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钟楼在哪里?

宣化钟楼在哪里?,第1张

清远清远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清远钟楼 清远钟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这是一座宏伟楼阁若鹤立鸡群,素有“第二黄鹤楼”美称。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据《宣府镇志》记载,“成化壬寅,都御史秦级建。”清乾隆九年 (1744年)和 1984年两次大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0d\x0a清远钟楼,飞蔓巍峨,造型别致,瑰丽玲拢,与其他地方的钟楼相比,在建筑风格上颇不相同,有着独特的建筑手法,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明代诗人毛朋曾用“河流曲泄沦漏岛,山势还依钟鼓楼”的佳句,来赞美清远楼的雄奇。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他所著的《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也对清远楼作过介绍。 \x0d\x0a这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它建在南北长26米、东西宽28米、高8米的长方形城台上,通高25米。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两层,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后抱厦,平面呈‘十’字形。首层内柱八根,包砌于墙体之中。整个建筑柱网布局灵活,不拘泥于成法。抱厦的做法增添了建筑外形的秀丽。屋顶由干顶层斗拱出跳多,而二层尾檐坡度平缓且无飞椽,看起来整个顶层屋顶显得大于二层层檐,立面造型异常轻巧挺劲。正所谓“斗角玻题,突然凌空”。\x0d\x0a清远钟楼顶檐下现存匾额四块,南日“清远楼”,为清乾隆都督李伟书,东日“耸峙岩疆”,北日“声通天籁”,西日“震靖边氛”,均系清乾隆朝仪大夫、工科给事中北口道兵备员吴伟书。一楼内置石碑两幢,西为明都察院都御史杨槛撰《宣府钟楼记》,东为吴伟撰《重修清远楼记》,分别记述了清远楼始建与重修的经过。h楼内4根通天柱卜,悬挂着明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八卦“宣府镇城钟”一日,据《宣化县新志》记载,“都御史郭登庸置钟其卜。”铜钟身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钟声洪亮,声传性强,能达20公里,颇负盛名。《宣化府志》记载,‘钟鼓之设历禁令、斯司晓、防奸究。”用手一拍,便可发出嗡嗡的回音。传说这是一口神钟,鸣钟报警,其声可达京城。\x0d\x0a站在高高的台顶卜,宣化全景尽览眼中,南北一条中轴线从楼下的券门内穿过,北至烟筒山,南临洋河。镇朔楼(即鼓楼)和拱极楼(即南门楼)巍然屹立在这条中轴线上,将清远楼衬托得更加雄丽!南有紫烟流霞飘动,那是古城生产钢铁的基地;北有翡翠绿云簇拥,那是挂满碧玉珍珠似的牛奶葡萄串的葡萄园。 \x0d\x0a城台下部以条石包砌群肩,上部以青砖包砌台身。门洞五券五伏,筒形拱顶为二圆心券,中央微凸,拱洞相交成弯隆顶,并以青砖砌成八瓣莲花图案。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衙。券洞内500年前的纵横交织着的两道铁轮车辙清晰可见,可想当年车辕骤、马萧萧、鞭声盈耳、市井繁茂之景象!宣化清远楼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从诞生到今天,500多年的凤雨沧桑,都珍藏在它的记忆里。\x0d\x0a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颇负盛名。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媚美,在国内同属罕见。该楼建筑独具一格,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x0d\x0a从清远楼正上方向下看,由7.5米高的青瓦堆积的底座上,高17米的楼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筑物。楼台底座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左右对称的拱形城门。走在城中大道上,仰视清远楼您可感受它的威严与雄大。清远楼高三层,楼顶采用歇山式屋檐构造,整楼皆用青瓦、木材建成。楼上有开间房五间,三间进深房,四周设一环形走廊。楼檐是由堪称工艺品的梁、柱以“升”字形支撑,所以檐角那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的反翅,至今看上去仍使人联想到腾空而起的情形。日本的建筑大师伊东忠太博士曾著书(《东方的建筑史研究》)称赞清远楼采用的建筑技术与手法,世上绝无仅有。恰恰是由于其木构技法的卓越之美,后人称清远楼为“第二个黄鹤楼”。\x0d\x0a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化府,投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文革”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檐翘角宏宇轩昂,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是张家口众多文物古迹中的佼佼者。清远楼,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楼外观3层,内实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

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媚美,在国内同属罕见,索有第二黄鹤楼之称。该楼建筑独具一格,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

明朱元障第19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谷王府,屯兵万全,以御夕夷。

1744年清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拨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贼寇,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

