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挨着国际日期变更线左边的国家,第一个看到日出。例如努库阿洛法
紧挨着国际日期变更线右边的国家,最后一个看到日出。例如中途岛,萨摩亚群岛
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由东向西依次周而复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环出现。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少争论,也产生过不少的误会和麻烦 。据说,19世纪在俄国伊尔库次克附近一个小镇上有个邮政官,于9月1日早上7点钟给芝加哥邮局拍了一份电报,可回电却说“8月31日9时28分收到来电……”这让人简直莫名其妙,9月里拍的电报,怎么会在8月里收到的呢?类似这样的误会那时几乎天天发生。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就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日开始和终了的界线,因此,它所通过的东西12时区就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时区。在这个时区里,时间都一致,而日期却不同,仅一线之隔,东西竟相差一日,西边要比东边早一日。居住在日期变更线西边的楚克茨克半岛的俄罗斯人,是全世界迎接新年最早的人,而居住在这条线东边的、仅一水之隔的美国阿拉斯加人,却要等待一昼夜之后才能过新年
"-11">(GMT-11.00)中途岛,萨摩亚群岛
"-10">(GMT-10.00)夏威夷
"-9">(GMT-9.00)阿拉斯加
"-8">(GMT-8.00)太平洋时间(美国和加拿大);蒂华纳
"-7">(GMT-7.00)奇瓦瓦,拉巴斯,马扎特兰
"-7">(GMT-7.00)山地时间(美国和加拿大)
"-7">(GMT-7.00)亚利桑那
"-6">(GMT-6.00)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蒙特雷
"-6">(GMT-6.00)萨斯喀彻温
"-6">(GMT-6.00)中部时间(美国和加拿大)
"-6">(GMT-6.00)中美洲
"-5">(GMT-5.00)波哥大,利马,基多
"-5">(GMT-5.00)东部时间(美国和加拿大)
"-5">(GMT-5.00)印第安那州(东部)
"-4">(GMT-4.00)大西洋时间(加拿大)
"-4">(GMT-4.00)加拉加斯,拉巴斯
"-4">(GMT-4.00)圣地亚哥
"-3">(GMT-3.00)纽芬兰
"-3">(GMT-3.00)巴西利亚
"-3">(GMT-3.00)布宜诺斯艾利斯,乔治敦
"-3">(GMT-3.00)格陵兰
"-2">(GMT-2.00)中大西洋
"-1">(GMT-1.00)佛得角群岛
"-1">(GMT-1.00)亚速尔群岛
"0">(GMT)格林威治标准时间,都柏林,爱丁堡,伦敦,里斯本
"0">(GMT)卡萨布兰卡,蒙罗维亚
"1">(GMT+1.00)阿姆斯特丹,柏林,伯尔尼,罗马,斯德哥尔摩,维也纳
"1">(GMT+1.00)贝尔格莱德,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卢布尔雅那,布拉格
"1">(GMT+1.00)布鲁塞尔,哥本哈根,马德里,巴黎
"1">(GMT+1.00)萨拉热窝,斯科普里,华沙,萨格勒布
"1">(GMT+1.00)中非西部
"2">(GMT+2.00)布加勒斯特
"2">(GMT+2.00)哈拉雷,比勒陀利亚
"2">(GMT+2.00)赫尔辛基,基辅,里加,索非亚,塔林,维尔纽斯
"2">(GMT+2.00)开罗
"2">(GMT+2.00)雅典,贝鲁特,伊斯坦布尔,明斯克
"2">(GMT+2.00)耶路撒冷
"3">(GMT+3.00)巴格达
"3">(GMT+3.00)科威特,利雅得
"3">(GMT+3.00)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
"3">(GMT+3.00)内罗毕
"3">(GMT+3.00)德黑兰
"4">(GMT+4.00)阿布扎比,马斯喀特
"4">(GMT+4.00)巴库,第比利斯,埃里温
"4.5">(GMT+4.30)喀布尔
"5">(GMT+5.00)叶卡捷琳堡
"5">(GMT+5.00)伊斯兰堡,卡拉奇,塔什干
"5.5">(GMT+5.30)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孟买,新德里
"5.75">(GMT+5.45)加德满都
"6">(GMT+6.00)阿拉木图,新西伯利亚
"6">(GMT+6.00)阿斯塔纳,达卡
"6">(GMT+6.00)斯里哈亚华登尼普拉
"6">(GMT+6.30)仰光
"7">(GMT+7.00)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7">(GMT+7.00)曼谷,河内,雅加达
"8">(GMT+8.00)北京,重庆,香港特别行政区,乌鲁木齐
"8">(GMT+8.00)吉隆坡,新加坡
"8">(GMT+8.00)珀斯
"8">(GMT+8.00)台北
"8">(GMT+8.00)伊尔库茨克,乌兰巴图
"9">(GMT+9.00)大坂,东京,札幌
"9">(GMT+9.00)汉城
"9">(GMT+9.00)雅库茨克
"9.5">(GMT+9.30)阿德莱德
"9.5">(GMT+9.30)达尔文
"10">(GMT+10.00)布里斯班
"10">(GMT+10.00)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10">(GMT+10.00)关岛,莫尔兹比港
"10">(GMT+10.00)霍巴特
"10">(GMT+10.00)堪塔拉,墨尔本,悉尼
"11">(GMT+11.00)马加丹,索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
"12">(GMT+12.00)奥克兰,惠灵顿
"12">(GMT+12.00)斐济,堪察加半岛,马绍尔群岛
"13">(GMT+13.00)努库阿洛法
据祈祷者说,根据犹太传统记载,太阳会在28年绕回原点。当天能够参加祈祷的人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哭墙位于耶路撒冷圣殿山之西,是今日就犹太教最神圣的露天会堂。公元70年, 罗马提多将军烧毁圣殿,但遗留部分台基不拆毁,以向后世显示罗马的兵力强大。 公元135年,罗马平定第二次反抗罗马的革命犹太人被迫远走他方,分散于万国之中。到了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在圣殿被回周年日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哭墙”之名不胜而走,成为犹太教的圣地。7世纪时,穆斯林占据圣地,犹太人容许在圣殿入口附近祷告。13世纪开始,犹太人迁到现今所见 之处祷告,一直维持到本世纪。但1948-1967年间,哭墙落入约旦手中,哭墙无人哭达19年之久。
