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
3、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到1时)。
4、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个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到3时)。
5、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十二个时辰的第三个时辰(3时到5时)。
6、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十二个时辰的第四个时辰(5时到7时)。
7、辰时,食时,又名早食,十二个时辰的第五个时辰(7时到9时)。
8、巳时,隅中,又名日禹。临近中午的时候(9时到11时)。
9、午时,日中,又名正午,中午(11时到13时)。
10、未时,日昳,又名日央,日跌(13时到15时)。
11、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时(15时到17时)。
12、酉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到19时)。
13、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19时到21时)。
14、亥时,人定,又名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的意思(21时到23时)。
没有丁时这种说法。
“丁”属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非“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地支。古时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以此类推。
天干地支体现在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又有风水、术数等领域。比如天干与阴阳五行结合,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又比如与纪日、纪年结合,周而复始,产生六十一甲子的说法。
1、丁未时是13:00至15:00,在方向上指西南偏南。
2、未时就是日昳,又名日跌、日央,未时为二十四小时制的13:00至15:00,在方向上指西南偏南。未时是十二时辰当中的一个,也就是下午的1-3时(即“未时”)。相传羊在此时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3、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4、丁未指的是纪年法中的一年,也就是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5、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