清远楼历尽沧桑,“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檐翘角宏宇轩昂,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券洞内500年前的交织着的两道铁轮车辙清晰可见,可想当年车辚辚、马萧萧,鞭声盈耳、市景繁茂之景象。宣化清远楼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从诞生,500多年的风雨沧桑,都珍藏在它的记忆里。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清远楼遥相呼应的宣化镇朔楼,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两层通高15米,十分雄伟壮观,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年巡幸口外木兰,自多伦诺尔回銮驻跸宣化府,并御笔亲书“神京屏翰”四个大字,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于镇朔楼上,成为对宣化府重要地位最贴切的评价。楼内原有大鼓一面,故又俗称鼓楼。

清远楼、镇朔楼所在的宣化城,历史悠久,北魏拓跋嗣永兴五年(413年)始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谷王朱穗拓展城廓,明正统年间建筑砖墙。宣化古城周长20里,比明代重建的西安城垣还要大一些。清远楼历尽沧桑,1986年文化部拨款39万元,对清远楼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晶莹剔透,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搪翘角宏宇轩昂,廊柱斗拱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乐在景区清远楼和镇朔楼,都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内正中鼓楼北街。清远楼在街之北端,镇朔楼在街之南端,两楼南北对峙,相距仅200米,各具英姿,给宣化这座古城平添了许多情趣。

清远楼,属明代中期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它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外观三层,内实二层,通高25米。楼建在高8米、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拱券门洞,为宣化城的“昌平”、“广灵”、“安定”、“泰新”四门通衢。

楼体平面布局为亚字形。楼体四面皆出抱厦,周围有游廊,深架斗拱精巧秀丽,檐角飞翘,翼如鸟飞,生气盎然,俏丽异常。楼顶四面层檐下,每面悬挂匾额一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除南面匾额外,均为清乾隆朝议大夫、工科给事中吴炜所题。

楼内悬有明代嘉靖都御史郭登庸所铸铜钟一口,名曰“宣府镇城钟”。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余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击打该钟,声音清脆宏亮,悠扬动听,可远传40余华里,楼顶北面檐下悬挂的“声通天籁”匾额,就是对钟声很好的形容。因为这钟的缘故,所以清远楼俗称钟楼。被评为中国公认最佳明星啤酒、“河北五大名饮”之一的宣化钟楼牌啤酒,其品牌就是以此钟楼命名的。

清远楼建筑独特,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全国罕见。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国高超的古代建筑艺术佳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抢救这一罕见的古代建筑,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进行了全面修复,使这一文物古迹恢复了青春。

1. 宣化名胜古迹的旅记(作文)300字

来到宣化市内,眼前一座古建筑,高大的方型砖石台基像座堡,四面有门洞开。清远楼竖在其上,楼体为三层绿瓦飞檐环抱,活像造刑别致的宝塔。

只见在大厅的地面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坑,长足有一百多米,宽有七八十米,坑里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着用泥雕塑的武士,虽然是用泥雕塑的,但是一个个跟真人一般大小,仿佛就是活人站在那里正在操练。你看,他们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蹬前端翘起的战靴,头的右侧都挽成一个发髻。他们手中有的拿着长矛,有的拿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圆瞪二目,紧闭双唇,神情严肃,栩栩如生,好像在等候和敌人决战;还有许多弓箭手,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半蹲着,有的一手拉弓一手搭箭,威武异常,好像敌人一到便会万箭齐发;坑内还有骑士,他们牵着巴,腰间挎着刀,骑士们精神抖擞,战马千姿百态,有的低头看自己的蹄子,有的仰起头,张开嘴好似长嘶。整个坑内有上千兵马俑,排成方阵,正严阵以待,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使人看了感到士气昂扬。

这座六棱七级的舍利塔,完全由砖砌成,高约28米,周长约20多米。塔的每个面上都有几个盘腿而坐、闭目养神的小佛像,这些小佛像栩栩如生,可好看了。整个塔身稍稍向西北倾斜。据老人们说,这是因为我们这里常刮西北风,为使塔身在若干年后渐渐竖直,建塔时特意设计的,整座舍利塔,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十分美丽。 还是在1956年5月,我国地质工作者挖开了地宫的金刚门,揭开了地下宫殿的秘密。我们进入人字形的金刚门,犹如走进冰库一般,这就到了地下宫殿了,它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前、中、后、左、右五殿。

