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到肇兴侗寨多少公里

从江到肇兴侗寨多少公里,第1张

驾车全程35.4公里,耗时35.4分钟。

根据高德地图资料,从江到肇兴侗寨全程35.4公里,从从江驾车,途径建安路、从贯公路、洛贯公路,到达肇兴侗寨,耗时35.4分钟。

从从江骑行,途径建安路、从贯公路、洛贯公路,到达肇兴侗寨,耗时3小时31分钟。

贵州有个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千年侗寨,曾是2018春晚的分会场,肇兴侗寨风景区位于贵州黎平县东南部,黔、湘、桂三省交界地段。2017年初次来贵州时,林也在贵州旅游,给我推荐过这里的八寨一山徒步之旅,但当时已从兴义到云南了,甚觉遗憾。今年夏天就去这里看看吧。

交通

肇兴侗寨距从江高铁站很近,从江高铁站位于贵广线上,很多地方都可直接乘高铁到从江。我从贵阳坐高铁到从江站,仅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经龙里北、三都县(可从这里到荔波)即到从江站,出站右侧是汽车站,有直接到肇兴侗寨的中巴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侗寨的第一道大门前是一广阔的广场,2018年的春晚分会场即在这里,广场的一侧矗立着银色的月形侗族头饰,广场中央正在修建鼓楼。寨门对面有停车场,若是自驾,可将车停在这里,买门票后或徒步或乘观光车进寨。若乘中巴,司机会让你下车买票,然后再上车进入寨子。

侗寨有许多客栈,我住在肇兴河畔的兰草昕客栈。客栈取名“兰草昕”,我想是有寓意的,兰,取兰花之高雅,客栈装饰的花大多为兰花。草,取草之旺盛的生命力。昕,为初升的太阳。我喜欢这种感觉。

客栈是木质的三层小楼,一楼有茶座。墙边的装饰柜上放着各色的小摆件,小花瓶里扦插的吊兰洋溢着生机。

服务台旁的夏兰散发着缕缕清香。

窗外的各色小花正在怒放……闲坐小窗旁,或读本书,或聊天,听窗外哗哗的河水声,看河对面干栏式木楼,感觉妙极了。

我住在二楼,沿着台阶上楼,墙壁上悬挂的吊兰迎接着客人。客房的门前亦摆放着兰花,楼道里静静贮立的挂烫机令我有回到家的感觉。

房间虽不大,但精致温馨。木质的窗很是原生态,隔着白色纱帘,看到对面的侗家木屋。草绿色的落地窗帘与木窗极和谐,小花瓶中扦插着吊兰,摆放在木架上。推开窗,飘来湿润的风,小河的水哗哗流着,对面小楼的窗半开半掩着。

卫生间摆放的洗漱用品亦是家庭常用的品牌,可看出客栈主人在细节方面的用心。

兰草昕客栈的店长一一小刘是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来自黔东南。他善良而能干,稳重而幽默。有时我们在门口聊天,他讲他的工作和生活,对面的侗家木楼上,有他在这里新结识的邻家朋友。当朋友忙时,他会照管朋友的孩子。从他轻轻地描述里,感受着他与乡邻的温情,这种温情,也给了我们这些游客。

侗寨三宝之侗族大歌

我很幸运,到侗寨时,正赶上侗家人的节日一一六月六,这是他们的粽子节(他们不过汉族的端午节),过节时,吃粽子、唱侗族大歌庆贺节日。小刘接我时告诉我,下午在表演场有侗族大歌的表演比赛。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演场的长条木凳上坐了许多观众,我寻找无人的空位坐了下来。因为座位没有层次,所以前方的观众还是有点儿遮挡视线。但挡不住那天籁清泉般的旋律传入耳廓,感觉那样的原始和纯净。

它歌唱劳动,自然,爱情和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比如说蝉歌,就是模仿蝉鸣形成的。

他们在劳动之余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效法自然界的声音形成自己的音乐。侗寨的一位中年男子告诉我,因为侗族没有文字,所以侗族大歌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自六月六以后,侗家的节日特别多。因为各种庄稼蔬菜水果陆续收获,侗家人就特别高兴,他们以节日形式来庆祝收获。听着侗家大哥的介绍,我对他们很钦佩。他们能够把快乐融入劳作与生活当中。生存条件虽然艰苦,但苦中能寻到乐身养心的方法。

表演队有四十多个,来自肇兴侗寨及周边各个侗寨。每个表演队着不同色彩的侗族服装,但无论头饰及款式都体现了侗族服装的特点。

侗族服饰崇尚黑色和蓝色,凸显出侗族凝重深沉,厚重朴实的民族特点。在衣襟和袖口处,饰以亮色的刺绣、织锦纹样,与大面积的黑篮色衣身形成对比,在深色基调上不会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体现了侗族人低调内敛含蓄的审美原则。

但是作为演出服装,色彩要艳丽丰富了许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女子的服饰。他们把头发在头顶盘成发髻,为了让发髻大一些,他们用黑色的棉质细线与自己的头发合在一起,再把它们盘起。然后再把各样的银饰插在发髻上。

她们着上衫下裙,她们的上衫,有的开襟,有的对襟,领口、袖口等部位镶着各种花边,腰部系着有银饰的围裙,显出体态的婀娜。紧速纤腰以后,就从下到上逐步收缩, 使整个胸部处于开放状态,再恰到好处的衬上一块儿锦绣般的胸兜。下着及膝的百褶裙,膝盖以下,系有与衣裙协调的绑腿,便于行走,劳作。

她们的银饰华贵而有异域风情,一对精致的耳环,画龙点睛点缀了整个脸庞,胸前的硕大的银项圈,昭示着雍容华贵。一块儿不大不小的银背坠垂在后背,恰如其份地填补了后背的空白,与胸前的银项圈相映成趣。

我好奇的看着他们化妆,梳头,演员无论老少,都很投入的做着这一切,我问她们,

“头饰和项链是银的吗?”