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复哭墙。哭墙是以色列国魂的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 哭墙位于犹太人区。犹太人每月蜂拥到今日圣殿山西面的护土墙祷使之成为今日犹太教最神圣的露天会堂。墙身下方所见的巨大石头,是两千年前大希律王所加建,用以包围所罗门圣殿的台基,使第二圣殿的平台更形宽阔。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烧毁圣殿,没有一块石头可以扔叠在另一块头之上而不被拆毁。但提多遗留部分台基不拆毁,乃显示给后世知道罗马的兵力强大。犹太人不想误踏圣所,所以开始在残留的台基祷告。
公元135年,罗马哈德良平定第二次抗罗革命,犹太人被迫远走他方,分散于万国之中。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日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哭墙”之名不胫而走。七世纪时,回教徒占据圣地,犹太人容许在圣殿入口附近祷告,位置在威尔逊拱以北,西墙隧道之内。十三世纪开始,犹太人迁到现今所见之处祷告,一直维持到本世纪。
1948—1967年间,哭墙落入约旦手中,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哭墙无人哭达19年之久。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得哭墙。以达据,拉赛及士兵为首的犹太人涌到哭墙喜奇而泣。现在哭墙常举行犹太人少年满13岁的成年礼,充满欢愉的气氛,所以改称作「欢乐之墙」。哭墙是以色列国魂的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东参观。也吸引无数基督徒到来祷告。.
耶路撒冷(Jerusalem)这个名称,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体现着人类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类的和平。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距不远的各自的神圣场所自由举行宗教仪式。经过了5000年的风风雨雨,"和平之城"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吗?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闻名古城。耶路撒冷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来此定居的一个迦南人部族耶布斯人(闪米特人一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前次建造了城堡,命名为"耶路撒利姆",在闪米特语中意为"和平之城"。公元前1020,耶路撒冷成为古色列王国的首都。由于耶路撒冷地处欧,亚,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争夺,占领之中,多次易主,备受战米洗劫,曾多次被毁又重建。先后有迦南人、犹太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纪十字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占领过这座城市。
耶路撒冷且有异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 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三大教在城内留下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宗教遗迹有200余处,最著名的如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莱清真寺。三大宗教都把 耶路撒冷视为本教的圣地。
战前的耶路撒冷由老城和新区两部分组成。老城的城墙是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在古城废墟上重建成的,城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后来形成了穆斯林区,基督教区,犹太人区和亚美尼亚人区4个区(如图),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老城外的新区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城西部分发展最快,居住的几乎全是犹太移民。
1917年至1947年,耶路撒冷被英国委任统治30年。
1947年联合国分治计划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其范围包括耶路撒冷市和郊区城镇,东端为阿布·迪斯,南端为伯利桓,西端为艾因·卡里姆,北端为舒法特,面积为158平方公里。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沿1949年停战线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耶路撒冷从此分成由约以分别占领的东、西部,称东区和西区。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1967年6月,以色列颁布法律,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将市区范围扩大为176平方公里,把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并入其中。目前全市人口65万,其中犹太人45万,巴勒斯坦人18万,基督徒1.4万。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议案,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于1980年8月20日通过决议,认为以色列议会的法案是违反国际法的。在此前后,联合国曾多次通过决议,遗责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88年11月,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并宣布耶路撒冷市为其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