穿过金刚门是前殿。迎面是一扇高大的汉白玉石门。我无意地推推石门,竟呆住了:“这样巨大的石门,怎么这样轻便,开头自如?”我带着满腹疑问看了说明。石门高3.63米,宽1.7米,重约四吨,门轴一边厚度约是门边部分的两倍。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古代石匠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原理,加粗门轴,从而使8千斤重的石门能够开关自如。古代人民真了不起啊!我和同伴连声赞叹。

观景亭前,景色迷人。一条小溪从斜坡上潺潺流下,透过清澈的溪水,可以看到水下圆滚滚的石头。几片枯黄的落叶飘在溪面上。旁边几棵缀满了红叶的枫树,倒映水中。我站在观景亭上,极目远眺。只见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宛如一面洒满碎银的明镜,闪闪发光;万寿山上的松柏,就像绿毯一般;在万绿丛中,耸立着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园内的大铜亭,明晃晃地耀人二目;与佛香阁遥遥相对玉泉山,披着灰蒙蒙的薄纱……

惠远钟楼是一座三层三檐歇山顶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土台基处有青砖包砌,东西南北有拱门,内有十字通道,构成了惠远城的十字街心。钟鼓楼高23.76米,飞檐斗拱,气势雄伟,雕梁画栋,五彩鲜艳。登上钟鼓楼凭栏远望;只见那玉带似的伊犁河水,蜿蜒西去,流向天际。城外田野碧绿,牛羊成群地在草地上游荡;城内,白杨成行,溪水流淌,一派迷人的塞外风光。站在这钟鼓楼上,令人神思飞越,眼前飘过滚滚的历史硝烟。

历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宣化名胜古迹钟楼的游记四百字作文

今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了宣化博物馆,使我见识到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们买票后,首先去了一厅。进入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缩小比例的模型城池,旁边写着六个大字——宣化明请城廓,反映的是宣化明清时期的城市轮廓,以及当时的各种古城建筑。里面有文清宫、玉皇庙、米市街……。再往里是百姓安居的地方,旁边则都是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城门。

再往里走,就是一排排陈列文物的橱窗了。就见其中一个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和足球差不多一样大的蛋。看了下边的文字介绍,才明白这是远古时期的鸵鸟蛋,在2004年刚刚出土。接下来,又看到的是古人们利用武器捕捉野牛时的情景,而那时野牛的角,足有一只猪的大腿那样粗。而其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里面介绍的翁葬——就是用2、3片较大的陶瓷作成翁棺,里边是空的,把死了的婴儿或小孩放进去,然后再埋在地下,大多都埋在居民户附近。爸爸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看,而我却在走马观花。不一会儿,就到了二厅,走着走着一个貌似木乃伊的木头小人把我迷住了,仔细一看介绍,原来是古时候的夫妻死了后合葬存放骨灰的东西。后来,我又看到了一个被箭射中的战俘的头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六厅,第六厅主要介绍的是解放以前的落后面貌以及当时的火车、汽车等和改革开放以后宣化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博物馆到下班的时间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六厅。

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3. 我的家乡宣化水库的作文150字

我的家乡我出生在宣化。

宣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是燕山山脉,黄羊山脚下的一座历史名城。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中的宣化盆地北部,城池面积9.7平方公里。

京包铁路从城南经过,城北的京张高速公路与北城墙平行。雄伟的古城墙绵延数里,轮廓清晰,城楼高耸。

古城有着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城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古楼阁、古寺庙、古街道、古名居比比皆是,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 *** 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宣化县志记载:宣化在战国时期属燕赵二国的边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和清代是九边重镇之一。要说宣化什么最出名,不得不提的是宣化的葡萄。

关于宣化的葡萄,要说的太多太多。宣化牛奶葡萄果形似牛的 *** ,故称牛奶葡萄,古时为朝廷贡品。

解放后曾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鲜果以皮薄、肉脆、多汁、皮可剥离而闻名,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美誉,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鲜食品种之一。由于其有晶莹剔透、甜酸可口的特有品质,使人久食不厌,深受消费者的好评。

据《耶律楚材传》,牛奶葡萄在宣化栽培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73年-888年(唐代僖宗年间)。190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物产博览会(也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荣誉奖,1997年在河北省首届农展会上被评为品牌产品,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铜奖。

2007年,宣化牛奶葡萄先后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宣化葡萄销路大开,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宣化牛奶葡萄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在明国初年曾在宣化居住,对宣化的葡萄印象极深,他曾回忆说:“余孩提时,随父居住宣化。古城秋暮,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己。