“若是银的早就不见喽。”一位演员呵呵地笑着。

各个表演队依次上场,动情地演唱着他们的歌,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获奖的队伍兴高采烈,放鞭炮庆贺。

未获奖的,虽不及获奖的那么兴奋、但也有着参与后的淡淡的满足。他们手拉为演出准备的行李,如一道风景走在肇兴侗寨的主街道上。

侗寨三宝之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寨三宝之一。有“无鼓楼不成寨”的说法,鼓楼既是他们的家园,又是他们的殿堂。肇兴桐寨鼓楼为多层密檐宝塔状木质建筑,由杉木制成的柱、板穿榫而成,不用一钉一铆。作为侗寨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鼓楼具有集会、议事、祭祀、娱乐和休闲等功能。几乎所有的鼓楼都占据着该寨或“团”风水、视线最好的位置。

肇兴的五座鼓楼,分别属于五个“团”,在弄况坡上观察,五座鼓楼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来布局,有船头、船尾、船蓬和两个桅杆。肇兴人希望借着这条船,回到他们的祖先骆越人曾经栖息过的地方。鼓楼是侗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侗家人不仅在这里栖息身体,而且在这里栖息灵魂。

鼓楼与周围青色的山水、绿树、侗家木楼构成一副和谐美丽的画面。

夜幕下的鼓楼熠熠生辉,好似五顶金冠,那是来自远古的神秘和庄严。

夕阳照在鼓楼顶上,送给侗寨每日最后的光芒。

侗寨三宝之花桥

花桥(即风雨桥,侗寨人称为花桥),侗族三宝之一。花桥上有桥廊,桥廊内过道两侧有供人坐靠的长椅。梳状的栏杆既美观又通风透气。

清澈平静的肇兴河上,静卧着五座大小相近、风格各异的花桥。分别与五座鼓楼相应。

这些花桥全部用杉木建成,檐牙交错,所有的梁、柱、枋、板,全系穿榫逗扣衔接拼合,不用一钉一铆。经多年风雨、人畜走动,尚未有稍许松动变形,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侗寨的人们坐在桥内的长凳上,有的打牌,有的闲聊,有的躺在长凳上打盹,那样放松和闲适。

花桥连着肇兴河两岸的人家,也是人们休闲乘凉的场所。河水从桥底哗哗流过,水的流动带来了风,这是夏日里极凉爽的地方。

花桥廊内上方,绘有彩绘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侗族神话故事、祖先传说、风俗节日场景,也有侗族的图腾标志,甚至还可以看到源自侗族民间传说的故事图谱。

梁上悬挂着灯,夜幕降临时,灯便亮了。花桥更显得亮丽,如花船在水面行走。

每天当我经过这里回客栈时,如侗家人一样在长凳上坐坐,听听水声,沐沐夏风,暸望两岸的碧树与木楼,美好的感觉和画面便流进心中。

侗寨掠影一一 入口

从中巴车下来就是寨子的正式入口了,肇兴河从寨子里缓缓流出。

干栏式木楼坐落在青山与稻田之间,炊烟慢慢升起。

水车缓缓转动,浇灌着稻田。迎接我的就是这样一幅田园人家的画面。我在这里静静等待兰草昕客栈的小刘来接我。

侗寨掠影一一侗文化展示中心

到侗寨,侗文化展示中心是要参观的。这里介绍了侗族的文化生活。

院内建筑是二层干栏式木楼。

前院的木楼内主要展示了侗族的芦苼,侗戏,侗族大歌,服饰,生活场景等。

后院有刺绣,蜡染,扎染的体验馆。

侗寨掠影一一音画歌舞

肇兴侗寨有以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艺表演。白天有寨门迎宾以及以侗族大歌为主并伴有民俗民风展示。夜晚场的表演包括歌舞及剧目。

侗寨掠影一一肇兴侗寨的路

侗寨的主街道从景区寨门开始,经过五座鼓楼,可通向到堂安侗寨的乘车点。有寨内的观光车通过。凡是买了门票的游客在这里都可以免费乘车。

街道两旁的房子是干栏式木楼,有客栈,饭馆和各种店铺。

繁华的街道上相当一部分都是游客。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但有本地人,很多都是来自外地的。他们看好了这里的商机。

我最喜欢肇兴河两旁的小路。

在这里行走可以看侗家人的生活。

看他们晾晒的衣服,漂染的侗布。

有时还能看到有人在垂钓。

看他们围在一起吃饭。看侗家灯火依次亮起。

这个美丽宁静的山寨,依靠肇兴河的滋养,侗家人在这里休养生息。我喜欢这份宁静和原生态。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游客的涌入,侗寨的生活和经济模式已在悄悄地改变,许多外地客商进入侗寨。

他们的物质生活比原来富裕了,但愿他们的精神生活仍像原来那样纯朴、乐观、向上。

当我离开侗寨时,仍感意犹未尽,也许我会再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901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