贩摆设的 美食 早餐,令人垂涎。我地下党早在这里秘密工作,孕育了许多革命火种。
出一完小大门向西路北,便是安阳城隍庙。不过,当年的城隍庙已不是单纯的庙宇,而是安阳城内一重要商业中心,人称“商场子”,(解放后为新华市场)。商场面对神路街,大门位居一幢两层楼房的下边,楼房上层和下层中间为商店,两边是进出城隍庙商场的通道。商场内,布匹绸缎、服装鞋帽、京货针头线脑、西药店、照相馆、镶牙馆、饭庄,店面鳞次栉比,生意十分兴隆。从东边通道向北,穿过某饭庄楼下,一个大型茶坊说书场映入眼帘,这里没有商场的喧嚣,雅静的茶座,客人嗑瓜仔、品茗听书。随着说书艺人的警堂木响,时而将你带入疆场鏖战,时而又入雅居秀房,听书人每每是高朋满座。从这里再向北行,便出了商场后门到县西街。
城隍大殿,位居商场中央,走进大殿,两旁站立小鬼、判官均为彩塑雕像,手持铁索,龇牙咧嘴,好不吓人。城隍爷稳坐殿内花轿中,每年定时抬出,到城内外巡访。届时,仪仗威严、大笛长鸣、锣鼓喧天、结队如龙。其中有扮各种鬼神角色的,一个头戴高帽、口吐长舌的五常鬼,游荡在队伍里面,最引人注目。看热闹者争先恐后,无不敬畏。
商场西北,连通转花楼,出西门可到姚家胡同、楼坡街、平安街。转花楼为两层建筑,上层回廊环绕,故此得名。据说是民国初年,本地商绅周正元等人,考察天津劝业场后所建。上世纪50年代,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倒塌,这里也就失去了它的繁华。
连通城隍庙商场和转花楼的另一条商业街,叫市场夹道,在城隍庙西临,转花楼南临。该街狭窄,店铺小巧,只能称作夹道。全为文具商店:有胡笔徽墨、宣纸端砚;描红大楷都是手工刻版印刷。每到开学季,家长学生来选购文具,将夹道挤个水泄不通。春节前夕,这里挂满各种年画,四季美女、武松打虎、桃园结义、花鸟山水、绘制精美,纸质优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出了市场夹道,有一家石印局,它的机械印刷比刻版印刷先进多了,有圆盘、对开机,更有特色石印:在一块平整如镜的石头上,将写有文字的药纸拓上,字就留在石上,可印整张或对开纸张。安阳大张布告、广告之类的印刷品多出自这里。
楼东路北,临鼓楼坡街,有两家乐器行。胡琴、月琴、二胡、板胡、琵琶、横笛、长萧;锣鼓、木鱼、梆子,应有尽有。管弦雅韵,锣鼓铿锵,布满全街,更显出楼东街特有的浓郁文化氛围。
鼓楼东路南西头,两家京货店,其中一家掌柜的弟弟,酷爱拉胡琴,驻足聆听者比购货人都多,此人后来进京成为某京剧名角的琴师,解放后从教于某音乐院校。再往东,从宋家眼镜铺开始,全为两层小楼建筑,有刻字社、饭店、眼药店、杂货铺。其中段,有三家银楼,居中者振华银楼又兼营眼镜业,这些店铺多为前商铺后作坊或住房。
振华银楼店面陈设各种银制饰品。大的有奖杯奖牌(当时叫银墩);小件有八仙、胸花、帽花、簪子、发卡、耳坠、戒指、项练、项圈、长命银锁,制作精美,巧夺天工;销售、修理眼镜,应为安阳早期独家。眼镜最难修的当数蚂蚱腿水晶石眼镜,将损坏处复原,须动用金钢钻,打眼,镶饰,稍有疏忽,眼镜就会报废。这一手艺该店掌柜传给了儿子和宋家眼镜店的主人。解放后,他俩也因修理眼镜,识别水晶镜片,成为行业中的姣姣者。现在,这些手艺已淹没在 历史 长河之中,一去不复返了。
旧梦依稀,往事悠悠,眼前的辉煌又将鼓楼东街带入安阳网红打卡地。
解放前安阳的市中心是鼓楼广场,由于老城区街道狭窄,汽车进出不方便,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安阳市需要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城北建设新城区并把市委政府搬了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安阳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市委政府各局委又搬到了东区,从发展的眼光看,安阳将来的市中心正在向老城东和南扩展,已经形成城市新中心。古代钟楼和鼓楼是用来报时用的。鼓楼上有鼓,钟楼上有钟,是更夫用来向全城百姓报告时间的。因为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所以古代钟楼和鼓楼为什么是相对。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对人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暮鼓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