然犹口中葡萄颗粒甘鲜。”20世纪20-30年代,宣化葡萄种植面积多时达1万余架,年产量达300余万斤,历年销售“远及南洋与国外”。

京津的鲜货客商每到葡萄结果以后,就络绎不绝地来到宣化。他们把这里的葡萄一架一架包了去,等到葡萄下架后,再打发驮子来驮。

从1956年开始至1983年,宣化牛奶葡萄再次畅销国际市场,年出口量多达100多万斤,年年供不应求。说完宣化的葡萄,就该说说宣化城的建筑了。

宣化的古建筑透露出了古城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教育气息。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清远楼和镇朔楼,也称钟鼓楼。

清远楼又名钟楼,它是一座独具明代特色的砖木建筑,与其它地区的钟楼在建筑风格上颇不相同,有着独特的地方手法,一度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明代诗人毛鹏曾以“河流曲泻苍赢岛,山势还依钟鼓楼”,来赞美清远楼的雄奇。

日本学者也曾对清远楼向全世界作过简短介绍。清远楼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

由于券洞与当时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20多厘米深的古代车辙。清晰的古代车,再现了宣化当年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并成为清远楼的一道亮丽风景。

清远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两层,二楼内四根通天柱上,悬挂明嘉靖十八年铸八卦铜钟一口,铜钟是用来报警的。钟声宏亮,方圆40华里之内皆可闻其音,楼北的匾额“声天通籁”四字,确切地形容了钟声的辽远。

清远楼建成至今,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地震、战乱,亦毫无倾动之迹。清远楼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与清远楼遥之相对的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于明代,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现在镇朔楼上还保存着两块木制木匾,一块是悬挂在楼上南侧的“镇朔楼”大匾,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坝上途径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姿态各异的出海蛟龙。图案精美,刻工细致,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四个大字,浑然一体,是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

悠悠五百余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残,使镇朔楼累累受损。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对镇朔楼全面修复。

并且重新油饰彩画。重修后的镇朔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以古朴庄重的姿态再现世人,同时将大鼓一面置于楼上。

现在的镇朔楼不仅成为宣化古城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名族的古老文化在古城宣化众多的文物古迹中,除了清远楼、镇朔楼,还有同在一轴线上的拱极楼(俗称南门楼)、一座以五条龙为主题图案的影壁,俗称五龙壁。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拱极楼,拱极楼明成化年间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味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自其建成以来,抵御了无数战乱,为保卫宣府,捍卫京师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刺掠去,以其作为诱饵诈取宣府重镇,进一步威逼京师夺取明朝江山。瓦刺挟英宗来到南门之下,传令开启城门迎接英宗入城。

守城总兵扬洪。巡抚罗享信识破了他们诈降纳城之阴谋,拒绝打开城门,从而保卫了宣府,保卫了国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推移,夕日城上旌旗招展,士兵严阵以待,城内店铺林立,车水马。

4. 宣化鼓楼作文500字

宣化的春天

京西第一府——宣化,是我的家乡。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的春天很有特点。

宣化是一座北方城市,春天来得比较晚。立春过后,天气还很冷,北风呼呼的乱跑,有时雪花还在天空中飞舞。一点也感觉不到春意。

从三月中旬开始,天气渐渐变暖。但有时也会突然降温,风还是经常的刮,但不在刺骨,也温柔多了。洋河滩上的小河流开始融化了,有时还可以看见几条小鱼在河水里快乐的游来游去。小草悄悄地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探出了头,好像是在试探天气的冷热。河边的柳树,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了小米粒大的疙瘩。风一吹,柳枝就随风舞动。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落在电线上或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好像在讲述旅途的故事。

人们脱去了厚厚的棉衣,换上了春装。小朋友们在广场上高兴得放风筝,农民伯伯们兴高采烈的在田野上忙碌起来了。街道两旁粉红色的桃花和黄灿灿的迎春花都开放了。

风三天两头的刮,经常是刮得天昏地暗,一直刮到百花齐放,绿树成荫。

这就是宣化的春天,它冷,赋予了宣化人的坚强;他风大,赋予了宣化人的豪爽。我喜欢宣化的春天

5. 介绍一处古迹 作文 400字左右

我们先来到八达岭长城,它有八个烽火台,因此得名八达岭。前四个烽火台为了要节省体力,我们坐滑车上去的,看到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到了第四个烽火台,我们开始攀爬。我开始感觉非常地轻松,等到上最后一个烽火台时,感觉很难了。刚刚还能够欣赏沿途风景的我,此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但是我为我能够爬上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因为我当了一次好汉。

