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铜矿

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铜矿,第1张

凤凰山铜矿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素有“铜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矿床赋存于新屋里岩体与三叠系灰岩间的接触带上,是铜陵矿集区内最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

铜陵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下扬子印支期隆褶带东南部的贵池-马鞍山(印支期)隆起带中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地块。成矿区带归属安庆-铜陵-繁昌Cu-Fe-Pb-Zn-Au-Ag硫铁矿-明矾石成矿亚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以及第四系。三叠系出露于矿区中心部位,由下三叠统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以及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月山组组成。其中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是主要的含矿层位。和龙山组以灰岩、泥质岩和钙质页岩为主,南陵湖组由灰岩、角砾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钙质页岩组成。

(2)构造

矿区构造复杂,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由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3组主要断裂组成,其中北西向断裂构造对矿床的局部富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新屋里复式向斜与近东西向基底断裂的交汇部位控制着新屋里岩体的侵位和矿田的形成。

(3)岩浆岩

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多为岩株、岩墙状浅成侵入体。新屋里岩体是花岗质岩浆多次涌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受北东向褶皱构造及与其相伴的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出露面积近10km2,是铜陵矿集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其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边部)和花岗闪长岩(岩体中部)。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矿区内有主矿体4个,Ⅱ号矿体规模最大,均赋存于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其中Ⅰ、Ⅱ、Ⅲ号矿体赋存于凤凰山岩体与南陵湖组灰岩接触带上,Ⅳ号矿体赋存于岩体与和龙山组灰岩接触带上并受接触带控制。主矿体长一般为300~1000m,厚为10~80m,倾斜延深200~600m。矿体与矽卡岩关系密切,并受断裂和接触带的复合控制,矿体主要呈似板状和不规则透镜状等形态产出。近南北向的扩容性构造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形成角砾状矿石。次要矿体和小矿体多分布于主矿体近旁的大理岩、矽卡岩及侵入岩中。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按工业类型将凤凰山铜矿床矿石划分为7 种类型 :块状含铜磁铁矿、赤铁矿型,块状含铜菱铁矿型,角砾状矿石型,浸染状含铜石榴子石矽卡岩型,块状含铜黄铁矿型,浸染状含铜花岗闪长岩型,浸染状含铜大理岩型。含铜磁铁矿、赤铁矿型和含铜菱铁矿型是主要的矿石类型。不同矿化类型在空间上分界明显,并且与矿体展布方向一致。含铜磁铁矿、赤铁矿型矿石主要分布在矿体核部,在Ⅱ号矿体中出现分支复合现象。含铜菱铁矿型矿石围绕含铜磁铁矿、赤铁矿型矿石分布。黄铁矿型矿石在Ⅰ号矿体中分布于矿体边缘,在Ⅱ号矿体中出现在核部。其他类型矿石多产于矿体两侧。

标本名称 含铜磁铁矿矿石 编号 DB070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表面为褐红色,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斑铜矿、辉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和石榴子石等。Cu品位为0.56%

成因类型 矽卡岩型 产地 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铜矿

铜山铜矿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境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内一个较著名的矽卡岩型铜、铁、金、银多金属矿床,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铜山铜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江南地轴和淮阳古陆之间的下扬子坳褶带中的铜陵-贵池背向斜西部姥山背斜的南翼西段。矿床位于铜陵-安庆矿集区的中部,属于安庆-铜陵-繁昌Cu-Fe-Pb-ZnAg-Au-硫铁矿-明矾石成矿亚带。区内褶皱与断层构造发育,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及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在其与岩体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和矿化,主要矿体4号矿体即受控于栖霞组层位,32号矿体则与黄龙组船山组层位有关。

(2)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由东界北东贵池-铜陵-芜湖断裂、西界和县-怀宁断裂(为北东向隐伏断裂)、近东西向的繁昌盆地南界断裂和宣城盆地断裂构成。其中以F1为主的逆冲断层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

(3)岩浆岩

铜山岩体分为4种岩石类型,即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以及蚀变岩体,矿区内岩浆岩均为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为一套燕山早期(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42~139ma)形成的同源演化的浅成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组合,地表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体为铜山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周围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等广泛发育,岩体中的后期热液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等。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铜山铜矿现有矿体集中分布于东部的铜山矿段、西部的前山矿段和西南部的前山南矿段。已勘查主矿体9个,编号为1、4、5、13、15、29、30、79、84;次要矿体127个,诸矿体大多赋存于铜山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间的接触带上,在近矿围岩(燧石岩及大理岩)和靠近接触带的岩体中亦存在小规模工业矿体。控矿构造为接触带构造和层间破碎带,矿体产状基本与控矿围岩的产状一致。主矿体多呈似层状,连续性较好,规模一般为中等。小矿体多呈透镜状、扁豆状、囊状等。

铜山矿段主矿体延长一般为160~300m,平均厚25m,倾角变化较大,最大斜深为296m;前山矿段主矿体延长一般为135~280m,平均厚19m,倾角变化大,最大斜深为270m;前山南矿段是前山矿段矿体的延深部分(-400m以下)。前山南4号矿体,是赋存于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层位中的层控矿体,产状比较稳定,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变化较大,为20°~65°,走向长910余米,宽近600m,呈似层状,厚1.5~45m,平均厚11.16m。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铜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矿种多,除Cu、Fe等,还伴生有大量的Au、Ga、Ag、Mo等矿种,矿石类型复杂,按其矿物组合可以分为四大类:含铜黄铁矿型矿石,含铜磁铁矿型矿石,含铜矽卡岩型矿石,含铜角砾岩型矿石。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分为铜型、铜硫型和铜铁型3种。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结构、自形晶粒状结构、胶状结构和包含结构,次为压碎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网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次为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含铜磁铁矿矿石 编号 DB048-1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新鲜面呈灰黑色,风化面为褐黄色,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次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蓝辉铜和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石英。Cu品位为0.97%,TFe品位为39.01%

成因类型 矽卡岩型 产地 安徽省铜陵市铜山铜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583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0
下一篇 2023-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