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遗址在哪里?

马王堆遗址在哪里?,第1张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为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

其形似马鞍也叫马鞍堆,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痕迹,墓中先后发掘出西汉女尸,素纱蝉衣及一大批漆器,陶器,兵器,乐器,木佣,丝织品和帛画与帛书等,1972年1号墓出图的帛画,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历史沿革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1984年3月原东屯渡人民公社因境内有马王堆汉墓而改名为马王堆乡),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三座汉墓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1、马王堆遗址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1972—1974年先后两次发掘了三座墓,轪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地。三墓以一号墓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出土女尸保存完好,肌肤均有弹性,实属罕见。

2、三号墓形制同一号墓,但规模较小,保存情况较差,男尸仅存枯骨,此墓出土了《易经》、《老子》和天文、相马、医学等帛书,计二十余种十二万多字,还有三幅地图。规模较小的二号墓,保存很差,随葬器物残存不多。

3、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卒。二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一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三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

4、三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分别打破二号墓和三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

5、马王堆汉墓为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考查当时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文化艺术和社会礼俗等方面。

马王堆在湖南省长沙市。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马王堆的文物价值:

马王堆一号墓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

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临床医学检验表明,不腐女尸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623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3
下一篇 2023-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