我们又来到了故宫,它是明清两代24为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我们从后门走到前门,这里还保持着清代最后一为皇帝居住的样子。整个宫殿金碧辉煌,到处是雕梁画栋,给人一种皇家的气派。一进去是御花园,还有皇后住的坤宁宫,还有皇帝的三宫六院,乾清宫,太和殿等等。从故宫的前门出来就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了。

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聊天。我也要把所有的美景用相机给记录下来。因为奥运的到来,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美丽,它的大花坛上有许多用树做的奥运比赛项目的图形。

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宏伟的天安门广场都在中国。我为我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相信2008的北京之行会为我留下最难忘的记忆。

6. 写一处古迹的作文400字长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八达岭长城。

长城脚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七个大字。听妈妈说这七个大字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写的。

我心想,今天我到了长城,我可就是好汉了。 长城依山而建,十分陡峭。

城墙一面高一面低,墙上开了许多小口子,那是用来架枪炮的。 我越爬越带劲,一口气从第一个烽火台爬到了第二个烽火台。

烽火台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盖成的。这时雨点儿从天而降,我穿上雨衣继续爬。

我登上烽火台放眼望去,四周青山环绕,长城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 起雾了,顺着前面的路看去,这条“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望不到尽头。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中国就开始修建长城了。长城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边的嘉峪关,一共八千多公里长,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万里长城是一块块条石砌成的,古代没有吊车、没有汽车,就是靠着劳动人民的双手建成的。中国人民是多么伟大啊! 雄伟壮观的长城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7. 介绍一处文化古迹的作文

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

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

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就能烧出那么质好量多的火砖,砌成了坚实的城墙,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祖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长城,更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今年9岁了,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游长城

在北京的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却一直萦绕在我心里。

那天我醒得很早,等着爸爸妈妈起来,因为我们约好今天去登八达岭长城。

到了八达岭长城脚下,已经快是中午了,我说:“我们先吃些东西吧”。老爸说:“馋猫”。吃过饭好像有了好些用不完的力量,到了长城的脚下,抬头望去长城是那样的高大宏伟。我奋力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手脚并用,一步步向着长城的顶峰攀登,把爸爸妈妈远远的甩在身后,眼看着就要到达长城的最高峰,长城变得更加陡峭。我往下望了望,啊!真陡!叫人胆战心惊,感觉要掉下去似的,下面的人好像是小蚂蚁在排队搬家。终于凭借着我自己的力量登上了最高峰,我好高兴,可以是小小男子汉了。

在下长城时,老妈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却不以为然,结果一下摔倒了,膝盖也流血,裤子也从裤脚撕破到顶了,穿着这条破裤子好凉快。快到山底了,听到旁边有个小妹妹对她妈妈说:“妈妈,那个小哥哥的裤子可真酷啊”,我脸一下就红了。

8. 美丽的宣化作文100字

美丽的宣化

我的家乡宣化,它虽然没有甲天下的桂林风光,也没有名扬中外的广州繁华,然而,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正在腾飞。它那贫穷落后的景象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宣化是一座古城,它有着历史的痕迹,你瞧!南大街上那三座古老的城楼,它们美丽壮观,里面有着古时候的痕迹。他们好像三个侍卫一样,正保护着自己的家乡。

宣化的风景美不胜收,东边的凤凰广场如花的海洋,那里有用花做成的建筑物:有小女孩般的,大狮子般的,祥龙般的……南边的人民公园是一个动物园,里面有美丽的孔雀,凶猛的老虎,机灵的猴子……西边的万柳公园四季如春,有成千上万棵柳树,有一条条溪涧,还有“微型瀑布”呢!

宣化的牛奶葡萄远近闻名,走进葡萄园,站在葡萄架下。乍一看,这些小巧秀丽、玲珑多姿的小葡萄,可爱极了,浅绿色的果皮,就像一块碧玉一般。这一串串小珍珠,晶莹剔透;似玛瑙,碧玉无瑕;如宝石,灿烂夺目。再细看,葡萄上还有一层乳白色的白霜,如同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头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纱。用手触摸,润滑极了。我不禁尝了一个,甜滋滋的,水灵灵的,沁人心脾,使我浮想联翩。

宣化真美呀!我爱你,宣化!

9. 我的家乡宣化水库的作文150字

我的家乡我出生在宣化。

宣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是燕山山脉,黄羊山脚下的一座历史名城。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中的宣化盆地北部,城池面积9.7平方公里。

京包铁路从城南经过,城北的京张高速公路与北城墙平行。雄伟的古城墙绵延数里,轮廓清晰,城楼高耸。

古城有着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城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古楼阁、古寺庙、古街道、古名居比比皆是,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 *** 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宣化县志记载:宣化在战国时期属燕赵二国的边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和清代是九边重镇之一。要说宣化什么最出名,不得不提的是宣化的葡萄。

关于宣化的葡萄,要说的太多太多。宣化牛奶葡萄果形似牛的 *** ,故称牛奶葡萄,古时为朝廷贡品。

解放后曾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鲜果以皮薄、肉脆、多汁、皮可剥离而闻名,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美誉,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鲜食品种之一。由于其有晶莹剔透、甜酸可口的特有品质,使人久食不厌,深受消费者的好评。

据《耶律楚材传》,牛奶葡萄在宣化栽培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73年-888年(唐代僖宗年间)。190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物产博览会(也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荣誉奖,1997年在河北省首届农展会上被评为品牌产品,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铜奖。

2007年,宣化牛奶葡萄先后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宣化葡萄销路大开,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宣化牛奶葡萄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在明国初年曾在宣化居住,对宣化的葡萄印象极深,他曾回忆说:“余孩提时,随父居住宣化。古城秋暮,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己。

然犹口中葡萄颗粒甘鲜。”20世纪20-30年代,宣化葡萄种植面积多时达1万余架,年产量达300余万斤,历年销售“远及南洋与国外”。

京津的鲜货客商每到葡萄结果以后,就络绎不绝地来到宣化。他们把这里的葡萄一架一架包了去,等到葡萄下架后,再打发驮子来驮。

从1956年开始至1983年,宣化牛奶葡萄再次畅销国际市场,年出口量多达100多万斤,年年供不应求。说完宣化的葡萄,就该说说宣化城的建筑了。

宣化的古建筑透露出了古城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教育气息。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清远楼和镇朔楼,也称钟鼓楼。

清远楼又名钟楼,它是一座独具明代特色的砖木建筑,与其它地区的钟楼在建筑风格上颇不相同,有着独特的地方手法,一度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明代诗人毛鹏曾以“河流曲泻苍赢岛,山势还依钟鼓楼”,来赞美清远楼的雄奇。

日本学者也曾对清远楼向全世界作过简短介绍。清远楼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

由于券洞与当时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20多厘米深的古代车辙。清晰的古代车,再现了宣化当年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并成为清远楼的一道亮丽风景。

清远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两层,二楼内四根通天柱上,悬挂明嘉靖十八年铸八卦铜钟一口,铜钟是用来报警的。钟声宏亮,方圆40华里之内皆可闻其音,楼北的匾额“声天通籁”四字,确切地形容了钟声的辽远。

清远楼建成至今,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地震、战乱,亦毫无倾动之迹。清远楼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与清远楼遥之相对的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于明代,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现在镇朔楼上还保存着两块木制木匾,一块是悬挂在楼上南侧的“镇朔楼”大匾,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坝上途径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姿态各异的出海蛟龙。图案精美,刻工细致,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四个大字,浑然一体,是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

悠悠五百余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残,使镇朔楼累累受损。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对镇朔楼全面修复。

并且重新油饰彩画。重修后的镇朔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以古朴庄重的姿态再现世人,同时将大鼓一面置于楼上。

现在的镇朔楼不仅成为宣化古城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名族的古老文化在古城宣化众多的文物古迹中,除了清远楼、镇朔楼,还有同在一轴线上的拱极楼(俗称南门楼)、一座以五条龙为主题图案的影壁,俗称五龙壁。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拱极楼,拱极楼明成化年间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味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自其建成以来,抵御了无数战乱,为保卫宣府,捍卫京师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刺掠去,以其作为诱饵诈取宣府重镇,进一步威逼京师夺取明朝江山。瓦刺挟英宗来到南门之下,传令开启城门迎接英宗入城。

守城总兵扬洪。巡抚罗享信识破了他们诈降纳城之阴谋,拒绝打开城门,从而保卫了宣府,保卫了国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推移,夕日城上旌旗招展,士兵严阵以待,城内店铺林立,车水马。

10. 作文介绍一处历史古迹

名胜古迹长城

说到长城,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它可是我国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雄伟壮观的长城吧!

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它连绵起伏,景象奇异,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城共长6300千米,是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各国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也叫“秦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我们为祖先给我们留下如此罕见的伟大工程而骄傲和自豪!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大家有时间可要亲眼去看看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644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3
下一篇 2023-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